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高雄市立美術館30週年,2024年高美館推出了「藝術典藏」系列展覽。其中,開篇展覽《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於4月27日正式開幕,由資深台灣藝術史研究者顏娟英擔任總策展人,與楊淳嫻、林育淳、蔡家丘、王淑津、黃琪惠、林以珞、劉錡豫、鈴木惠可以及徐柏涵等人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爬梳龔玉葉畢生的珍藏。展出包括郭柏川、楊三郎、李梅樹、沈哲哉、林玉山、洪瑞麟、張萬傳、張義雄等臺灣第一代藝術家,以及當代畫家如劉耿一、陳銀輝等人的創作。自1960年代迄今,呈現臺灣現當代藝術的豐富生命力。
與藝術相遇
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龔玉葉認為自己進入臺灣繪畫的收藏完全是因緣際會。原只是因為鄰居好友——太極畫廊負責人邱泰夫與曾唯淑夫婦,因決定要將專精臺灣美術的畫廊經營告一段落,而存留了一批精品,希望能進入剛開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庫房。然因未果,才使得1983年剛從美國回台的龔玉葉得以從中挑選了數件作品。雖然邱泰夫知道龔玉葉手頭並不寬裕,要她先將畫作拿去再慢慢付款,但龔玉葉卻果斷地選擇跟銀行貸款三百萬買下畫作,自此開啟了她研究藝術、典藏作品的生涯。
儘管進入的偶然,但或許從小在父親對藝術、美的愛好下,自然而然地薰陶出龔玉葉對藝術的喜愛。憶及過往,龔玉葉表示,父親龔聯禎雖然只有小學畢業,起初是個營造商,但小時的家屋便是父親親手設計的,客廳的牆壁則以壁畫作為裝飾。後來龔聯禎因投入製麻業致富,白手起家的他深感學歷有其重要性,而故鄉學甲當時只有一所小學。為了讓小朋友能有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便在1958年創立了天仁工商,而這也是台南地區首創的私立職業學校。1950至1960年代,隨著塑膠時代的到來,麻製品失去競爭力,龔聯禎遂將原製麻場改建成天仁兒童樂園及天仁大飯店。1961年天仁兒童樂園開幕,不僅是南部首創且唯一的兒童樂園,也因為當時只有台北的兒童樂園有雲霄飛車,園內的雲霄飛車讓樂園開幕時立即轟動南台灣,成為許多南部四、五年級生小時的重要回憶。後來兒童樂園與酒店雖因經營不善易手,天仁工商則在2015年時因少子化衝擊停招,但這種回饋鄉里的精神同樣存留在龔玉葉的血液。她始終認為:自己只是這些畫作階段的守護者,她用心收藏、悉心保護,便是希望能將這批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分享給社會大眾,代代相傳。讓後世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樣貌、風華與精神。
觸手可及的藝術
和龔玉葉結識於1989年,顏娟英也因此曾和龔玉葉一起去拜訪張萬傳、賴傳鑑等藝術家。輔以2020年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的選件經驗,讓顏娟英對龔玉葉的收藏有一定的熟悉度。這次受託策展,顏娟英笑說這是一個推不掉的責任。不過當時「不朽的青春」只挑選了九件作品,直到這次才全面地審視過一遍,並對每件作品拍照,進而分類。這次展覽也是這批收藏第一次有機會以較為完整的面貌呈現。在展覽主題上,此次展覽區以「相遇在人間」、「日常的滋味」、「流轉的風景」、「淨土與浩劫」四個主題區分,輔以收藏中的重點藝術家:張萬傳、洪瑞麟、張義雄與劉耿一,總共八區展陳收藏的樣貌。
對於展覽的規劃,顏娟英表示,其實在規劃之初便希望展覽的結構是可以讓觀眾快速進入、理解的狀態。收藏本身是「個人」的,對展覽的體會、理解自然也可以從「個人」的角度進入。比方說這批收藏中人物繪畫很多,而這些原就是藝術家從日常生活中所遇、所看、所感而捕捉的人像,因而以「相遇在人間」為題,凸顯這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日常居家的一隅、生活的街角,只是藝術家注意到的方式或有不同,表達各異。靜物則以「日常的滋味」統整諸如張萬傳對餐桌上或攤販旁各種魚類姿態的描繪,或是張義雄的靜物、蕭如松的《Atelier(畫室)》。以生活化的日常切入,回應著龔女士收藏中個人化的情感與感性。顏娟英認為,這些作品是龔女士在三、四十年間慢慢累積、擴大的收藏,其個人喜好當然會決定藏品的走向,但她很認真學習,因而在作品的選擇上是精準的。此次也因為重新整理,讓許多久未面世或不被知道的作品有機會被看見。其中蕭如松的《Atelier(畫室)》,便是顏娟英認為相當令人欣喜的新發現。
顏娟英也認為,龔玉葉的收藏除了反映其個人品味,另一方面則是時代的投影。由於龔女士的收藏多半來自畫廊購藏,自然與當時畫廊經營的方向互相影響。當時的畫廊能提供什麼樣的作品?具代表性、活躍的創作者有哪些?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與情境?事實上,當龔女士開始收藏時,更資深的李石樵、李梅樹已經過世,以至於龔女士不可能買到他們具代表性的作品,廖繼春也因此只收藏了兩件。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會有許多時代的樣貌與歷史值得玩味,產生不同的意義。然而,顏娟英終究希望大眾在這個展覽中感覺到的是一種親切,而藝術也當如此。任何人都可以將藝術帶進日常生活,成為家庭的一部分,讓作品與自己對話,就如同龔女士過去四十年從藝術作品中得到的喜悅一般,而這種快樂是每個人都可望且能夠觸及的。
階段的守護者
與收藏朝夕相處,總從藝術品不同的情境與敘事中得到心靈的愉悅與安慰,逸脫來自現實的困境與挑戰。那麼哪件作品是自己最喜歡的?龔玉葉毫不猶豫地表示是張義雄的《男與女》,以及張萬傳的《淡水》。細究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色彩與表現,更多的是其中所蘊含,她與作品、藝術家之間的回憶與互動。當問及如何思考藏品的未來?龔玉葉原意將收藏連同天仁工商校舍一併捐贈給台南市政府,該校園除了保有1960年代建築風格的校舍,其活動中心乃是由來自柳營望族,藝術家劉啟祥之子,同樣也是藝術家的劉耿一設計。劉耿一在這次為了展覽錄製的紀錄片受訪時表示,設計之初便考量空間未來用作他途,比如美術館的可能。該校舍可說是一個凝聚、見證台南在地文化能量的場所。龔玉葉原希望能由市府出面,將天仁工商轉化爲一在地美術館,完整展出其收藏,一則紀念父親,一則讓這些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能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供大眾欣賞、學習。不過從市府後來「臺南市傳統藝術傳習保存中心」的規劃看來,這批收藏並無法能有一個完整展設的空間,因而放棄將藏品委交市府文化局。
或許有人會說,為何不將作品直接捐贈給台南美術館就好?對龔玉葉而言,捐給美術館確實比較輕鬆,但她始終認為,美術館一定要是對藝術有熱情的人經營才會做得認真、做得好,儘管美術館經營大不易,但台灣需要更多經營良好的私人美術館,更遑論聚焦於這批臺灣近現代藝術家。因此,現階段將先以基金會的形式運作,開放作品的借展與研究,待時機成熟,再思考美術館的成立。而最令其寬慰與欣喜的,便是子女與孫輩都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對藝術擁有濃厚的興趣。這次展覽中,VR作品《阿嬤的回藝》便是由龔女士的孫子Awu Chen(陳思宇)所創作,回應龔玉葉的收藏故事。眉宇間,不難看見龔玉葉的滿足。那是對自己走過的時代,無愧地眺望著未來的姿態。
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
展期|2024.04.27 – 08.18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延伸閱讀|展出作品解說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