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Art Basel HK 2023香港巴塞爾必看,典藏編輯台嚴選16間國際畫廊展位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Art Basel HK 2023香港巴塞爾必看,典藏編輯台嚴選16間國際畫廊展位

繼昨日精選介紹台灣畫廊與參展藝術家之後,在公眾開放的首日,典藏團隊也特別嚴選16家必看國際畫廊展位,作為一探香港巴塞爾主力市場的藍籌路線指南。相比疫情前兩年的藝博會,今年的許多國際藍籌與中堅畫廊在2023香港巴塞爾可說是卯足勁,在這個視覺注意力的戰場內,推出一個個特別為展會帶來的作品。

相比疫情前兩年的藝博會,今年的許多國際藍籌與中堅畫廊在「Art Basel HK 2023 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簡稱「2023香港巴塞爾」)可說是卯足勁,在這個視覺注意力的戰場內,推出一個個特別為展會帶來的作品。例如有畫廊展位帶來傳奇的NFT與數位藝術創作者Beeple的全新實體作品,又或者為畫廊展位特別製作空間設計,有身價上億元台幣的草間彌生大南瓜,甚至在藝博會中還包著另一個藝博會。

昨日精選介紹台灣畫廊與參展藝術家之後,在公眾開放的首日,典藏團隊也特別嚴選16家必看國際畫廊展位,作為一探香港巴塞爾主力市場的藍籌路線指南:

【專題】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3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5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1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11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2023巴塞爾香港藝術展國際畫廊選介

1B15|豪瑟沃斯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於本屆香港巴塞爾展位雲集了畫廊在全球代理的多位重要藝術家,精銳盡出,依託西方當代藝術史,拉出若干富含韻味的觀看軸線,展現具象與抽象的對話、觀念與繪畫的交融。

無論是路易絲·布爾喬亞著名的「人物」(Personages)系列中名為「兄妹」(Brother & Sister, 1949)的雕塑作品,還是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創作玻璃雕塑的羅尼·霍恩(Roni Horn)的《無題『因酣睡錯過流星雨的感傷』》(2012-2014),都展現立體雕塑在容納情感或感知等無形之物時,強大而無聲的力量。當代創作者的一系列近作,如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的《一條直線》(A Straight Line, 2023)、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刪塗繪畫」系列中的典型之作《愛國者6》(PATRIOT 6, 2022)、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的《彩虹瀑布#3》(Rainbow Waterfall #3, 2022)等等,展現當代繪畫中觀念與抽象所抵達的疆域。

值得一提的亮點作品,還包括兩年前過世的非裔美國藝術家溫弗雷德·倫伯特(Winfred Rembert)標誌性的以浮雕式染色皮革為典型媒材的具象平面作品,是豪瑟沃斯今年初宣佈代理其藝術遺產以來的首次亞洲亮相。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豪瑟沃斯1B15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5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此次於香港巴塞爾的展位聯展中,具顛覆性創作力道的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為亮點藝術家之一,此次展出的《紅色雕塑 》延續其動力機械裝置代表作《彩色雕塑》對於身體、情感、機械之交互作用機制所進行的令人瞠目結舌的探索,同時更有一系列全新的壁掛式膠合板及鋁板作品更融入了AI人工智能生成技術,展現沃爾夫森在媒材上的敏銳。

同樣同場展出的,還有包括魯斯·阿薩瓦(Ruth Asawa)、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奧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等代表性代理藝術家的平面作品,以及即將於今年六月在卓納畫廊倫敦空間舉辦全新繪畫與紙本作品展的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的創作。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卓納畫廊1C15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6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本次展位囊括繪畫、雕塑和混合媒材等多形態作品,亞洲與其他世界各國藝術家的新作與經典之作並陳,可一窺畫廊在不同地域的耕耘力度。

全球知名如卡德·阿提亞(Kader Attia)、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 George)、拉里·皮特曼(Lari Pittman)等藝術家的作品穿插並置。值得一提的亮點,包括即將由韓國首爾Art Sonje舉辦回顧展的已故瑞士藝術家海蒂·布赫(Heidi Bucher),她以探索身體及建築之課題,此次立木畫廊於展位呈現她主要創作於1970年代的經典作品。

立木畫廊代理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皆具觀念性。其韓國藝術家中主推的李昢(Lee Bul)、徐道獲(Do Ho Suh)為其藝博會展位常客;而韓國1970年代前衛藝術代表之一成能慶(Sung Neung Kyung)以包括攝影、表演等觀念性創作知名,也是本次展位上的一大亮點。此外,劉韡首次展出的全新畫作《無名》採數位繪圖為創作媒材和思路,探討當代都市景觀與多元的世界觀。而即將於首爾展開其與立木畫廊合作首展的越南裔美國藝術家阮譚美(Tammy Nguyen),也有一件大幅油畫新作在本次展位亮相。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立木畫廊1C16展位。(本刊資料室)

1D13貝浩登 

貝浩登(Perrotin)為疫情後全面回歸的ABHK規劃了足以展示旗下藝術豐富性的聯展展位,以男性女性藝術家各半的策略佈局,也考慮到高度國際化的香港市場對抽象藝術的接受度,並以多位近來或正在貝浩登位於世界各地的畫廊空間或藝博會個展的藝術家作品穿針引線,包括其香港空間當前的個展藝術家、甫與貝浩登開始合作的凱瑟琳娜·奧爾施鮑爾(Katherina Olschbaur),同時突出具象與抽象、線條與色彩的特質並存於其畫作中。

正於貝浩登畫廊東京空間舉辦個展的艾瑪·韋伯斯特(Emma Webster)新近創作的兩件充滿表現力的大幅風景畫相當醒目;陳可具雕塑般型體感和色彩表現的「瑪麗蓮夢露」肖像畫則展現對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反思。村上隆的哆拉a夢、朴栖甫的單色「描法」系列之間也傳遞出有趣的差異與變奏。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貝浩登1D13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1|馬凌畫廊

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為其今年在香港巴塞爾的展位,帶來一系列富含詩意的創作,彼此之間也形成層次不一的回音。

黃炳超過二十件的招財貓作品《慾望Jungle》相當醒目,與之形成有趣對照的,是艾域克·柏達(Eric Baudart)、周育正、趙容翊、高倩彤、賴志盛等藝術家簡約風格的創作。劉曉輝、邵若然、楊學德、楊嘉輝、袁遠等以繪畫為主要媒材的藝術家,各自在具象繪畫中探索出不同路徑,他們在筆觸、結構、色彩等主要畫面元素之間試驗與詮釋各自對於繪畫的最新想法,觀念性在其中大都並非顯性存在,卻都有力支撐著他們的畫面。畫風獨特的鄭洲此次也有近十件作品展出,引人駐足。而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長片近作《記憶》(Memoria)則在3月22日的「光映現場」單元有完整的放映時段。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馬凌畫廊1C11展位。(本刊資料室)

3D13|阿爾敏.萊希畫廊

阿爾敏.萊希畫廊(Almine Rech)的展位,以具藝術史價值的標誌性經典和創作的多元背景為兩大特點。前者包括荷蘭前衛藝術大師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動態雕塑之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以及兩位波普藝術家艾倫·瓊斯(Allen Jones)和湯姆·威瑟爾曼(Tom Wesselmann)等,他們的同場展出,提示著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在前衛性上的種種突破。

畫廊表示,本次依舊在ABHK採用多層次綜合展示畫廊旗下藝術家作品的策略,其中特別將波普藝術從以Allen Jones為代表的20世紀前為波普藝術史、延續至當代的圖像式風格創作拉出一條觀看線索。國際多元背景則凸顯於來自多國和地區的藝術家作品,其中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羅比·德·安托諾(Roby Dwi Antono)的作品具超現實主義美學特展;旅居紐約的巴基斯坦畫家希巴·沙赫巴茲(Hiba Schahbaz)近似自畫像的作品遊走於寫實、神話寓言與現實之間,對於歷史與身分、身體的課題多有探究。

即將於五月在畫廊的上海空間展開二者合作以來首度個展的奧利弗·比爾(Oliver Beer),其教育背景包含音樂、藝術與電影理論,此次展出的畫作《共鳴系列(靠近我)》兼具繪畫性與影像感,又在整體上呈現抽象樣貌。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阿爾敏.萊希畫廊3D13展位。(本刊資料室)

1B09|德薩畫廊

德薩畫廊(de Sarthe)此次參與香港巴塞爾,以「Perceptible Escapisms」為主題,主推40歲以下新世代藝術家林菁菁、麥影彤二、王加加、王欣以及鍾慰的作品。這些分別來自香港、上海、北京或駐紐約的年輕藝術家們以數位時代特有的視覺語彙,呈現年輕世代的視角與觀看,尤其是一種宛若電子遊戲般的觀看方式。網際網絡、網路文化和無形世界中的虛擬幻想,成為他們作品中最大的特質,具體地反映了其所身處的科技時代,及其快速迭代的演變狀態。據了解,王加加的作品在開幕當天即已全數貼上紅點。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德薩畫廊1B09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3厲蔚閣畫廊

此次厲蔚閣畫廊(LGDR)於香港巴塞爾展出現場除了畫廊風貌的整體呈現外,最吸引眾人目光的,莫過於博覽會現場推出Beeple的新作《S.2122》。這除了是Beeple首次於藝術博覽會展出,Beeple本人也親臨香港巴塞爾現場,典藏團隊觀察,現場作品至少有一半以上均已在第一天售出。

Beeple因《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2007-21年)的歷史紀錄而備受矚目,現正於M+美術館展出的《人類一號》(HUMAN ONE,2021)則是其動態雕塑的首次嘗試,這件真人大小的動態影像作品意圖塑造第一位誕生於元宇宙虛擬世界的人。而新作《S.2122》同樣是一個旋轉的矩形雕塑,其中不間斷地循環播放著數位影像,時不時突然跳現的古典畫作,讓我們仿若在數位世界重構藝術史的觀看與理解。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厲蔚閣畫廊1C13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7|白立方畫廊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此次在香港巴塞爾精銳盡出,帶來包括目前正在香港畫廊空間舉辦個展的九〇後奈裔英國藝術家通吉・阿德尼伊-瓊斯(Tunji Adeniyi-Jones)、達倫.阿爾蒙德(Darren Almond)、大衛・阿爾特米德(David Altmejd)、東南亞最知名的當代女性藝術家克莉絲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巴薩利茲(Georg Baselitz)、布萊姆·波加特(Bram Bogart)、翠西・艾敏(Tracey Emin)、甫參加去年卡塞爾文件大展的西斯特‧蓋茲(Theaster Gates)、當代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蒙娜・哈透姆(Mona Hatoum)、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伊米・諾貝爾(Imi Knoebel)、日本藝術家野又穫(Minoru Nomata)、加百列・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韓國重要的單色畫大師朴栖甫(Park Seo-Bo)、克里斯蒂娜.夸爾斯(Christina Quarles)和劉韡在內的藝術家的作品。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白立方1C17展位。(本刊資料室)

3E05|思文閣

思文閣畫廊(Shibunkaku)專注於二手市場,向來以日本戰後藝術為擅長的京都畫廊思文閣,此次以「如坐針氈:戰後日本書道運動的全球脈絡」(Sitting on the Chopping Board: Japanese Postwar Calligraphy in Global Context)為題,展陳日本戰後前衛書道運動。時間跨度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而主題聚焦的「Kabinett」區域,則呈現須田剋太(Suda Kokuta,1906-1990)的抽象表現與書法作品。

須田在1950年代初期與墨人會的森田子龍、藝術家和藝評論長谷川三郎等前衛書法家交往,儘管他早期就是書法藝術的倡導者之一,但直到晚年才開始以書法藝術家的身份對書法作品進行嚴謹的創作,並從當代抽象畫家的角度創作了許多書法作品。飽滿的活力與強烈、生機勃勃的筆觸質感,成為其最鮮明的特色。在展場呈現上,也特別以庭園建築常見的月洞門和井上有一的作品《圓》字進行對話。空間中的穿透感讓作品的對話性有了不一樣的身體感,讓思文閣的展間成為會場一個特殊的存在。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思文閣3E05展位。(本刊資料室)

3E09|藝倡畫廊

此次參與香港巴塞爾,香港資深畫廊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選擇透過水墨藝術、油畫、雕塑、NFT和數位裝置等不同形式,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多樣性。13位藝術家的焦點包括新銳香港藝術家蟻穎琳的超現實風景畫,魏立剛、郝世明受書法啟發的抽象作品,泰祥洲的宇宙景觀,香港藝術家洪強的黑白數位裝置以及同一系列的NFT。

最後則是水墨畫家林國成的中國庭園,儘管在中國享有盛名,這次則是林氏首次於香港巴塞爾亮相。藝倡畫廊以不同的區塊呈現畫廊的多樣性,長久經營的海外華裔藝術家如丁雄泉、趙春翔以及青意,則在東方傳統與西方技法之間,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色彩與藝術語彙。畫廊更另以四位女藝術家張藝蓉、張小黎、許開嬌,與旅居義大利的華人藝術家薩璨如的大理石雕塑進行對話。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藝倡畫廊3E09展位。(本刊資料室)

1D14|佩斯畫廊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此次展出再次展現了畫廊本身悠久的歷史與全球性的藝術項目,盡顯大家風範。多位國際及跨代藝術家,除了20世紀藝術大師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路易斯.內維爾森(Louise Nevelson)、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和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諸多當代藝術家如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洛伊.霍洛韋爾(Loie Hollowell)、凱莉.曼寧(Kylie Manning)、羅伯特.納瓦(Robert Nava)、喬.夏皮羅(Joel Shapiro)、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和羅莎.雅格邁(Rosha Yaghmai)等人,均是畫廊意欲藉由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氣質與思考等面向,進行從現代到當代不同世代的對話,串連不同的藝術風景。

而畫廊也同時聚焦多位亞洲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來自中國的宋冬、仇曉飛、尹秀珍、張曉剛,日本的奈良美智、以及韓國的李健鏞(Lee Kun-Yong)和李禹煥(Lee Ufan)。張曉剛因疫情三年隔離所思所感的新畫作,除了於藝博會展場中展出,也於香港空間同時舉辦張曉剛個展「失重」。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3E09佩斯畫廊展位。(本刊資料室)

1D06|艾根畫廊

來自德國的艾根畫廊(Galerie EIGAN + ART)在睽違疫情限制三年後重返本屆展會,帶來7位歐陸藝術家亮相亞洲,陣容囊括:尼奧.勞赫(Neo Rauch)、凱.徐曼茲 (Kai Schiemenz)、提姆.埃特(Tim Eitel)、勞爾.瓦許(Raul Walch)、尼古拉.薩莫里(Nicola Samorì)、馬克.帝格尚朗(Marc Desgrandchamps) 、克莉絲提娜.舒特(Kristina Schuldt)。

德國藝術家提姆.埃特的創作遊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經常打造帶有孤獨感的人物與沉靜的空間,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充斥著幻覺式、帶有不確定性的空寂之感,然而,這些感受實則來自於觀者近年來對於互動關係與親密交流的真確需求之投射。德國藝術家勞爾.瓦許的自體動力裝置呈現輕盈平衡的律動,本次展出的新作選用牛仔布料,除了取其柔軟的意象與作品當中的金屬、石材部分形成對比張力之外,牛仔布在起初象徵著勞動者與其奉獻、以及作為1920年代青年爭取自由意識的載體,都展現藝術家對物質性、當代社會的變化狀態之探索興趣。

義大利藝術家尼古拉.薩莫里的繪畫則在體現陰鬱、帶有矯飾主義畫風之後,再刻意破壞、刮除表層藉以質疑繪畫的本質,這種被藝術家比喻為「剝皮」的過程,意在為大眾揭示存於表象之下的不為人知的狀態,而後則再疊加新的圖像,直至痕跡相互融合共存為止,以作為生命走向衰亡過程當中一種可能的緩解途徑。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艾根畫廊1D06展位。(本刊資料室)

3D12|漢雅軒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在本屆聚焦於「山水」此一傳統主題,呈現曹曉陽、陳福善、鄭在東、邱世華、王冬齡、徐龍森、鄭力等藝術家何以從不同角度與手法詮釋山水。經過千年推展,山水畫成為文人寄託情懷的出世想像,亦最能象徵中國精神意涵的代表。

然而,如同西方的宗教藝術,山水同樣面臨時代的挑戰。尤其在人類恣意開發環境導致地球生態劇變,以及「元宇宙」開啟創建時空的新可能,當代山水的創作者首先即要對原有的時空理解抽離至另一種生命體驗。可喜的是,當今藝術家對山水的探索興味非但沒有消減,更將此時空維度更加擴張,在媒材、用色與都充滿實驗性。至於雕塑家達西.那姆達科夫(Dashi Namdakov)以家鄉布里亞特游牧民族的薩滿傳統作靈感,創作出超越人類和文明範圍的作品。

而呼應畫廊現正舉辦的展覽,在本屆展會中也呈現廣州年輕藝術家集體「菠蘿核」和「閱覽室」攜手的創作,為去年參展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長達7米的「屏風繪畫」,他們自小都以港台電視劇作為瞭解世界、想像未來的窗口,此作正體現2000年以後,粵港大眾文化互動的經驗和結果。此外,漢雅軒在展會的「藝聚空間」也展出自90年代初期即共同創作的吳山專與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Inga-Svala Thorsdottir)的《拱林》,以木作結構架出可供觀眾穿梭其間的狹窄通道,沉思其中和感受空間的親密,同時亦感受他者的過渡和停頓。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漢雅軒3D12展位。(本刊資料室)

1C14|高古軒

國際藍籌畫廊高古軒(Gagosian)在本次展會展出旗下近30位藝術家的紛呈之作,如: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等。曾梵志的近作《無題》以樹幹的粗糙紋理轉化為抽象構圖,反映他對自然的有機觀察與轉化。

而賽.加文(Cy Gavin)的《無題(河狸小屋)》亦同樣從大自然汲取靈感,以鮮豔色彩與動態線條堆疊出生物賴以維生的庇護所。相比之下,白南準的《伸手站立的佛像》則將四個屏幕與木雕佛像對立擺放,則玩味著心靈與科技、東西方思想之辯證。亞歷山達莉亞.史密斯(Alexandria Smith)的複合媒介畫作《就在這地,我們活著》由多個平面上的立體浮雕組成,以介於抽象和具象手法刻劃身體、成長、身分、自然和想像可能性等主題。

賈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的大型新作透過繪畫筆觸和奪目色彩將各種圖案和碎片交織成和諧的抒情抽象畫面,以詮釋日常的經歷和自然環境。至於畫面同樣饒富躍動感的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創作係以噴槍即興創作,將不同顏料交錯堆疊出源自畫布之外的動態,而在藝博會期間,高古軒也在香港空間為其舉辦「觸摸:何以、何故、何處」個展。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高古軒1C14展位。(本刊資料室)

3E18|典亞藝博展亭

已連續三年參與展會的典亞藝博展亭(Fine Art Asia Pavilion),係由香港典亞藝博創辦人、知名古董專家黑國強(Andy Hei)發起,致力於推廣跨界收藏的理念,使其在展場中成為風格獨幟的特殊亮點。

今年持續由典亞藝博主辦方攜手7間專精的藝廊共同策展,包括:專精中國水墨畫的潔思園畫廊(香港/上海);展出中國古典家具及文房擺件的恆藝館(香港);呈現中國古董及藝術品的研木得益(香港);專營中國文房擺件的Maria Kiang中國藝術(香港);聚焦喜瑪拉雅藝術品專家Rossi & Rossi(香港/倫敦);帶來中國古代陶藝及藝術品的滙寶閣(香港);以及呈現頂級日本竹藝及水墨大師井上有一作品的夢工房 (京都/香港)。

展場以「馳遊異界」的主題呈現各類古董和藝術品, 融合傳統及當代展示方式,以動畫及人工智能圖像等建構三大展覽區域:「異界之門」、「異域之景」及「同物異景」,引領觀眾展開一場橫跨千年、不同文化和媒介的視覺之旅,探討科技與古董藝術之間的無限可能。而在各家藝廊精選展呈的作品之外,香港動畫藝術家張小踏亦以古文化為靈感,創作了一系列動畫及實體作品,以呼應這次展出的古董及藝術品,傳統審美與當代議題互相結合,喚起觀眾對「另一個世界」的想像,無論是全然幻想、平行宇宙,或是各種空間與時間的展延。

圖為2023香港巴塞爾典亞藝博展亭3E18展位。(本刊資料室)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系列報導:

導言: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新香港」的金融與藝術景觀速寫
香港藝術市場錢暴,歐亞國際藏家回流:Art Basel Hongkong 2023香港巴賽爾藝博銷售總盤整(持續更新)
ABHK 2023巴塞爾香港藝術展開幕:新香港時代,台灣的亞洲藝術市場人設是甚麼?
香港藝術自由再蒙塵:鄭淑麗回應作品《3x3x6》傅柯篇影像遭香港電影檢查部撤除一事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專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新任總監樂思洋
尊彩藝術中心率11位台灣藝術家前進2023 Art Basel Hong Kong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責任編輯:朱佑霖、陳晞)

ARTouch編輯部( 1677篇 )
今藝術&投資編輯部( 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