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

資訊如何彰顯之間的聯繫與共振,北藝新媒系「震源」首度參展林茲電子藝術節
展覽主題「震源」圍繞著臺灣人習以為常的自然事件——地震,在臺灣一年發生的有感地震高達兩千次。策展人戴嘉明、王連晟、林晏竹...
見證地球的人造景觀,奇蹟抑或傷痕?「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亞洲首展於高美館磅礴登場
自2020年開始巡迴國際的「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展覽首度登陸亞洲,於8月12日在高美館盛大開幕,此檔透過攝影、錄...
記憶熱與第二波人類世:關於近期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的一些思考
在法國哲學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沿著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思路,提出以數位...
【地景說話專題】延展視野的幻境:當代虛擬藝術的「烏有風景」
「烏有風景」作為當代虛擬科技介入自然的「再風景」,並非只強調虛擬環境創造的感官經驗或聲光效果,而是讓藝術作品中的虛擬性召...
Arts-and-the-SDGs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
藝文產業長期為非高汙染的產業,台灣的藝文產業過去也甚少將環境意識帶入藝文生態的系統做檢視。本專題透過不同案例理解國際博物...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近年以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概念為主題的展覽—我們或許可將這樣的展覽稱為「科學藝術展」(scientific art...
在迫降中著陸的展演生產模式 從「再現危機」測探第12屆臺北雙年展
在過去五、六年間,當「人類世」漸漸成為藝術世界廣泛討論的關鍵詞之時,台灣自解嚴後興起的生態藝術創作,也在台北雙年展(以下...
人類世在台發展的三個區段
我們可將人類世理論於台灣當代藝術界這近十五年的發展以展覽暨總體計畫史的角度分為三區段。第一個區段是2008-2009年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