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北美館2022年度展覽預告:兩檔國際合作大展、前輩藝術家回顧與聚焦1980年代

北美館2022年度展覽預告:兩檔國際合作大展、前輩藝術家回顧與聚焦1980年代

Upcoming 2022 Exhibitions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wo Maj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s, Retrospectives and Spolight on the 80s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今日(29)正式宣布2022年度重點計畫。十餘檔展覽囊括各個世代的藝術家個展、重量級國際合作大展,以及由館方策動、不同面向的數個策展計畫。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今日(29)正式宣布2022年度重點計畫。北美館首季延續前一年展覽,揭開年度序幕。一樓「現代驅魔師」邀請觀者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二樓「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探究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臺灣的沿革流變,並剖析當時的社會脈絡和歷史氛圍,如何持續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及地球家園的想像。「2021臺北美術獎」11組作品展現臺灣新銳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

新世代創作實踐至前輩藝術家個展,探照臺灣藝術光譜

「混沌邊界」為2018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連晟於本館的首次個展。藝術家試圖捕捉在機器中介社會的當下,人與機器的意志與權力關係,探問人機介面日趨模糊的混沌系統將形塑何種未來?2019臺北美術獎首獎楊登棋,其個展將持續關注酷兒族群、性少數、公眾與隱私的議題,直面慾望或慾望窺視間的談與不談。藝術家江凱群、何孟娟,以及張徐展、蕭筑方、陳庭榕、曾慶強,將先後於三樓展間展出,以各自殊異之創作語彙,開展對歷史、文化、生命情狀、記憶與身分等核心關懷的思考。

李義弘《立霧溪洸》,2004,水墨設色,270 × 210公分。(藝術家提供)

「李義弘:回顧展」由藝評學者王嘉驥客座策劃,是藝術家長達55年的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的展出。李義弘早年追隨書畫名家江兆申,從傳統山水繪畫入手,繼而導入自然與風土實景發想創作,更於近年發展出具空間構造性的山海繪畫,確立其獨創一格的現代水墨藝術風貌。展覽將循「造景」與「寫景」兩大脈絡,梳理「想像」與「再現」兩種創作思維如何於其藝術實踐中既平行發展又相互滲透,融匯出卓然成家的獨特景觀。

兩檔國際合作大展,以時尚和攝影召喚全球化世代的共同記憶

2022年度兩檔國際合作大展:英國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與德國觀念攝影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個展,分別召喚出全球化世代對流行時尚,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共同記憶。

瑪莉官回顧展。(©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瑪莉官是1960 年代英國代表性時尚設計師,其設計風格受到1950年代舞者、樂手、街頭風格以及現代主義的影響,以獨特眼光與新穎設計翻轉時尚的定義,成功使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成為風靡一整個世代的單品。本展由倫敦維多莉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策劃,將呈現超過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雜誌等,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此外,透過呈現自瑪莉官本人、公共及私人收藏的服裝照片或服飾原件,展覽體現上世紀中葉蓬勃變革浪潮下的時代文化縮影。

托馬斯.德曼《太平洋太陽號》(截圖),2012,錄像,2分02秒。(藝術家提供)

托瑪斯.德曼1964年生於慕尼黑,主要在柏林和洛杉磯等地活躍創作,作品以大型的攝影及影像作品著稱。德曼的創作多取材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圖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試圖以忠於事實原貌的手法,複製這段歷史場景並重述所謂的真相。本展覽由獨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集結藝術家約80件大件平面作品、壁畫輸出以及9部動態影像,可見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本館研究策畫展,以藝術開闢迴返歷史的當代取徑

除了藝術家個展,北美館亦持續策動策展的研究能量,推出由館內與客座策展人共同策劃的數檔展覽,包含兩檔典藏專題策劃:「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洪瑞麟個展」,以及本年度重點策劃展「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陳順築《白色的傳統》,1992,攝影、木框,43 × 30 × 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中現大」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自臺灣當代藝術重要推手蕭麗虹其生前捐贈本館作品中選件,以自1980年代末期至2010年間創作的空間或環境裝置作品為策劃主軸,並以詩文、繪畫、雕塑等作品構成獨特場域,佈設出新的詮釋空間。「洪瑞麟個展」由藝術史學者暨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勞動寫實美學的代表象徵。本展覽將以藝術家長子洪鈞雄2020年捐贈本館之151件精彩作品為核心,結合文獻、影音紀錄及專書出版,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洪瑞麟,《準備上工》,1957,墨、淡彩、紙,38.5 × 5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館長王俊傑,及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共同策劃,展覽由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所支持、歷時兩年的研究計劃,企圖透過訪談調查以及書寫,探詢「跨領域」在臺灣藝文發展歷史中的相關線索。展覽聚焦於跨領域開端的1980年代,臺灣在戒嚴時期下經濟起飛、政治趨向自由民主,此介於管制與開放的時空閾界中,於文學思潮、電影、劇場至視覺藝術各個領域產生的連結和騷動,促生了各種新社會場域,繼而育成創造與實驗能量。本展企圖同時回應歷史時間、生態環境、個體實驗與思想空間,以再現臺灣1980年代的嶄新面貌,並以「跨領域」作為臺灣科技、藝術與知識共構的原動力回應當代藝術思考。

「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特別感謝圖片授權與提供:王俊傑、李銘盛、吳忠維、林啟南、林鉅、高重黎、陳界仁、陳福鑫、劉振祥、劉婉柔、黎煥雄(依筆畫順序)。

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現在進行式

作為全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北美館開館38年來,隨著臺灣與國際藝術環境的變遷而不停蛻變,亦歷經數次館舍修繕與內部機能重整,然而經年累月下來,典藏與展示空間亟需進一步提升規模與規格,以因應臺灣數十年來所積累的豐沛藝術能量。在臺北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終於在今年啟動關鍵性的下一步。2021年10月,北美館正式發布「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隨後新建典藏庫房正式啟動工程施作,擴建新館之招標文件則於11月進行公開閱覽,本館亦同步舉辦「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三場系列論壇,廣納建築業界與學界的寶貴經驗與建議,預計將於2022年1月正式公開招標。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