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冒險不凡,成就畫廊使命:專訪立木畫廊樂睿昕

冒險不凡,成就畫廊使命:專訪立木畫廊樂睿昕

衣索匹亞幫助我建立了對於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並對我日後的藝術事業有著深遠影響,讓我瞭解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所存在交織的聯繫與重疊關係,也使我更能夠與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語境產生關聯和交融。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合夥人樂睿昕(Rachel Lehmann)日前造訪臺北,專程為明年1月即將登場的第二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作準備、提前會晤藏家,希望能在沒有時間壓力下和臺灣藏家促膝長談,分享藝術經營與推廣理念。我們約在臺北典藏長安咖啡店會面,當聊到臺灣有位女總統、多位女性館博機構館長,以及傑出的女性藝術家時,一直以來關注女性議題的樂睿昕驚喜地說道,「我可要來臺灣好好挖寶!」
1953年出生的樂睿昕,一頭金色及肩長髮,立體的五官和纖細的身材,讓人看不出已66歲。樂睿昕有段不平凡的身世,命中註定過足了「國際人」的癮。樂睿昕的德籍父親結識了義大利裔波蘭籍的母親,兩人相戀並在柏林結婚。二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舉、景氣蕭條,市場瀰漫著悲傷頹廢的氣息。生性浪漫的雙親,希望找一個可以避開二戰後低潮與陰霾、又可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地點,開啟新的人生價值。當他們攤開地圖尋覓心目中的烏托邦後,最後挑選出阿根廷與衣索比亞。母親想了又想,認為阿根廷太過遙遠,所以,衣索比亞就這樣雀屏中選。而年少輕狂的父母便真的移民到了非洲,樂睿昕也就在衣索比亞出生。當時,熱心的阿姨為了探視母親的生產,特地從柏林出發到衣索匹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但這段旅程竟然花了六天才抵達。這個柏林到衣索匹亞的距離觀,成為他們家族茶餘飯後調侃的笑話。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負責人樂睿昕(Rachel Lehmann)。(Photo by Jason Schmidt, © Lehmann Maupin Gallery)
「衣索匹亞雖為非洲國家,但當時受義大利殖民,民性崇尚自由開放,中產階級抬頭的社會,有很多義大利人在衣索比亞定居。我在衣索比亞待了七年,我一直在阿斯瑪拉(Asmara)生活,離開的原因是獨裁統治者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Mengistu Haile Mariam)掌權。我永遠不會忘懷那裡燦爛耀眼的陽光和樸拙多姿的大自然美景。留給我鮮明的童年印記,與我日後在北歐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個國家幫助我建立了對於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並對我日後的藝術事業有著深遠影響,讓我瞭解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所存在交織的聯繫與重疊關係,也使我更能夠與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語境產生關聯和交融。」樂睿昕娓娓道出自己的成長經歷。
有了這樣的人生經歷,註定了她不凡的價值觀。這也正是立木畫廊的使命,樂睿昕希望畫廊能扮演媒介藝術家與世界進行對話的橋梁。她在德國上高中、瑞士讀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學,之後卻愛上藝術。1980年代初,她任職於紐約索納本德畫廊(Sonnabend Gallery)及蒙特奈格羅畫廊(Galerie Montenay-Giroux)工作,並在1988年於瑞士開設了自己的首間畫廊。
「我雖從瑞士起家,但起初瑞士地區的重要美術館並不會想跟我打交道,但當我在紐約開畫廊後,卻有四間瑞士美術館代表到紐約來跟我買作品。國際化的意義就在這裡。」說到這裡,樂睿昕攤攤手露出逗趣無耐表情。她透露,日內瓦是一個非常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的地方,對藝術的了解彷彿不深,也好像不怎麼喜歡當代藝術。當時,她想開畫廊時便先承租名作浮士德畫廊(Faust Gallery)的老畫廊舊址。剛開始,說好只承租該空間兩年,沒想到一做下來,「Faust Gallery 」就變成「Lehmann Gallery」。
「我做的第一個展覽,就是瑞士藝術家諾特.維塔爾(Not Vital)的個展,而我第一件販售的作品,也是他的作品。」樂睿昕對於今年71歲的藝術家維塔爾仍活躍於藝術市場,感到欣慰與驕傲。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於紐約24街空間外觀。(© Lehmann Maupin Gallery)
赴紐約發展,歸於緣份
因為喜歡紐約的國際化氛圍,樂睿昕自1993年起連續三年參加紐約長島地區東漢普頓(East Hampton)的夏日展覽。當時的樂睿昕不想要繼續在歐洲發展,於是大膽選擇了紐約。那年,她認識了當時擔任Metro Pictures畫廊總監的慕德偉(David Maupin),兩人覺得很投緣。慕德偉曾參加樂睿昕所舉辦的藝術活動,記得女主人把現場佈展新穎、桌上紅酒醇美、巧克力香甜,但卻丟失了女主人的名片,也忘記她的大名,最後憑藉著醇酒美點的描述,找回共同的活動記憶,在神奇緣份中展開兩人的事業合作。
1996年,樂睿昕與慕德偉成立首間合作畫廊Offshore Gallery,位在紐約長島地區東漢普頓名人區,很快就移遷到紐約藝術集中地蘇荷區(SoHo),並以各自的姓氏,作為改名後的畫廊名稱,即「Lehmann Maupin Gallery」,中文取其諧名「Le-Mau」,即「立木畫廊」。
1997年,樂睿昕(Rachel Lehmann,左)與慕德偉(David Maupin,右)。(© Lehmann Maupin Gallery)
紐約果然是藝術人尋夢的天堂,他們從蘇活區遷移到雀而喜(Chelsea),而且因考量空間發展的需要,連續拓展了兩個空間。接著,又把目標指在新崛起的亞洲市場,在香港中環畢打行(Pedder Building)以及韓國首爾成立據點,現在已晉升為擁有四個空間的國際級畫廊。在經營畫廊的過程中,樂睿昕與慕德偉合作無間,一路保持絕佳默契,兩人的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塑造了獨特的畫廊發展方向。很快地在國際藝術舞臺,佔有一席之地。立木畫廊呈現來自美國、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及中東地區的藝術家作品,藝廊更對於支持突破性的藝術創作不遺餘力,特別是那些挑戰典型視覺感官的藝術作品。展出大量觀念性的個人探索、自我表述作品,涉及議題包括性別、階級、宗教、歷史、政治及全球化等。而立木畫廊也非常看重合作情誼,不管是與藝術家、策展人或收藏家,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總保持親密長久。
樂睿昕分享創業過程,1996年,立木畫廊甫一成立就迅速與一些特立獨行且創作概念略帶爭議的藝術家展開合作。她認為自己是勇於嘗試風險接受挑戰的人。一方面,基於藝術上的直覺判斷;另方面,也對於藝術市場如何拔尖超群有所考量。樂睿昕解釋,「我從職業生涯早期開始,就被那些勇於突破界限的藝術家所吸引。不論他們的創作媒材、主題選擇及敘事方式,或是對於個人經驗的著重而衍伸出具爭議元素的作品。這些皆歸因於藝術家們的身體力行,或者他們表達出耳目一新的想法與創作。直覺上,我相信這些作品非常值得被展出、呈現在觀眾的視野裡。」
「我自己也是收藏家,從過往經驗來說,我會找尋潛力藝術家。並透過自我磨練對審美及藝術家潛質作判斷,而非著重於投機。這當然也影響了畫廊如何考慮合作代理的藝術家。現在很多人都把專注力放於剛從學院畢業的藝術新秀,但我更好奇他們在年、20年甚至30年後會累積能量並發展成何種面貌。我很早就相中傑夫.昆斯(Jeff Koons)和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不但展出、也收藏他們作品。這些作品也有可能被歸類為具爭議性的,但我則更為欣賞他們,並認為他們才是徹底翻轉藝術觀念的優秀藝術家。」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香港據點,位於知名的中環畢打行(Pedder Building)中。(© Lehmann Maupin Gallery)
樂睿昕對於自己與團隊的慧眼獨具有著滿滿驕傲。立木畫廊一直致力提攜風格迥異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其合作夥伴包括初嶄露頭角的藝壇新秀,也有聲名顯赫的重量級藝術家,作品類型變化多端、創作媒材更不拘一格。當問起除了這類立場鮮明、創作風格前衛的藝術家,立木畫廊還會更傾向於和那類藝術家合作?樂睿昕答道,「立木畫廊跟很多代表『新藝術經典』(new canon)的藝術家合作,比如納利.沃德(Nari Ward)、米卡琳.托馬斯(Mickalene Thomas)、特雷西塔.費爾南德斯(Teresita Fernández)以及徐道獲(Do Ho Suh)。他們都是透過作品,塑造出文化形貌的藝術家,影響力無遠弗屆,更讓後生晚輩的藝術家們傳承不朽精神。
「我們會繼續尋找擁有個人敘事性,以及獨特觀點的藝術家。當然,首要考慮的是美學或技術。有很多藝術家兩者兼具,但沒有太多別開生面的驚喜作品能帶給觀眾。我們希望找到在兩方面都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藝術家。」樂睿昕說。「從立木畫廊的角度來說,我們感興趣的是對整個人類文化領域都會帶來直接影響的藝術家,而不僅是在藝術界發生作用。比如麗莎.露(Liza Lou),她在南非建立了工作室,與30多位手工藝者一同工作。卡德.阿提亞(Kader Attia)在殖民主義遺產方面則進行了重要的研究工作,並在巴黎創立自己的藝術空間舉辦研討和展覽。藝術家在反映人類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記錄著我們在社會發展中正身處何處。而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藝術家有能力通過藝術作品展現出所有這些複雜的事物,以他們超越語言、品味和文化背景的表達方式為我們所見。」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負責人樂睿昕(Rachel Lehmann,右)與慕德偉(David Maupin,左)。(© Lehmann Maupin Gallery)
樂睿昕同時指出,近年立木畫廊與越來越多的亞洲藝術家展開合作,比如劉韡、徐道獲和李昢(Lee Bul)等。當被問起,她是如何看待這些亞洲藝術家的?以及分辨他們和西方藝術家在藝術本質上的差異時,樂睿昕說,亞洲藝術家在立木畫廊佔有重要比例。從1996年起,立木畫廊即開始代理來自伊朗、現居倫敦的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2000年,與韓國裝置藝術家徐道獲開啟合作,也在美國舉辦其首次展覽。2007年,畫廊也替韓國藝術家李昢和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藝術家阿什利.比克頓(Ashley Bickerton)舉辦兩人的個展,轟動一時。其後,也將日本現代藝術家 Mr.和臺灣旅英藝術家王淑鈴的作品,引介給紐約的觀眾。2012年,再宣布代理中國藝術家劉韡,並在2013年於紐約立木畫廊空間舉辦劉韡在紐約的第一個大型個展。「我們一直看到來自亞洲的人才輩出,盼望隨著美術館及其他機構的耕耘及擴大,持續促進西方和亞洲藝術家的跨文化交流。」樂睿昕強調。
曾有人這樣評價樂睿昕,「她的特點是新畫廊首展永遠選用當地不為人熟知的藝術家。」樂睿昕沒有否認這樣的看法,不過她更傾向於更深化的理解。她說,「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十分瞭解立木畫廊的藝術家。長期以來我們以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方式經營畫廊,雖然冒險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我們樂在其中,也從不後悔。」
第三次來到臺北的樂睿昕仍對此地充滿好奇,她知道,臺灣是她的合作藝術家王淑鈴的家鄉,而她也對王淑鈴在臺北的合作畫廊采泥藝術,表達極正向的態度。這一趟,她更希望多多認識了解臺灣。立木畫廊旗下的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即將於202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舉辦個展,她知道臺灣擁有很完整的學術架構與展覽文化,尤其對北美館館長是女性更持以高度評價。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於韓國首爾空間一景。(© Lehmann Maupin Gallery)
當我問起,「有沒有可能來臺設畫廊,或多代理臺灣藝術家的打算?」樂睿昕笑瞇瞇地說,「我們永遠持開放態度,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只是還沒有到出手進行決策的程度」。身為女性畫廊從業人員,又是兩個女兒的母親,樂睿昕非常關心女性議題。她說,立木畫廊代理藝術家超過50位,女性藝術家比例一直在成長。正值臺灣總統大選年,在媒體上看到鋪天蓋地的選舉新聞。關心性別議題的樂睿昕印象深刻的是臺灣有位女性總統、女性候選人。她認為,臺灣在男女平權上是走在時代的尖端。「許多國家的民眾總是覺得,總統一職需日理萬機,理所當然應由男性擔任,也理所當然認為,男性比較適任,連民主勝地的美國,四年前就因這樣的父權思想,讓女性候選人鎩羽而歸。」樂睿昕試圖為女候選人叫屈,她期待全世界的女性意識,會在更多的證明與了解中,獲得更加平等的對待。
投身畫廊工作超過30年,樂睿昕有著滿滿的心得,回首來時路,她慶幸自己的選擇,而身為女性從業者,雖然常被低估實力,但她仍鍥而不捨。有三件事是她想向外界證明的:第一,女性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且古今東西皆然,但女性在各行各業受到的不平等對待,至今仍是時有所聞。身為畫廊女性從業者,她期許自己能以身作則,提攜女性藝術家與女性藝術從業人員,讓男女平權不再是口號;第二,根據她對藝術史的了解,以及藝術市場認識,許多扭曲現象必須轉正。其中,藝術品價格(尤其拍賣市場),不等於藝術價值,若可以透過長遠的規劃與努力,向社會證明價格跳動的背後,還有個關鍵叫藝術史,她會窮畢生之力全力以赴。在她看來,藝術史的長河裡,50年不算長,但在市場炒作起伏裡,五年就嫌久,進出其間,一定要眼明手快,否則很容易被套牢;第三,對於國際中型畫廊來說,不只關心市場交易。她更希望廣泛與社會聯結,鼓勵旗下藝術家勇於探討社會議題,關心社會弱勢與生態環境,透過深度參與與反饋,反思時代的意義。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5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