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殖
從文物歸還出發,思考解殖的「後博物館」
文章以今年柏林金熊獎紀錄片《達荷美》為引子,探討博物館文物歸還與解殖議題。《達荷美》中展現了非洲國王雕像在博物館中的冷漠...
如果我們都是「外星人」,那誰來「解」殖?從威尼斯的法國藝術家個展看新一代年輕藝術家的解殖、反抗策略
以3D動畫影片為中心,恩賈姆的個展「膨脹空間」(Swell spæc(i)es)融合了神話、海洋生物學和科幻小說,全黑空...
【Live Forever專欄】Black We Are:編舞黑身體、黑人性、黑歷史
當今日台灣藝術機構也在「擁抱多元」,我們談少數族群、談差異、談權力的時候,幾乎忘了自己在許多刻度與座標上其實就是少數族群...
海與巴別塔—「海洋與詮釋者」
由高森信男策展的「海洋與詮釋者」第三季,作為主視覺的薩拉赫.艾爾穆爾(Salah Elmur)《綠天空》(Green S...
【地景說話專題2】酷異巫言:原住民酷兒、巫師與風景政治
我們或無以在既有文獻中找到如北美印第安或部分南島語族的極度「外顯」的多元性別表象,然而若以smapuh的巫覡傳統為例,它...
【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我聲明對原民性的渴望」 —新紅秩序(New Red Order)的「幽默」策略 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土」觀點逆轉
幽默是將可能對立的雙方捲入非二元的交互關係,既是產生共感的溝通途徑,也是述說生活情境中「難以置信」荒誕的方式。紐約市徽的...
【高森信男專欄】建國前夕的藝術辯證:奈及利亞學院藝術及解殖藝術的緣起(上)
奈及利亞現代美術的關鍵發展期主要集中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換句話說,奈及利亞美術的現代主義源流本身就和解殖以及...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