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B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日印象: 國際畫廊精銳盡出,吸引重要藏家流連

AB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日印象: 國際畫廊精銳盡出,吸引重要藏家流連

扎根香港多年的不少國際畫廊除利用各自畫廊空間展覽外,近年來愈發大力結合亞洲區一流藝博會、美術館等機構展覽來提升旗下國際藝術家在亞洲的能見度,讓原作與亞洲觀眾相遇。今年的香港巴塞爾,他們推出了哪些不可錯過的藝術家新作?

國際畫廊精銳盡出,吸引重要藏家流連

2024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簡稱香港巴塞爾)VIP預展首日在井然有序的熱鬧中度過,相較去年人聲鼎沸的首日盛況而言算是「回歸常態」,多家畫廊業者都表示去年尚處於全球疫後症候群的消費狂熱之中,今年的節奏更受人歡迎,無論是預售還是現場客群都具高品質。國際畫廊延續這幾年來在重要藝博會上常見的精選策略,各家旗下的亮點藝術家精銳盡出,大幅作品隨處可見,不乏國際間當紅的藝術明星,現場可見多位臺灣重要藏家流連於國際畫廊展位間的身影。

延伸閱讀|AB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幕:臺灣藝廊參展數突破新高,國際受眾比例較去年增加

扎根香港多年的不少國際畫廊除利用各自畫廊空間展覽外,近年來愈發大力結合亞洲區一流藝博會、美術館等機構展覽來提升旗下國際藝術家在亞洲的能見度,讓原作與亞洲觀眾相遇。今年的香港巴塞爾,他們推出了哪些不可錯過的藝術家新作?

2024香港巴塞爾一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12個展位。分別為:卓納畫廊、豪瑟沃斯、立木畫廊、馬凌畫廊、阿爾敏.萊希、厲蔚閣、佩斯畫廊、施布特.瑪格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貝浩登、白立方、艾根。(本刊資料室)
2024香港巴塞爾三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5個展位。分別為:德薩畫廊、漢雅軒、墨齋、藝倡畫廊、思文閣。(本刊資料室)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1C20

卓納畫廊展位呈現畫廊旗下的多位重要藝術家作品。其中,羅斯.懷利(Rose Wylie)兩幅俏皮的巨幅「生命繪畫」(Life Painting)、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巨幅的粉紅豹在展位外牆格外醒目;另一邊則有戴納.舒茨(Dana Schutz)的繪畫與銅雕表現截然不同的造型魅力;而放大至巨幅的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攝影作品中透出明亮的光,也成為國道中觀眾的焦點。引人注目的作品還包括瑪瑪.安德森(Mamma Andersson)、尼奧.勞赫(Neo Rauch)、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等藝術家的畫作。在西方主流國家之外,以油性印刷油墨和油畫棒在畫布上創作為主要手法的辛巴威藝術家波西亞.茲瓦瓦赫拉(Portia Zvavahera),畫風具某種禪意的年輕巴西藝術家盧卡斯.阿魯達(Lucas Arruda),也都以各自獨特風格讓展位更加多元。

卓納畫廊展位呈現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巨幅的粉紅豹在展位外牆格外醒目。卓納畫廊展位一隅。(卓納畫廊提供)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1C21

豪瑟沃斯畫廊在今年的展位展現了與畫廊數十年合作的歷史大師作品與當代藝術先聲的結合,彰顯了跨代藝術對話的豐富層次。包括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弗蘭克.寶林(Frank Bowling)、艾德.克拉克(Ed Clark)、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和瑪麗亞.拉辛格(Maria Lassnig)等大師作品。與此同時,畫廊也重點展示了馬克.布拉德福(Mark Bradford)、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羅妮.霍恩(Roni Horn)、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和艾弗裡.辛格(Avery Singer)等當代藝術家作品,他們以獨特視角和創新手法,持續推動藝術界的邊界。而新近加入畫廊的艾倫.德爾普拉(Hélène Delprat)和凱瑟琳.古德曼(Catherine Goodman)則為畫廊帶來更多藝術可能性的探索。

展現了與畫廊數十年合作的歷史大師作品與當代藝術先聲的結合,豪瑟沃斯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德薩畫廊(de Sarthe)|3C08

德薩畫廊今年以「臨界狀態」(At the Threshold)為題,精心策劃展出一系列由陳嘉翹、Lov-Lov、陸新建、馬思博、麥影彤二、王韞琛、王欣、鍾慰與陳家翹等畫廊代理藝術家創作的全新作品,並呈現於藝術博覽會的三個不同展區:「藝廊薈萃」(3C08)、「藝聚空間」及「光映現場」。

其中,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在「藝聚空間」與畫廊展位中,呈現了一條關於複製與對應的創作脈絡。除了著名的《美好家園》系列之外,在《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她特別製作了一系列呼應德薩展位與藝術家的特定場域裝置,打造一個上與下、左與右的鏡像般的展位結構。藝術家藉此拉出了兩條軸線——如廢墟般的未來狀態,以及低位元深度的數位化模仿,並以時間、媒介、手藝等面向上的落差,將複製與真實在當代的命題,以寬廣的視野被提問。

麥影彤二於「藝聚空間」裝置作品《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一隅。(本刊資料室)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1C22

在紐約、首爾、倫敦設點的立木畫廊第11次參加香港巴塞爾,此次匯集來自紐約、首爾、洛杉磯及倫敦等地具開創性的藝術家的一系列作品,展現畫廊的全球策略,作品類型也相當多元。幾位重要的韓國藝術家李昢(LeeBul)、徐道獲和成能慶(Sung Neung Kyung),分別有繪畫、裝置以及創作於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實驗攝影作品展示,彰顯畫廊旗下韓國藝術家的多元與深度。藝術家拉里.皮特曼(Lari Pittman)一件大幅的代表性作品相當醒目,其個展也將於今年七月亮相上海龍美術館。

同時,立木畫廊也在策展角落展出瑪麗蓮.敏特(Marilyn Minter)的全新繪畫及一件影像裝置,「美的病理學」是她代表性的創作核心,此次展出的多元創作形態,表現其審視與解析性別圖像的社會性陳詞濫調時自身的美學賦形能量。

圖為瑪麗蓮.敏特(Marilyn Minter)的影像裝置(局部)。(本刊資料室)

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1C11

馬凌畫廊於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帶來了多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包括張雅琹、趙容翊、周育正、蒂梵妮·鍾、崔新明、許鶴溪、賈一瑞、關尚智、敬美、菲利普·黎、劉茵、苗穎、邵若然、陶輝、特羅拉馬、謝素梅、尼古拉·泰森、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黃炳、山岡嘉里、楊季涓、楊學德、楊嘉輝、于吉、袁遠及鄭洲等藝術家的新近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影像。整體展位獨具觀點,也受到不少國際機構與藏家的青睞。而畫廊於巴塞爾開幕前夕開展的黃炳個展「肛門耳語」,也在開幕晚會現場擠滿人潮,成為當天香港各地畫廊開幕日的焦點話題。

其中,臺裔美籍藝術家許鶴溪帶來的數件畫作,展現了他在寫實、寫意、非具象繪畫與素描之間洗練而多向度的繪畫語言,在同時觀看三件作品時,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造形、線條、書寫性、氛圍,讓彼此之間相互產生不言而喻的呼應與聯想。在非具象的繪畫中,許鶴溪以線條螺旋畫法,將繪畫線條轉化爲字母書寫般的drawing;在寫實繪畫中,這種字母造形則疊影於觀者的視網膜記憶中,使像是機關裝置的靜物寫實畫面,在構圖上又增添層次豐富的意象。而在較為素描且為人熟知的綠色系列人物畫當中,許鶴溪又將其在前二者繪畫中的各自特色(塗寫的筆畫與敘事性)合而為一。其獨特的文學性氛圍,也讓現場觀眾趨之若鶩。

在非具象的繪畫中,許鶴溪以線條螺旋畫法,將繪畫線條轉化爲字母書寫般的drawing。馬凌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1B25

阿爾敏.萊希以跨年代藝術家與藝術資產的精選群展,展示當代藝術的多樣性與創新實踐。展出藝術家包括喬爾.安德里亞諾馬里索(Joël Andrianomearisoa)、羅比.德.安托諾(Roby Dwi Antono)、哈維爾.卡勒加(Javier Calleja)等藝術家的作品。特別關注的藝術家包括從東西方美學體系融合的松山智一(Tomokazu Matsuyama),他的創作回應其在日本和美國成長的雙重文化經歷,以及安東尼.塔比埃斯(Antoni Tàpies),其作品結合各種媒介、象徵、符號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克洛伊.懷斯(Chloe Wise)則透過多種媒介探索自我需求的發掘及認知,在消費習慣受到廣告、時尚和跨國品牌影響下的社會中,強調身體如何被框架與操縱。

阿爾敏.萊希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厲蔚閣(Lévy Gorvy Dayan)︳1C17

厲蔚閣的展位企畫,展示其在現代藝術與當代創作之間建立的審美線索,此次的「Dear Vincent」以梵谷為一重心,向這位生日在3月30日(展會最後一日)的藝術史傳奇致敬。除展示梵谷作於1885年的《農場》一作外,也邀請數位藝術家為此次香港巴塞爾創作全新畫作,如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Francesco Clemente)《與文森特.梵高的自畫像》、托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花卉自畫像》、松山智一(Tomokazu Matsuyama)的《璀璨行道》、劉建文(Michael Lau)「花卉」系列的《沒有黃、橙,便沒藍》,都以當代的視角和觀點與梵谷的繪畫語彚形成對話。此外草間彌生的巨幅繪畫《無限之點CR(1-3)》、馬克.夏卡爾的《雄雞與花束》同樣引人駐足。而當代創作者如喬爾.梅斯勒(Joel Mesler)、露西.布爾(Lucy Bull)等、以及中國藝術家屠洪濤、唐永祥的作品,都在視覺性與內在世界之間建立起各自不同的路徑。

厲蔚閣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1D24

佩斯畫廊此次以嶄新的形式策劃,展覽首日以阿麗佳.柯維德(Alicja Kwade)的沉浸式個展拉開序幕,聚焦其「單一世界」(Mono Monde)系列的立體與二維雕塑,隔日則將轉化為囊括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大師,匯集來自世界各地跨代際藝術家的創作聯展,呈現佩斯畫廊豐富的藝術家陣容。柯維德的創作實踐經常涉及科學和哲學主題,對支配並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結構和系統提出質疑。「單一世界」中,由藍色石英石球體和輕盈的塑膠椅組成的雕塑,將1960年代的太空與塑膠時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象徵人體尺度的椅子,透過技術與儀器觀測而得以完成的星體描繪,輔以牆面上以度量時間的指針構成的二維雕塑,柯維德將特定的知識論轉化為感性的詩意篇章。今年稍晚,香港大館亦將舉辦柯維德亞洲首次個展。

,展覽首日以阿麗佳.柯維德(Alicja Kwade)的沉浸式個展拉開序幕,佩斯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施布特.瑪格畫廊(Sprüth Magers)︳1D23

總部設於柏林的施布特.瑪格畫廊為本屆香港巴塞爾展位帶來旗下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作品,其中包括「圖像世代」(Picture Generation)先驅巴爾德薩里(John Baldessari)結合攝影與壓克力顏料的「冷熱系列」雙聯作、芭芭拉.庫格(Barbara Kruger)的文字與圖像織毯、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的「編輯繪畫」,以及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70年代扮裝系列初期的作品等。在這些具歷史性意義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之外,還展示包括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舒爾茨(Andreas Schulze)等德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的攝影與繪畫。以巨型日常物雕塑而知名的已故美國藝術家羅伯.塞里恩(Robert Therrien)手工製作的巨大縫衣針刺穿畫布的裝置,創作多元的當紅藝術家安妮.英霍夫(Anne Imhof)結合觀念與繪畫手勢和媒材的「紅浪」,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韓國藝術家宋賢淑(Hyun-Sook Song)的蛋彩畫以冥想式的畫面與氛圍超越了物質與精神,在展間中形成寧靜的匯流。

施布特.瑪格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Hanart TZ)|3D16

以深具文人性視野推廣現當代藝術的香港資深畫廊漢雅軒,在此次帶來的藝術家名單中,潛藏了四個關鍵字視角——全球雙年展、山水、書法與圖象化。在由區凱琳、菠蘿核、曹曉陽、陳育強、陳福善、成瑞嫻、周綠雲、朱銘、 魯大東、邱世華、施慧、徐浩恩、王冬齡、徐龍森等多位藝術家展出的名單中,有多位藝術家曾參展國際級雙年展,如成瑞嫻、施慧與徐浩恩等,其中波蘿核更於前年參展卡塞爾文獻展,且即將參展第十一屆雅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本次帶來的新作《暗晡夜 No.1》即是波羅核參加前屆巴塞爾文獻展原因的最佳說明——這個起因於「家庭職業女性的創業計劃」的5人藝術團體,共同討論、繪製出一幅以燈塔為概念的山水風景。植群叢生的畫面,其中的植物皆是客家聚落環境中種植的植物,各有其功能與文化符碼。

除此之外,漢雅軒更帶來了預計於今年台北當代向臺灣觀眾引介的美裔華人資深女性藝術家成瑞嫻的作品。她的繪畫主軸圍繞在語言符號學與充滿靈性意識的線條,以及宗教藝術文化中的視覺圖像等多方兼容的美學思考。成瑞嫻曾獲得美國藝術家獎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我的聖城」,今年五月將會是睽違13年後再次於臺灣的個展式展呈。

延伸閱讀|邁向新時代,漢雅軒搬回葵涌立方展場

成瑞嫻作品於漢雅軒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墨齋(Ink Studio)|3C17

此次參展,墨齋於藝廊薈萃展位推出鄭重賓個展,策展角落則呈現李華生的個人單元。來自舊金山,鄭重賓的創作結合水墨、錄像、光與空間,此次首次亮相其以單刷版畫為媒材的新系列作品。探索了光與空間的創作實踐,透過裱貼法結合多種具光調節特性的材料,產生能調節光線並喚起線條、平面、角度和分層空間體驗的作品。策展角落的李華生則展出其標誌性的過程記錄式網格繪畫,這些晚期作品代表了他對藝術創造過程意義的深入思考,透過「線格」營造冥想的空間與藝術家精神與「氣」的凝聚消散和流動。李華生的這些作品不僅在國際上受到重視,亦被多個重要公共機構收藏。

墨齋於藝廊薈萃展位推出鄭重賓個展一隅。(本刊資料室)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Tang)︳1D37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展位上,岳敏君的繪畫和雕塑相當醒目,而同時展出的多位藝術家,例如德國藝術家喬納斯.伯格特(Jonas Burgert)戲劇性十足的人物全身肖像、菲律賓藝術家羅德爾.塔帕雅(Rodel Tapaya)多重視角的平面蒙太奇、菲律賓藝術家吉格.克魯茲(Jigger Cruz)浮雕拼貼般的繪畫作品、現居柏林的中國藝術家王茜瑤以炭筆在畫布上描繪出的身體動勢、韓國藝術家禹國元(Woo Kukwon)的俏皮蛇髮美杜莎,以及正在畫廊同步個展的西班牙藝術家埃德加.普蘭斯(Edgar Plans)小精靈般的卡通建構等等,也都以作品尺幅和張力引人注意。此外,近期搬到香港居住的黎薇以當代都會公園遊樂設施為形態的大型裝置也於「藝聚空間」(Encounter)展出。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出德國藝術家喬納斯.伯格特(Jonas Burgert)戲劇性十足的人物全身肖像。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貝浩登(Perrotin)|1D20

貝浩登於今年展會上,帶來畫廊代理藝術家以及與畫廊首次展開合作的藝術家的一系列全新創作,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雙聯畫作《Homage to Francis Bacon》亦於展位中呈現,該畫作致敬並翻轉了法蘭西斯培根1967年的經典畫作《Study for Head of Isabel Rawsthorne and George Dyer 》,是展位上最高價的作品。

另外,畫廊團隊也特別帶來了臺灣畫家蘇予昕(b.1991)的新作《Air and Breathe》(Gunung Merapi),該作品將排刷的色彩線條與膠彩繪畫的媒材與技術語言兩相疊合,並製作了不規則的畫框畫布,讓畫作量體上增添輕盈感。除此之外,貝浩登也帶來了即將於台北當代藝博會展示的吉恩-米歇爾·奧通尼爾(JEAN-MICHEL OTHONIEL)新作。

吉恩-米歇爾·奧通尼爾(JEAN-MICHEL OTHONIEL)新作於貝浩登展會一隅。(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White Cube)|1C23

白立方將帶來旗下來自不同國家的知名藝術家作品精選,其中包括林恩.德雷克斯勒(Lynne Drexler)、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瑪格麗特.玗牡(Marguerite Humeau)、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野口勇(Isamu Noguchi)、 野又獲(Minoru Nomata)、利吉亞.帕佩(Lygia Pape)、傑西卡.蘭金(Jessica Rankin)、瑪麗娜.萊茵甘茨(Marina Rheingantz)、辛格.桑松(Cinga Samson)、朴栖甫(Park Seo-Bo)、TARWUK、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和杰夫.沃爾(Jeff Wall)等。幾件大幅作品尤為醒目,像是瑪麗娜.萊茵甘茨300公分長的新作《Correnteza》描繪她在印度見到骨灰撒在清晨的恆河河面上時感受到的震撼,以松節油調和油彩,製造出波光粼粼的視覺效果。杰夫.沃爾的《Sunseeker》和古爾斯基的《Mayday III》兩件攝影作品同樣具有靜謐的儀式感,在展場一角與毗鄰的巴塞利茲新作形成對話。展位的作品間貫穿了某種世界性的語彚,探問人與人群在宇宙中本質性的存在。

白立方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艾根畫廊(Eigen+Art)|1D17

艾根畫廊次參展,德國艾根畫廊帶來包含尼奧.勞赫(Neo Rauch)、碧兒吉特.布蓮娜(Birgit Brenner)、提姆.埃特(Tim Eitel)、馬克.德格尙朗(Marc Desgrandchamps)、烏莉珂.托斯納(Ulrike Theusner)、尼可拉.薩莫里(Nicola Samorì)、凱.徐曼茲(Kai Schiemenz)等多位藝術家的創作。其中布蓮娜的裝置、影像和繪畫深入社會和個體狀態,呈現某種單調的日常與深層社會問題如不公、壓迫、焦慮、孤獨等。其作品範疇從大型裝置至私密繪畫,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從日常取材反映社會恐懼。而徐曼茲則透過雕塑探索對烏托邦城市的想像,以抽象建築形式表現,核心概念為「表面」與「過程」。他的作品從各種原物變化,如礦石到彩色玻璃或當代塗鴉變為釉彩磁磚,反映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抽象思考。

艾根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藝倡畫廊(Alisan)|3E10

藝倡畫廊於今年的3E10展位中,著重展示抽象藝術作品,包括趙春翔、莊喆、高行健、蕭勤、呂壽琨的迷人作品,和王無邪的幾何抽象山水畫。除此之外,更有丁雄泉的大幅寫意作品、徐累的超現實工筆畫以及朱銘的太極雕塑。

而展位中的「策展角落」,則聚焦在經常被忽視的香港雕塑家麥顯揚,展示他的青銅雕塑和素描作品。麥顯揚的作品以混合人體、動物及日常物件的鑄銅雕塑而聞名,亦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獎盃的設計者。他的雕塑及繪畫顯露出對圖象、符號及同音字趣的強烈興趣,展位中展出的同系列作品,亦被典藏於M+。

麥顯揚雕塑作品於藝倡畫廊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思文閣(Shibunkaku)|3E05

長期經營森田子龍與墨人會等戰後日本藝術的思文閣,此次推出戰後書法改革第二代石川九楊的個展。如果說戰後日本書法前衛運動領袖井上有一和森田子龍聚焦於「文字」的探索,石川九楊則企圖深入挖掘與捕捉「話語」的本質,通過作品展現語言內蘊的動態精髓,將其提升為最為根本的生命表現。他的作品不僅標誌著日本書法歷史上的一個高峰,也挑戰了西方語境與框架下對書法的認識與限制,重新定義了書法的核心原則,與當代打破既定概念和西方中心敘事的趨勢產生了深刻共鳴。從媒材到創作方式,其多樣且不拘一格的創作,展現了書法在當代的新表現與可能性。

思文閣此次推出戰後書法改革第二代石川九楊的個展。思文閣展位一隅。(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Art Basel HK 2024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243間畫廊名單公布,台灣10間畫廊入選歷年最多
延伸閱讀|【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十年一瞬,回望藝術產業的現象與熱潮

ARTouch編輯部( 167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