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流逝,臺灣前輩畫家的子嗣也逐漸步入高齡,促使遺作返鄉成為一種風氣。臺灣藝術家郭雪湖的女兒郭珠美(1946-)挺身捐畫,情真意切,令人感動。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聽到消息,立即表示歡迎,並交代相關同仁協助實現此心願。(註)

2019年,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Irvine Shun-Tien Art Museum)的許鴻源(1917-1991)博士將所收藏的臺灣畫家作品悉數捐贈,促成作品返鄉壯舉。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專程赴美簽署捐贈契約,讓作品順利返臺。2021年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舉辦「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感動無數人。許鴻源博士是順天堂藥廠創辦人,生前收藏大量臺灣畫家畫作,晚年透露遺願:「我唯一的盼望是使這些畫能留下來,成一套不被分散。這些畫不是我個人的,是臺灣人的財產;這是我的苦心和意願。」
國美館於展前一個月,向大眾介紹許鴻源及其捐贈初衷,期待共同見證這批藝術珍品幾經浮沉後,終於踏上歸鄉路的旅程。無獨有偶,202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掘光而行:洪瑞麟」,由前輩藝術家洪瑞麟之子洪鈞雄慷慨捐出父親遺作,再結合館外佳作,再現勞動者的生命光輝。此展是洪瑞麟(1912-1996)110歲冥誕禮獻,多數展品逾35年從未亮相,展覽迴響熱烈。洪瑞麟以「礦工畫家」聞名,其創作中少見完整描繪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留日素描與家人肖像等創作精華展出,增添臺灣美術史的光采。臺灣前輩藝術家郭雪湖的女兒郭珠美漸入高齡,亦捐贈父親遺作予臺南市美術館2館典藏,讓珍藏大半生的《殘荷》返鄉。擁抱孝思、背負手足深情的郭美珠,除了父親是知名畫家外,她的兄嫂郭松棻(1938-2005)與李渝(1944-2014)同樣傑出、創作豐碩。郭松棻是《奔跑母親》的作者,曾列黑名單,20年有家歸不得。李渝為臺灣一代指標小說家,此外,譯著也包括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中國繪畫史》與巴爾(Alfred H. Barr, Jr.,1902-1981)《現代畫是什麼?》,在藝術界影響深遠。郭松棻與李渝相繼辭世後,郭珠美傾盡所能將他們的藏書和作品手稿,運回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圖書館與文學所,試圖在郭松棻逝世20週年(明年),籌劃學術紀念活動。
郭雪湖的墨寶《殘荷》,創作於郭珠美出生的1946年。喜獲么女讓郭雪湖欣喜,但在動盪環境下,他也以作品寄託深沉的悠思。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臺灣轉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臺灣多處設施已遭盟軍轟炸。戰後資源匱乏、物價飆漲,《殘荷》以此描繪剛脫離日本殖民百廢待興的處境,社會大眾茫然恐懼,猶如一池殘荷。
《殘荷》構圖精巧,枯榮分明,畫觸澄澈蒼勁,是郭雪湖經典之作,尺幅達18.4才。同齡的《殘荷》,成為父親的貼心禮物,展現父女對時局認知默契,與其中濃厚的父女情。郭珠美惜畫如命,伴她大半生,數十年來形影不離。對於父親以畫寄情的用意,她相知相解,特別是在父親過世後,該畫作儼然成為她與父親情感上的永恆連結。
臺南市美術館為建構臺灣美術史,規劃了一系列展覽。2020年2月推出的「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起於郭松年(郭雪湖次子)為郭雪湖出版《望鄉》回憶錄,聚焦郭雪湖創作中的多元性與國際視野,並透過旅人的視角回望故鄉的內心歷程。展覽期間,雖正值疫情蔓延,依然引發熱烈迴響。為感謝臺南市美術館對父親的重視,郭珠美特別希望將墨寶《殘荷》提供當時展出的場館(現為臺南國家美術館),作為永久典藏。
歲月如梭,臺灣前輩畫家相繼辭世,他們的子嗣也已步入高齡,時間不等人,保存藝術資產刻不容緩。
註 臺南市美術館2館於2024年臺南市政府與館方無償移撥給文化部後,已獲核定將成為「臺南國家美術館」,預計2025年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