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新香港」的金融與藝術景觀速寫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新香港」的金融與藝術景觀速寫

如今,M+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可說令香港在疫情之後國際藝術樞紐新地位的關鍵指標,但它並非唯一。英語環境、簡單低稅制、資金自由港、行政通關程序的便利性…等等因素,讓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簡稱「香港巴塞爾」)十年前開始,使香港成為國際亞洲藝術交易的樞紐。然而疫情解封後,除了是整個香港向外自我證明的強烈動能之外,我們必須留意金融動態對此一地位的影響,以及新興藝文機構改變的香港藝術景觀。

如今,M+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可說令香港在疫情之後國際藝術樞紐新地位的關鍵指標,但它並非唯一。英語環境(註1)、簡單低稅制、資金自由港、行政通關程序的便利性…等等因素,讓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簡稱「香港巴塞爾」)十年前開始,使香港成為國際亞洲藝術交易的樞紐。然而疫情解封後,除了是整個香港向外自我證明的強烈動能之外,我們必須留意金融動態對此一地位的影響,以及新興藝文機構改變的香港藝術景觀。

因此,在「重返香港藝術現場」系列的本篇文章裡,我們透過速寫新香港時代的藝術與金融景觀,一窺此次香港之所以令眾多藝界人士感到「回來真好」的可能跡象。

典藏團隊也特別踏查了部分的香港本地藝術景觀,進行簡短快速地速寫介紹。(本刊資料室)

金融面:香港今將超越瑞士,新加坡緊追仍需十七年

資金正在回流香港,而且特別是在美國矽谷銀行與瑞士信貸接連出現信用危機的此時。彭博情報分析師指出,香港將於今年超越瑞士,成爲全球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且這還是在瑞士信貸發生信用危機、被瑞士銀行收購之前的估計(註2)。在許多國際的金融觀察都顯示著,香港財富管理規模確實在增長。一位拍賣行的工作人員這麼對典藏團隊說:當美國有一件作品掛上去了,這件作品也只有在香港能再掛上去,並且在三天內清關、準備拍賣。

彭博情報分析師指出,香港將於今年超越瑞士,成爲全球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本刊資料室)

隨著解封政策,資金的回流也反映在香港金管會所公佈的香港存款總額:2023年1月份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上升1.3%,其中港元存款上升2.4%,外幣存款上升0.2%。香港人民幣存款在1月份上升0.2%,於1月底爲8373億元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於1月份爲6152億元人民幣,而2022年12月份爲8048億元人民幣。

那麼,新加坡的機會又是如何?報導顯示,新加坡的家庭財富成長率儘管在疫情期間比香港高,仍需要17年才可追上,另外,非香港居民存於香港的資產達2.3兆美元,新加坡則為1.5兆美元。

藝術面:M+開館、K11 擴建、國際拍賣行新總部,新興藝術集散地誕生

除了金融面之外,香港當代藝術場域在各方面的機構化,都在疫情期間醞釀,直到解封之後才讓國際受眾在短時間內經驗到香港藝文景觀的巨變。例如M+開館、K11藝術基金會增建「K11 MUSEA」、「K11 ARTUS」、緊鄰西九文化區的富藝斯亞洲新總部大樓(甚至西九文化區的辦公室就在拍賣公司樓上),以及位於香港島南區、從工業區轉型為藝文聚落的黃竹坑,都是讓藝術「留港」,成為文化養分與國際指標的重要影響因素。甚至,烏利・希克捐贈給M+超過1500件的藏品,使這座美術館在亞洲成為了如泰特現代藝術館般的市場地位。因此,典藏團隊也特別踏查了部分的香港本地藝術景觀,進行簡短快速地速寫介紹。

位於K11 Musea六樓的戶外雕塑公園擺設加藤泉的青銅雕塑《無題》。(本刊資料室)

黃竹坑

位於港島南區的黃竹坑,在近年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藝術聚落,越來越多的畫廊、文青咖啡店以及藝術工作室遷入,讓黃竹坑過往被視為工業區、略顯偏遠的形象逐漸翻轉。

一走出黃竹坑地鐵站,坐落在香葉道的怡達工業大廈的塗鴉壁畫即讓人眼睛一亮,這是街頭藝術家Bao以遭到嚴重非法販運的野生動物與他想像中的女神維構圖發想,以提醒民眾不忘守護大地,還可透過掃描說明牌的二維碼開啟AR程式與作品有更深入的互動,而建築側邊高達三層樓的大型壁畫則始自於2017年HKwalls街頭文化藝術節,由西班牙藝術家Spok描繪一隻大手被藍龍所纏繞的奇幻景象,為舊式建築增添鮮活氣息。 

一走出黃竹坑地鐵站,坐落在香葉道的怡達工業大廈的塗鴉壁畫即讓人眼睛一亮。(本刊資料室)

實際上,黃竹坑在早年就已經有Rossi & Rossi、安全口畫廊、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以及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等在此經營藝術空間。此外,在黃竹坑附近的田灣亦有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也選擇進駐此區域,儘管這兩家畫廊現皆已分別在中環與灣仔開設據點,但仍保留田灣空間並不定期舉辦活動。

而隨著政府確定將地鐵路線延伸至黃竹坑,可預想的交通便利度將大幅提升,也讓一些原本設點在中環、上環蛋黃區的畫廊相中該地區的空間特性與發展潛力,而陸續在地鐵正式開通前後即佈署搬遷計畫。加上政府也有意活絡黃竹坑的生活品質,原本以舊式工業大廈為主的區域,逐漸改建新式商辦高樓或者透過空間美化/活化的導入,亦讓黃竹坑具備更為可親的環境氛圍。

黃竹坑的建築立面與藝術結合,為街區呈現鮮活的氛圍。(本刊資料室)

再者,黃竹坑向來以傳統工業大廈的空間規劃,也更符合像是德薩畫廊、Ben Brown Fine Arts、阿塞爾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Taka Ishii Gallery、Sin Sin Fine Art、Lucie Chang Fine Arts以及刺點畫廊等,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需要更寬敞、挑高的場地條件,這亦是在港島核心地段較難尋覓的空間,生活節奏也相較市區舒緩許多,也因而讓港島南區逐漸形成另一個藝術聚落的態勢。例如M. PLACE即成為香港畫廊界頗富資歷的德薩畫廊、Rossi & Rossi遷址的選擇,同棟大樓當中亦有唐人藝術基金會進駐。

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造訪德薩畫廊時,電梯的內部空間即以畫廊現在展覽檔期的藝術家王佳佳作品為裝飾,沉浸式的體驗效果讓人印象深刻。而2021年自蘇富比離職的寺瀨由紀(Yuki Teresa)與艾美.卡佩拉素(Amy Cappellazzo)合夥成立的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Art Intelligence Global,AIG)也僅在步行的10分鐘路程之內。

原本以舊式工業大廈為主的區域,逐漸改建新式商辦高樓或者透過空間美化/活化的導入,亦讓黃竹坑具備更為可親的環境氛圍。(本刊資料室)

Rossi & Rossi  舒比吉.拉奧(Shubigi Rao展「Eating One’s Tail

在本屆巴塞爾藝博會藝聚空間展出的《墨之河 II》(The River of Ink II)裝置作品,是由印度裔新加坡籍藝術家暨作家舒比吉.拉奧(Shubigi Rao),以三百本手寫和手繪書籍製作而成,這些書籍浸泡在與藝術家在筆記本上繪畫和書寫的相同墨水中。這些書經歷了解體,有些已「漿化」得無法挽救,而有些在自身積累的重壓下倒塌,是一件關於創造與毀滅相互傾軋交戰的有力作品,而她現正亦於位在黃竹坑的Rossi & Rossi合作呈現的首場展覽「Eating One’s Tail」。

現任2022-23年南亞最大的視覺藝術盛會Kochi-Muziris雙年展藝術總監,且曾在2022年獲選代表新加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舒比吉.拉奧,自幼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成長的特殊經歷使她養成細膩觀察自然物種的習慣,如能聽出鳥類叫聲的細微變化以推測此物種的交流狀態。而她的廣泛興趣亦包括:文學、考古學、神經科學、生態學以及自然歷史等範疇。

舒比吉.拉奧現正亦於位在黃竹坑的Rossi & Rossi合作呈現的首場展覽「Eating One’s Tail」。(本刊資料室)

舒比吉.拉奧尤其以長期進行的多媒體計畫而聞名,形式包括:書籍、蝕刻版畫、素描、偽科學機械、形上思考、影片以及富有意識形態的桌遊等。舒比吉.拉奧的作品係以當前和歷史的熱點視為焦點,採取極為詩意的語法來審視與批判當代環境之中流離失所的危機,無論是人、語言、文化,乃至於構成我們世界的知識體系。

如在Rossi & Rossi空間展出的其中一件錄像作品「The Pelagic Tract」,記錄下遭到水災侵襲而損害的各式書籍,以表達出知識傳遞遭逢斷裂的危機。而架上的各式攝影與繪畫作品,亦透過對不同的主體關注以及創作媒介的對比來呈現她所關注的世界切面。而呼應此次的展覽呈現,舒比吉.拉奧也將出版一本記錄自己從2008年到2022年的實踐成果之圖錄。

賢藝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Gerhard Richter: Abstrakte Bilder

在2021年成立的國際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Art Intelligence Global,AIG),在3月18日至4月28日期間推出的「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Gerhard Richter: Abstrakte Bilder),為香港首度舉辦的格哈德・里希特展覽,聚焦在當前藝術論述與市場皆為最受關注的劃時代抽象風格,創作年代落在19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間。

本次呈現的十件作品是向全球重要藏家借展而來,皆為難得公開展示之作,如在現場展出創作於1986年的《抽象畫609-1》,是由拉喬夫斯基收藏(Rachofsky Collection)慷慨借出。而表層以灰色所覆蓋的 《抽象畫712 》則是里希特1990年創作的作品中,僅有的八幅高度超越兩米半的作品之一。

在2011年成立的國際藝術顧問公司賢藝匯,在3 月18 日至4月28 日期間推出的「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本刊資料室)
本次呈現的十件作品是向全球重要藏家借展而來,皆為難得公開展示之作,如在現場展出創作於1986年的《抽象畫609-1》(左圖),是由拉喬夫斯基收藏(Rachofsky Collection)慷慨借出。(本刊資料室)

步入方正的展間,躍然眼前的重量級作品當屬在1982年所作的雙聯作《黃-綠》,這件寬幅達四米的鉅作於同年首次在國際藝術平台亮相,及後更持續在無數個重要展覽當中展出,標誌著里希特開創其抽象美學的開端。而在展場中與之對立呈現的則是創作於1994年的《抽象畫809-4》,809系列共有四件,包含現場呈現《抽象畫809-4》在內的其中三件曾為傳奇吉他手Eric Clapton的收藏,以紅、黃、藍的混合聚散達到沉鬱的視覺效果,而畫面堆疊的肌理也相較於早先作品平整光滑。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里希特不再預先計劃好構圖元素,讓刮板與顔料之間產生的不確定性來主宰其創作畫面效果。令人聯想到印刷品的光滑飽和質感,同時,畫作中自發性不斷流動的圖案喚起大自然中的形態,如雨水、水蝕或從窗戶流過的光線。里希特稱這樣「像相機般」的繪畫;如果瞭解照相機的功能並不是在「捕捉」事物,而是在「目睹」事物,而他的抽象創作則讓繪畫實行一種真實的感知性 。

步入方正的展間,躍然眼前的重量級作品當屬在1982年所作的雙聯作《黃-綠》。(本刊資料室)

六廠

由昔日南豐紗廠六號廠房改建而成的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於2019年春季正式開幕。紡織業在1940年代末成為塑膠、鐘錶、電子業之外,推動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而荃灣正是多間紡織廠的集中地,極盛時期有205間工廠,佔新界總廠數七成。南豐紡織由陳廷驊於1954年註冊成立,歷經1970年代的技術轉型與產業變遷,然而隨著產業變化,終在2008年停止最後三棟廠房(四至六廠)的運作。2014年香港最後一家紡織廠大興紡織關閉後,也為香港棉紡業劃下句點。

由南豐集團與陳廷驊基金會捐助成立的CHAT六廠由六廠基金會運作。大樓的地面層與一樓為商業空間,聚集各種工藝品牌、作坊與餐飲店,寬廣的大廳則不時舉辦活動。而整個二樓層則為完整的展覽空間,除了常設的香港紡織業歷史展「紗廠絮語」,每年三個特展中,春季固定為當代藝術展,意圖挑戰對紡織藝術的傳統想法。

今年春季項目「雲、權力與紋飾——中亞織行」特展,由斯拉夫與韃靼、由宓、亞歷珊卓.崔(Alexandra Tsay)與王慰慰共同策劃。子題「雲與權力」以傳統的綁染編織為隱喻,呈現中亞錯綜複雜的政治社會圖景,從多位中亞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可看出他們如何藉由傳統的工藝、圖像、元素等,轉化、提煉其對幅員遼闊且盤根錯節的中亞政治、社會、文化……的思考與提問。「縫線:對紋飾的重新想像」則專注於中亞的傳統紋飾,探索其作為一種語言,如何與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形塑互相影響,同時聚焦於過往被主流論述遮蔽的中亞女性藝術家。

六廠不僅是香港首間結合風格商店、展覽、共學、活動的藝術中心,也讓人明確感受到:理想與現實如何可能妥善地結合。

由南豐集團與陳廷驊基金會捐助成立的CHAT六廠由六廠基金會運作。(本刊資料室)
六廠不僅是香港首間結合風格商店、展覽、共學、活動的藝術中心,也讓人明確感受到:理想與現實如何可能妥善地結合。(本刊資料室)
今年春季項目「雲、權力與紋飾——中亞織行」特展,由斯拉夫與韃靼、由宓、亞歷珊卓.崔(Alexandra Tsay)與王慰慰共同策劃。(本刊資料室)

大館

由香港舊中區警署建築舊址活化而來的大館,集古蹟及藝術館於一身,已成為香港歷史建築活化之典範。本屆ABHK期間適逢自去年底在大館當代美術館開幕的「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一展尾聲,這是繼2017年台北、2019年曼谷的兩次「光·合作用」展後,由驕陽基金會企劃的此一系列最新且重要的延續,也是香港首個以LGBTQ+為主題的大型機構展覽。

以「神話製造者」為題,由Inti Guerrero和黃子欣策展的三個主題並陳、但氣質不同且各具獨立性的章節分佈於美術館的不同樓層:「酷兒神話:台上和台下的神話」奠基於亞洲各地從神話、傳統到流行文化中的性別多元性,創作年份偏早,也具一定歷史性意義;「身體政治:刑事化、控制和反敘事」進入深層的內在慾望與禁忌,以及面向空間與歷史的折射;最後的「酷兒未來;去物質化、轉化及新語態」則進一步朝向身體與想像的潛能與未來,酷兒在此成為一種象徵性的姿態與行動精神,為人類社會與生命指出更多元的出口。

由香港舊中區警署建築舊址活化而來的大館,集古蹟及藝術館於一身,已成為香港歷史建築活化之典範。(本刊資料室)
「神話製造者」為題,由Inti Guerrero和黃子欣策展的三個主題並陳、但氣質不同且各具獨立性的章節分佈於美術館的不同樓層。(本刊資料室)

「神話製造者」這檔展覽在議題上挑動了許多官方的神經。例如台灣酷兒藝術家鄭淑麗的參展作品《3×3×6》中,傅科篇影像便遭香港電影檢查部審查撤除,而另一位印度藝術家則在被勸誡的情況下,於展前修改作品。官方干涉藝術與性別平權內容的舉措,令不少國際藝術工作者譁然,這也令香港境內再度掀起對於言論自由管控的「內地化」擔憂。

然而,若我們從另一個層次來觀察此事在國際媒體上的訊息,便也可以知道英文媒體有意識地選在香港巴塞爾前夕,報導這個早已發生在去年12月時的新聞。在典藏團隊訪問鄭淑麗的時候,她亦有察覺,外國媒體懂得挑選香港最受到國際市場關注的時候做文章。

一如美國藝術家阿馬頓(Patrick Amadon)在昨日晚間的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的大型屏幕上展示了一件名為《NO RIOTERS》的影像作品,當中含有部份在反修例事件中被捕或被定罪人士的姓名、年齡及刑期等資料。然而,藝術過客的挑釁對於身處在「新香港」人們的呼喊,或許更令人百感交集。留在這個市場榮景、高壓生活與敏感政治環境的夾縫中行走,那早已不是個可以輕易說出主張、喊喊口號的環境。

然而,藝術過客的挑釁對於身處在「新香港」人們的呼喊,或許更令人百感交集。(截圖自網路)

註1:然而,中國共產黨政府在港版國安法施行之後,日益縮減英文在香港社會傳播的比例,長期或可能也造成語言優勢能力在未來的弱化。

註2:王秋燕/綜合外電報導,〈無懼新加坡搶下大位 香港有中國富爸爸撐腰!2023成全球最大跨境金融中心〉,菱傳媒,2022/10/03,網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4901,網路搜尋日期為2023/03/24。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系列報導:

導言: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新香港」的金融與藝術景觀速寫
香港藝術市場錢暴,歐亞國際藏家回流:Art Basel Hongkong 2023香港巴賽爾藝博銷售總盤整(持續更新)
ABHK 2023巴塞爾香港藝術展開幕:新香港時代,台灣的亞洲藝術市場人設是甚麼?
香港藝術自由再蒙塵:鄭淑麗回應作品《3x3x6》傅柯篇影像遭香港電影檢查部撤除一事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專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新任總監樂思洋
尊彩藝術中心率11位台灣藝術家前進2023 Art Basel Hong Kong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責任編輯:陳晞)

ARTouch編輯部( 1687篇 )
今藝術&投資編輯部( 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