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專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新任總監樂思洋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專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新任總監樂思洋

A More “Down-to-earth” Art Basel Hong Kong and Its Asia Insights Interview with Angelle Siyang-Le, Director, Art Basel Hong Kong

即將在今年三月登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於疫後首次迎來原有實體活動的全數回歸。新任總監樂思洋在專訪中,除了回顧過去三年疫情期間的展會執行經驗,也分享本屆展會呈現重點及近期策略方向,包括:與香港在地藝文機構和藝術社群建立更深厚的連結、數位化政策與下線活動的整合,以及對於亞洲藝術產業收藏趨勢的觀察。

自2020年爆發全球疫情以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先後以線上展廳(OVR)和虛實混合的不同替代方案舉辦了三屆之後,終於將在今(2023)年完整回歸。儘管在過去的一年內,亞洲地區先後有斐列茲首爾(Frieze Seoul)和新加坡藝博會ART SG的亮相而吸引大波關注,與此同時有關亞洲藝術市場新格局的觀察與討論此起彼伏,而即將於三月下旬舉辦的香港巴塞爾於未雨綢繆之際,依舊展現出難以被取代的態勢。

延伸閱讀|巴塞爾藝術展公佈2023年香港展會藝廊名單,樂思洋獲任命展會新總監

去年11月香港巴塞爾便公佈了入選本屆展會、來自全球32個國家及地區的177間畫廊名單,其中也包括耿畫廊、TKG+、尊彩藝術中心、大未來林舍畫廊、安卓藝術、索卡藝術、亞洲藝術中心和伊日藝術計劃這八家台灣參展畫廊。同期,已在香港巴塞爾工作逾十年的樂思洋晉升為香港展會總監,她在即將開展之際接受專訪,回顧過去三年間所獲得的寶貴經驗,也就此闡明本屆展會及近期的策略重心與方向。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Courtesy of Art Basel,攝影:Vivien Liu)

2023年香港巴塞爾的策略重心

採訪前一日香港巴塞爾成功主辦的情人節雞尾酒會餘韻未息,樂思洋對於新一屆展會於實體場域完整回歸的期待之情溢於言表。回顧過去三年在疫情期間的規畫,她提及即便在最為措手不及的2020年,香港巴塞爾也曾主辦小型實體活動「藝薈香港」(Hong Kong Spotlight)。與此同時,前兩屆光臨藝博會現場的多為香港本地藏家,也帶動了良好的銷售業績,這也進一步證明巴塞爾藝術展當初選擇香港作為亞洲據點的正確判斷與遠見。在疫情阻隔了國際間實體往來的情勢下,香港巴塞爾將相當一部分重心置於深耕在地,與本地藝文機構和藝術社群建立更深厚的連結,也持續深入對這座城市的理解。

皮皮樂迪.里思特《信手不渝》(2023)截圖,由M+委約創作、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共同支持,2023。(©ProLitteris,藝術家提供)

樂思洋就此指出,本屆香港巴塞爾的首要工作重心即是實體活動的規劃舉辦,就藝博會本身而言,除「畫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和「藝術探新」(Discoveries)等核心展區外,包括聚焦大型作品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等暌違三年的展區、乃至展會現場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都將悉數回歸。同時她也強調今年度「藝術週」也與過去由香港巴塞爾為主導、邀請香港在地機構合作有所不同,將首度經由各方圓桌會議討論規劃而成。其中最為醒目的當屬與M+的合作,包含博物館提供參展畫廊與VIP免費入場,以及由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集團共同支持、M+委託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創作將於藝博會開展前後在M+幕牆展映的影像作品《信手不渝》(Hand Me Your Trust),這也或將是M+開館以來所迎接的最大規模的國際觀眾。

佩斯畫廊(Pace)將於香港巴塞爾展出當代著名藝術家及20世紀藝術界關鍵人物的作品,其中包括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路易斯.內維爾森(Louise Nevelson)、 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喬.夏皮羅(Joel Shapiro)、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及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同時,來自中國、日本及韓國的重量級亞洲藝術家作品亦會於展位亮相。佩斯畫廊香港空間也將於3月21日至5月4日舉辦張曉剛個展「失重」,展出藝術家過去三年間的新作。圖為:張曉剛《光11號》, 油彩、畫布,150×120 cm,2022。(佩斯畫廊提供)

香港巴塞爾深化與香港本地機構的互動,在疫情三年間已有鋪陳,這從其持續增加的文化合作夥伴(cultural partners)名單便可見一斑,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香港版畫工作室(Hong Kong Open Printshop)等亞洲與香港本地機構都於近期成為合作夥伴。在藝博會以外的時間,讓藝術家工作室、畫廊與機構參訪活動規畫,與香港巴塞爾持續進行的藏家服務、大眾教育推廣等項目更緊密地結合,也讓藝術更走近生活本身。此外,香港巴塞爾今年更將首度與香港的三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合作,在展會闢出空間提供給學校及其大學美術館,組織學生或校友展示與活動,讓香港年輕一代更為直接地參與藝術產業現場。

後疫情時期藝博會的數位化策略取捨

本屆香港巴塞爾雖早已確定回歸以實體活動為核心的模式,但同樣也未完全拋棄無可忽略的線上互動趨勢。據樂思洋介紹,展會將延續過去兩三年的線上替代方案中值得保留的元素,如可觸及此次無法親自前來香港的藏家的現場精華錄影(Video Program)和可直接與畫廊互動的線上展廳(OVR),以及展前的線上對談節目(Conversations)。樂思洋認為在過去兩年內湧現更多、更方便的互動方式,香港巴塞爾在未來會更加注重不同方案和方法的易用性(usability),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規劃和整合線上與線下活動,二者皆不具備足以替代另一者的能力。這也將持續是藝術產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必經之路。

適逢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香港空間成立五周年,本年度展位匯集畫廊旗下重要藝術家的當代新品與歷史佳作,藝術家陣容包括麗塔.亞克曼、路易絲.布爾喬亞、馬克.布拉德福特、喬治.康多、尼可.艾森曼、岡瑟.弗格、菲利普.加斯頓、羅尼.霍恩、邁克.凱利、松谷武判、安傑爾.奧特羅、皮皮樂迪.里斯特、帕特.斯蒂爾及張恩利等。圖為:羅尼.霍恩(Roni Horn)作品《Untitled (“The sensation of sadness at having slept through a shower of meteors.”)》,2012-2014。(©Roni Hor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攝影:Keith Park)

對於過去兩年間一躍進入主流藝術市場的NFT藝術,與同為巴塞爾藝術展系統的Art Basel Miami Beach策略不同,香港巴塞爾暫時並無意直接以設立NFT展位的形式參與這樣的趨勢,但樂思洋透露,本屆展會中將會有畫廊在自己的展位上帶來重量級的NFT藝術品,而鼓勵觀眾和藏家大膽嘗試更多元、多變的藝術品,仍是香港巴塞爾的目標之一。

已於香港落腳五年的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將為其在本屆香港巴塞爾的展位帶來精彩呈現,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將是聚焦的重點藝術家,此次將展出其全新創作的牆面作品。圖為《無題》,UV print on plywood and Dibond aluminum with gloss coat,2023。(© Jordan Wolfson.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香港巴塞爾的台灣參與

台灣在亞洲乃至全球藝術市場上都有著藏家博聞好學、收藏傳統深遠等名聲;而台灣畫廊則從一開始便是香港巴塞爾的重要組成,甚至早在巴塞爾藝術展來到香港之前,便曾積極參與ART HK。此前擔任香港巴塞爾亞洲藝廊關係主管以及大中華地區總監的樂思洋看來,台灣畫廊在華人現當代藝術、水墨藝術等方面始終佔據領先位置,一些資深台灣畫廊在現代藝術品和藝術家遺產合作方面,放眼亞洲都具備相當的優勢。據樂思洋觀察,疫情期間台灣畫廊也同時注重新的本土藝術家的挖掘,為亞洲乃至全球平台帶來具個性的新世代的聲音。她認為台灣的藝術產業具備韌性十足的氛圍,這在疫情期間表現為畫廊並未故步自封,而是積極帶著各自旗下的藝術家走向國際參展,在她看來,這樣的積極拓展,也為國際社會反過來對台灣本地藝術產業施以關注起了正向的推動作用。

德薩畫廊(De Sarthe)此次參展的重點藝術家包括王加加、麥影彤二、鐘慰、林菁菁和王欣,他們的作品集結在「Perceptible Escapisms」這一策展主題下。藝術家們將他們自己的幻想形式視覺化,探索逃避主義現象的獨特視角,通過超現實和烏托邦性質的想象力圖景,向我們展示不受現實束縛的另一個世界,同時也揭示了當今社會文化氛圍的真相。圖為:王加加《往前沖,多麽美好的時刻》,油畫、噴漆、丙烯、樹脂,布面數位列印,200×250 cm,2023。(©王加加,圖片致謝德薩畫廊)

多樣化與跨界交融的亞洲藝術產業和收藏圖景

據樂思洋觀察,雖然疫情期間的旅行限制曾極大影響了期間藝博會的正常活動,但前兩屆於疫情間舉辦的展會之經驗,卻為香港巴塞爾這一「歐陸舶來品牌」帶來新的發展良機。首先是在藝博會現場可明確感受到香港本地收藏群體的力量,已足以撐起一個藝術市場;再者,亞洲地區的畫廊因區域便利而更容易來到香港,也促使香港巴塞爾得以有更多機會進一步了解他們及其藏家,這也悄然撼動了過往亞洲和西方參展商各佔半數的慣例。樂思洋認為對於巴塞爾藝術展而言,對亞洲的了解也進入一個新階段,評選委員會成員對更多的亞洲藝廊有深入理解,無形中就讓其有更大可能進入這一展會,進而也可逐漸為香港巴塞爾帶來多樣化的新面貌。

尊彩藝術中心此次為香港巴塞爾展位帶來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作品,包括陳澄波、朱德群、席德進、李重重、于彭、徐永旭、尤瑪達陸、許悔之、許家維與周代焌。圖為:徐永旭《2019-37》,瓷土,2019。(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而從香港巴塞爾的角度來看,收藏界的趨勢或收藏習慣是否有什麼改變?樂思洋觀察到愈來愈多藏家、或具收藏潛力的買家更具「實驗精神」,他們更大膽地去接觸和嘗試收藏新的藝術媒介,面對新銳藝術家也更持開放態度。在過去幾年中,香港巴塞爾的「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區大受歡迎,亞洲及全球範圍內的新銳藝術家、新興創作媒介的動向愈發為人所熱衷。樂思洋認為,這在相當程度上需要歸功於近年來亞洲各地湧現的藝博會與其他藝術活動,對於當代藝術乃至更新形態藝術的普及作出推動,也推動出現了明顯的跨界收藏(Cross-Collecting)趨勢,例如過往重點收藏古董和書畫的藏家也將目光投向現當代藝術,這也是2020年香港巴塞爾透過「藝薈香港」與典亞藝博的合作嘗試中便收穫的心得。在樂思洋看來,認真的收藏家對審美、對歷史、對故事都有興趣,因而跨界收藏推動起來也比想像中更加有機和自然,為藏家提供觀賞和了解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契機、拓展其認識,便是跨出了重要一步。

大未來林舍畫廊為本屆香港巴塞爾「Kabinett策展角落」展位帶來趙趙的全新創作,其中,《紫色系列》表現出新疆及中亞的地理人文特色,畫面闡述了一種物是人非之感。圖為:趙趙《風景(Landscape)》,油彩、畫布,156×128 cm,2022。(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基於類似的思路,樂思洋認為亞洲不同地區出現新的國際藝博會,也會對香港的藝文產業發展帶來好處,因百花齊放將得以推動整個地區藝文生態的發展,也為普及文化與藝術而各自出力、彼此促進。與此同時刺激也必然存在,亞洲內部任何單一城市都無法代表整個亞洲市場,如何讓香港持續參與這樣一個多元而具活力的亞洲大環境,並協助推進亞洲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展現,讓全球藏家了解亞洲各地都具備獨特而不同的吸引力,而不存在一站式的藝術體驗之都,也將是香港巴塞爾在這一新階段的挑戰。

亞洲藝術中心參加本次香港巴塞爾的「亞洲視野」(Insights)單元,帶來莊喆與董小蕙作品,展現東方人文哲思,氣韻生動。圖為:莊喆《抽象(雪融翠生)》,油彩、畫布,1990。(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落腳亞洲十年間,香港巴塞爾推動了香港乃至亞洲藝術產業更加國際化,隨著近年來香港在地藝文生態與亞洲藝術產業分別出現新格局,香港巴塞爾或也來到一個充滿轉機的時間點。從中可觀察到香港巴塞爾在深化本地連結上不同層次的推進策略,與近年來亞洲各地藝術產業內部以及與更大的社會文化環境之間形成了共鳴,且互有因果關聯。如樂思洋所言,香港巴塞爾接下來將「不僅繼續搭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更重要的是呈現亞洲當代藝術的精髓」,如何進一步深耕在地,也在亞洲市場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都令人拭目以待。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系列報導:

導言: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Art Basel HK 2023香港巴塞爾必看,典藏編輯台嚴選16間國際畫廊展位

ABHK 2023巴塞爾香港藝術展開幕:新香港時代,台灣的亞洲藝術市場人設是甚麼?

香港藝術自由再蒙塵:鄭淑麗回應作品《3x3x6》傅柯篇影像遭香港電影檢查部撤除一事

尊彩藝術中心率11位台灣藝術家前進2023 Art Basel Hong Kong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