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清朝乾隆皇帝被尊稱為「十全老人」,因為他創下包括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還有寫詩最多的紀錄。華人藝術界劉國松(1932-),也擅長創紀錄,在現代水墨創作上建樹頗多,堪稱臺灣的「十全藝術家」。
今年92歲的劉國松所累積的十全能量,分別是:失怙童年、隻身隨遺族學校來臺,際遇感人。立志當藝術家,集眾成立「五月畫會」,膽識過人。由西畫轉水墨、探尋狂草技法,革新現代水墨。研發粗紙筋國松紙,創造抽筋剝皮皴技法。在海外開辦現代水墨畫課程、宣揚「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先求異再求好」等理論。用建築描圖紙,結合漬墨技法,豐富創作情境。實驗悟道一甲子,信手拈來,創意不設限。飲水思源、捐畫在祖籍山東美術館,成立專室。反樸歸真、重做師大人。同時,吃十分飽、創百歲藝,以藝術創作,總結人生。
今年八月,最高法院裁定全球華人藝術網對百大藝術家的賣身契同意書無效,自2016年起劉國松發起並堅持的正義訴訟終於落幕。九月初我探訪劉國松,他先前身體微恙,走路需有人攙扶,但他氣色好,聲音依舊宏亮,細數往事,親和力十足。若干年前,曾共遊中國大陸,在黃河急喘宣洩源頭的壺口瀑布,我們看到澎湃洶湧的河水,沖刷山崖,濺出飛天水花,深受感動,認為精彩人生當如此。我以黃公望晚年創作《富春山居圖》經典巨作,終結創作人生為借鏡,虔誠建議劉國松大師,有為者亦若是,再創他後半藝術人生的新高點。劉國松點頭答應。近些年,回頭啃讀劉國松的大量著作,也細品「奔.月.劉國松」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的跨年大展,更飛奔到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欣賞「劉國松:實驗悟道」。我霎那間釋懷了,際遇豐盈,聰穎早慧的劉國松,已經在漫長的藝術探索旅程中,留下多元成果。他的藝術地位,在華人藝術評鑑舞台的至高點,夫復何求。回應市場需求,也是人之常情,瑕不掩瑜。帶著對長者創作門檻的全新解讀,我懷著更多的仁慈與敬意,以「十全畫家劉國松」的視角,重新認識與肯定劉國松。
放眼臺灣藝術界,九旬高齡還能保持耳聰目明、擲筆創作的藝術家少見。劉國松雖然左耳因凍傷失聰,但他不懼老之將至,還是勤於思考創作,相當難能可貴。劉國松身世特別,出道又早,藝術實驗有成,不論在創作技法、媒材創新、水墨的革命理論上都有豐碩成果,而且他喜歡旅行,周遊列國、遍訪名山大川。見多識廣,晚年信手拈來,回到戲筆人生,一點也不為過。
回首前塵,劉國松的童年相當坎坷,處在20世紀的大動盪當中,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波及無辜。他顛沛流離的歲月,提前催熟了他的心智,在藝術探索與實驗路上,因為退無可退而更加勇往直前。因此,他比同儕更機伶開慧,更能觸類旁通,在藝術不歸路上展現風華,成為當代藝術大師。
失怙童年、隻身隨遺族學校來臺
劉國松祖籍山東青州,1932年在安徽蚌埠出生,父親劉仲起任國民革命軍少校營長,對日抗戰初期於武漢保衛戰一役為國捐軀,母親梅敏玲帶他逃難到江西抗日留守處,辛苦地扶養他和劉仲起來不及看到的一位遺腹女。六歲那年,寡母帶著他和妹妹躲避戰火,流亡生活備極艱辛。妹妹不幸夭折,在逃亡中數度和母親走散,他總是忍著疲憊,找回母親,時局不穩,生命如草芥螻蟻,更讓劉國松了解人間疾苦。
1949年,劉國松以17歲之齡,隻身隨遺族學校來臺。那年他的水彩畫作《媽媽,您在哪裡》畫出他含淚思念母親的心情,令人動容。1971年他應聘到香港任教,千方百計與在大陸的母親聯絡,相隔24年後的1973年,母子在香港重逢,共同生活了四年,1977年母親重回大陸,翌年過世。劉國松善盡人子孝思,在親情路上沒有留白,特別是他愛妻疼子女,非常珍視親情價值。早年悲涼的身世與際遇,對走上藝術之路的劉國松來說刻骨銘心,卻也成為他不竭的創作能量。
立志當藝術家,成立五月畫會,膽識過人
劉國松13歲進入武漢的中華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在前往學校的路上有兩間裱畫店,他刻意結識老闆,接觸基本繪畫方法,開啟美術學習之路,也確定藝術創作是唯一選擇。他後來在師範大學藝術系(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以下簡稱師大),並不喜歡依循傳統方式,反對書畫同源,最後以出色水彩,成為當年師大第一名畢業生。1956年,劉國松與同學郭東榮、郭豫倫、李芳枝在師大藝術系教室舉辦「四人聯合西畫展」,展後在師長廖繼春鼓勵下成立「五月畫會」。翌年加入師大藝術系畢業的陳景容、鄭瓊娟等六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首屆「五月畫展」,仿效巴黎五月沙龍。
成為專業藝術家後,他喜歡行腳天下,親臨現場,尋找真正的震撼與感動。1966年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助而遊歷各國,1968年美國「阿波羅八號」登陸月球時,他以從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創作了「太空畫系列」,首幅作品《地球何許?》獲得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忖時度勢,敏銳過人。時機敏感的1981年,劉國松就到北京參加中國畫研究院成立大會並參展,是他自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後的首度破冰旅程,遠早於解嚴後兩岸開放探親的1989年。雖不能見容與當局,卻也成為雲遊中國名勝古蹟的先知,探尋大自然靈感。到西藏珠穆朗瑪峯而釀成左耳失聰,他也在所不惜。四川九寨溝之遊,衍生出漬墨波光技法;張家界之旅的系列作品《天子山盛夏》,成為北京故宮的典藏,都是他行腳天下,源自生活的真實感受與創作,先進又務實作風,讓他在創作過程登峰造極。
由西畫轉水墨、探尋新技法與媒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國松想改革中國傳統書畫,無論技法、媒材、使用工具,他都嚴肅思考。最早,劉國松受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式筆法影響,他用砲管刷子在紙上刷出狂草式大筆觸線條,創作了「狂草抽象」系列。第八屆五月畫會,劉國松首度展出「狂草抽象」作品《雲深不知處》即為香港藝術館收藏,成為他第一件被美術館收藏的嶄新紀錄。又如,1963年與造紙廠共同研發「粗紙筋國松紙」,創造出獨特的「抽筋剝皮皴」的技法,配合他在西藏的珠穆朗瑪峯所見的磅礡大山大水結合,創作更上新高度。2001年劉國松遊四川九寨溝,他利用在大學建築系任教,發現建築描圖級的特色,加以實驗嘗試出漬墨技法而創造出九寨溝系列作品,波光粼粼、詩意盎然。1972年劉國松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時,創設「現代水墨畫」課程,他在任教期間宣揚:「為學如同金字塔,為藝如同摩天大樓;先求異,再求好;畫室即實驗室,尋求自我風格是當務之急。」1975年他提出「革中鋒的命,革畫筆的命」,引發大規模討論。1992年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學術研討會,他以專文論述「先求異,再求好,解開國畫死結」,延續其思維。1996年史博館舉辦「劉國松藝術研究展」,蕭瓊瑞的《劉國松研究》、李君毅編撰《劉國松研究文選》,樹立了他的大師地位。
展覽不斷、出書立傳豐富
在華人藝術圈,劉國松堪稱學術論述最多的當代藝術家之一。1959年劉國松受廖繼春推薦,赴臺南成大建築系任前輩畫家郭柏川的美術助教,當時參加尉天驄主編的《筆匯》革新號月刋編輯工作,蘊藏了他論述、辯護、甚至打筆仗的膽識與能力。原本劉國松喜歡水彩畫更勝傳統水墨畫,但受到196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古藝術品展」赴美,及展覽建築界自然材料主義影響,他感受到一味模仿西洋現代藝術思潮與流行畫風並不恰當,更對發展與宣揚民族傳統文化產生強烈使命感。因此他毅然放棄油彩與畫布,重回水墨世界,並開始宣揚「中國畫的現代化」,高喊「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主張。1965、1966年,相繼出版擲地有聲的論文集《中國現代畫的路》和《臨摹、寫生、創造》,英文版《劉國松畫集》更讓他拿到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環球旅行獎,在美國創作、舉辦個展後出版,獲美國藝術史學者李鑄晉與羅覃撰寫專文推薦背書,對他繪畫風格與藝術觀念的確立,影響深遠。1999年劉國松應邀赴巴黎製作《畫中有詩版畫集》,當時余光中特別為劉國松的畫創作六首詩,出版《詩情畫意集》,帶來購藏風潮。2019年「奔.月.劉國松」跨年大展在高美館更是結合畫作、文獻、影片,再度墊高藝術家整體成就。去(2023)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劉國松:實驗悟道」,是他年屆九旬的重要展覽,大半生風華在海外呈現,是至高榮譽。
飲水思源、成立家鄉美術館
2013年劉國松81歲生日當天捐畫81幅,成立位於山東的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表達對祖籍的敬意。該館位於山東博物館二樓,占地1,000平方公尺。劉國松表示,放心於自己的畫作存於家鄉博物館。早在1983年,在兩岸猶處於對峙的年代,劉國松率先受邀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個展,他的現代水墨強烈衝擊大陸畫壇。198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之後,曾數度前往山東青州尋根,但故鄉早已人事全非,記憶中的老家也片瓦不存,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記得他父親的老人,帶著劉國松走到劉家坐落處附近的一棵槐樹下拍照,讓他有回到老家的感覺。
反樸歸真、重做師大人
1949年劉國松以國軍遺族身分來臺,落腳就學師大附中,後越級考上師大藝術系,從此走上藝術之路。師大對他來說,是藝術夢想的發源地,意義非凡。師大創立於1947年迄今67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藝術學府。師大對劉國松來說充滿回憶,是藝術學習的家,也是他認識傳統藝術的溫床,近距離看到師長表現,讓他對東西方藝術有初步了解,年輕氣盛好惡明顯。例如,他當時反對學習書法,反對拿毛筆畫畫,一度投注在西畫上,畫油彩、石膏像、西洋水彩等,認識世界時潮,後成立五月畫會,對臺灣美術發展的直接撞擊,凝聚共識,影響深遠。
2022年師大與劉國松基金會聯手在師大德群畫廊舉辦「開拓當代水墨之路:劉國松藝術文獻展,1940s-1980s」。劉國松創作生涯所提供的文獻,是後學者最好的學術探討資料,不僅創作思維、技巧、媒材開發,都提供了完整內容。同時,劉國松慷慨捐畫,不但留典範,更義助母校。自1951年考上師大後四年大學生涯,劉國松不只展現藝術長才,也是運動健將,師大籃球場、運動場,都留下了他的汗痕與足跡。回憶迄今逾70年的校園生活,彌足珍貴。
走出大師雲集的師大,劉國松在幾十年努力之下也成為大師。藝術傳承,意義重大。而離開校園,面向全世界的藝術舞台,歷歷往事、點點心情,往事並不如煙,但無比珍貴,這或也是另一種落葉歸根的展現。劉國松已92歲,胃口好、每天吃十分飽,心寬體健,心情開朗。他要創百年藝,以藝術總結人生。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2月號3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