錄像藝術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前輩創作者,其所面臨的社會語境,與「80後」創作者所經歷的生命體驗截然不同,兩相對照之下,於創作中所進行...
錄像及其民主之夢「信號:錄像如何改變世界」
錄像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的角色,無論是雕塑裝置還是單頻道廣播,這些作品都揭示了在過去60年的歷史維度,在其中媒體如何從物理體...
北師美術館2023「作夢計畫 Dreamin’ MoNTUE」得主公布!張立人「戰鬥之城 終」獲選 
北師美術館2023年第四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62組提案,5組創作團隊進入複選,最終由張立人以「戰鬥之城 終」獲選。北...
酷兒外雙C:談「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
楊登棋在北美館個展「居家娛樂」的展呈當中,藉著兩種展覽空間,表現酷兒在個人生命經驗所環繞的多重性與多樣性。兩造並置之間,...
星球錄像:論吳其育「它物紀」
吳其育此次在TKG+的新展「它物紀」(2022),可視為乃繼「時間91平方米」(TKG+ Projects,2017)與...
【地景說話專題】身體與記憶的重製:台灣與印尼當代影像中的地景
印尼與台灣不僅是近年的南向政策推動兩國藝術合製與交流,早在殖民史、移民史與文化流動的過程中,就已有許多蛛絲馬跡在攝影、電...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從臺北故宮走到壯圍沙丘:蔡明亮的電影跨域與公眾建築介入
從金門碉堡藝術節、臺北故宮、巴黎羅浮宮、北師美術館到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從戶外藝術節、正統美術館、21世紀大學美術館再到遊...
不可揭露性之揭露:論李亦凡《Rewiring》身體與機器、宗教與科技的互相滲透與模仿
在李亦凡的《Rewiring》中,執行日常的機器生命體成為人存在的隱喻。而隨時隨地都在觀看影像的世界,在這作品中似乎已不...
魔術、劇場與電子時代:湯尼.奧斯勒的奇幻世界
美國錄像藝術先鋒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此次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黑盒:幻魅於形」是其於亞洲首度最完整...
許哲瑜以《副本人》榮獲第18屆「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大獎,成首位東亞獲獎藝術家
1984年首度舉辦的「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Videonale),每兩年盛大登場盛大登場一次,聚焦當代錄像藝術與時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