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北美館藝術商店TFAM store翻轉設計開幕,活動臂膀與有機感的參訪體驗

北美館藝術商店TFAM store翻轉設計開幕,活動臂膀與有機感的參訪體驗

臺北市立美術館宣布,重新打造的藝術商店TFAM store將於1月12日正式開幕。
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商店TFAM stor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一年之初宣布,重新打造的藝術商店TFAM store將於1月12日正式開幕。隨著新商店的開幕,館長林平也宣布商店將同時呈現美術館形象衍生品「袋走美術館」帆布袋、貼近美術館紙膠帶組,以及發行繪製酷比(Kubbe)的博物館的挪威插畫家歐希利.揚森(Åshild Kanstad Johnsen)為北美館量身繪製的《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試讀本。

林平表示,自己長期具有創作者的思維,對於美術館的空間也充滿期待,尤其在北美館主體建築是由高而潘建築師所設計,在經歷38年的時間後,即將進入到經典建築的圖譜裡。北美館主體建築是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表現出維持水平與穩定關係的樣式,具有一種亙古不變。但又因建築大量的開窗,因此跟外部風景流動,形成光影交疊、動態的美術館,具有一種產生時間的意識的節奏感,讓林平認為這座建築應該也是隨著時代和需求持續流變的。

歐希利.揚森(Åshild Kanstad Johnsen)繪製的《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平表示,他任內重視觀眾的參訪體驗,「參訪經驗需要是立體的、是整體的,包含情感、認知、和行動與參與度等,我們出於這樣心態,希望提供觀眾參訪美術館經驗中非常好的夥伴,伴隨著軟硬體的整體規劃。」

綠色系的《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也是在於林平觀察到許多觀眾面對到美術館參訪經驗常有的不知所措,以歐希利.揚森筆下知名的角色「酷比」,帶出進入美術館「該怎麼穿搭?該怎麼逛?該怎麼理解作品?」從觀眾參放時會遇到的基本問題為出發,希望能以情境喜劇的插畫方式,細緻陪伴觀眾參訪的心理過程,從而增加參訪美術館自信心的養成。

柏成設計總監邱柏文與館長林平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美術館硬體空間的改造,則由完成台鐵「鳴日號」觀光列車、松菸「不只是圖書館」的建築設計師邱柏文操刀。新的藝術商店空間在照明、材料等各方面的選擇上和北美館既有空間有非常多的呼應。林平認為,美術館的衍生品其實是美術館意象、典藏品推動很重要的管道,「是美術館的形象本身,也是重要議題的承載。」林平看到這座商店的設計是邱柏文和高而潘兩位建築師,以空間互動思考的絕妙契機。

邱柏文表示,他認為藝術商店就是觀眾參訪後,想要帶走美術館記憶的重要場域。他體察高而潘的設計具有日本代謝派建築的思考、結構的延伸,因此在商店空間的風格可能性上,他希望具有生命感與有機的狀態。尤其特殊的是,商店的展台是呼應美術館建築主體,共有五條三公尺以上可自由移動的懸臂展台,可在店鋪內部與外部開闔,並延伸到大廳的空間中。色階上以黑跟白的色階為主,非常安靜地讓美術衍生商品能夠被完整展現。邱柏文表示,「商品不應該是一個面向去看它,而應該是360度的去看,希望商店的設計可以讓商品更加有存在感,空間永遠都可以去做轉變與調整,可能性非常無限。」

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商店TFAM store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他藝術商店設計細節,包括如何去突破原本商店狹窄、受限的空間,邱柏文除了用活動展台突破,也用光的色溫、散發出商店在美術館角落侷限的範圍,讓販售與表演性的潛能存在在同個空間。而在商店的命名上,則簡潔的以TFAM store作為識別,商店內部也以木頭質感與金屬質感搭配,希望表現出易於傳達與記憶的整體氛圍。林平也認同一間藝術商店,就是將衍生商品最完美的狀態呈現給消費者,而邱柏文的設計在空間意涵除了呼應美術館主體的經典性、未來性,將商品最完美的狀態呈現給消費者上也具備成功詮釋的特質。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