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回正倉院展
奈良國立博物館│2021/10/30-11/15
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西北處,是日本皇室所管轄的特殊寶庫。其建於奈良時代(710-794),是由北倉、中倉、南倉三個倉庫所構成的三倉式建築,所藏寶物多達9000件,類項繁多,衣冠服飾、日常器用、武器、遊藝賞玩之器,乃至佛具法器等無一不備。寶物來源包含隋唐時期遣唐使、留學生與僧侶從中國帶回者;也有中國、百濟新羅等地東渡工匠於日本本地製造者;以及日本奈良時代,本地工匠或學習或仿製,揉雜唐制工藝技術創作者;亦有自唐代中國帶回的西方舶來品。這些文物多為聖武天皇(701-756)的心愛之物,時至今日,正倉院也一直作為國家寶庫珍藏著這些寶物。正倉院內寶物被天皇敕令長久封存,未經許可不得任意開倉,長期以來受到嚴密的控管,是故所藏文物得以完善地保存。被譽為「絲綢之路終點」的正倉院,不僅將唐代風華展現地淋漓盡致,也完整地保留了當時東亞大陸物質文化的樣貌。
自昭和二十一年(1946)始,正倉院於每年秋天10月底至11月初舉行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為期兩週,曝晾倉內珍寶,每回約有60件正倉院珍品被選中展出。在短暫而珍貴的展期間,各國觀展者紛沓而至,只怕錯過了這場難得一見的盛宴。今年,第73屆正倉院展如期於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展期自10月30日至11月15日,為期17天。本次展覽共挑選55件文物:北倉8件,主要為與聖武天皇、光明皇后有關的文物;中倉29件,主要為獻納給東大寺的供奉品、文房用具、以及刀劍等;南倉15件,多為與大佛開眼儀式有關的文物;再加上東大寺尊勝院聖語藏3件經卷。展品種類繁多,不僅有時隔25年再次於奈良展出的〈螺鈿紫檀阮咸〉,更包含8件初次展陳之作,精彩絕倫。
樂器
正倉院典藏大量來自唐代的樂器及樂譜,諸如:琴、豎箜篌、阮咸、五弦琵琶、曲項琵琶、方響、橫笛、笙、竽、腰鼓和排簫等文物大多保存良好,其中不乏中國境內現已不存者,為現今研究唐代樂器的一大寶庫。此回展出兩件唐代樂器〈螺鈿紫檀阮咸〉、〈刻雕尺八〉亦皆稀世之珍。
北倉30〈螺鈿紫檀阮咸〉
紫檀,全長100.4公分,腹徑39公分。
〈螺鈿紫檀阮咸〉為光明皇后獻納目錄《國家珍寶帳》著錄的樂器,乃奈良時代由遣唐使自中國帶回,是聖武天皇生前心愛之物。阮咸為中國古代彈撥樂器,又稱秦琵琶,因魏晉時期隱士阮咸經常彈奏這種樂器而得名。睽違25年再次於奈良展出的這件〈螺鈿紫檀阮咸〉為長頸,具四弦14柱與兩枚轉手,琴身呈圓盤狀,以紫檀木製成。正面彈座中心貼著一圈圓皮,上以密陀繪彈奏阮咸樂器的一位女性和傾聽奏樂的三個男女;落帶彩繪花卉紋,長頸、琴身側面等部位皆以螺鈿花卉飾之;琴身背面則以螺鈿、玳瑁、琥珀等鑲嵌兩隻鸚鵡,各叼連珠寶石綬帶,圍繞中央八簇團花飛行,姿態輕盈、栩栩如生。
北倉23〈刻雕尺八〉
剛竹,長43.7公分,吹口徑2.3公分。
尺八為中國古代宮廷樂器,是指帶有指孔,長度為1尺8寸(約55公分)的長管豎笛,器身正面穿五個指孔,比現代尺八多一個。現存傳世唐代尺八僅見於正倉院保存的八件,本件〈刻雕尺八〉不僅為《國家珍寶帳》著錄「刻彫尺八一管」的竹製尺八,也是正倉院寶庫中現存八管尺八中最長者。此件〈刻雕尺八〉全管雕有花草飛鳥,各指孔周圍皆雕團花紋。正面第一指孔上方刻有兩女像,一人俯身彎腰,另一人立於其後,作張袖之勢;背面指孔下方更刻有著唐裝、手持團扇的女性立像。
佛具
東大寺大佛的建造,象徵著奈良時代日本佛教日益興盛,正倉院典藏與東大寺大佛相關的文物更是光彩奪目。今年展覽展出多件天平勝寶四年(752)大佛開眼儀式中獻納給東大寺的各種物品,其中一件〈白瑠璃高杯〉,因其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而備受矚目。
中倉76〈白琉璃高杯〉
玻璃,徑29公分,高10.7公分,重1231克。
此為帶有黃色調的透明敞口高足玻璃杯,器表多處有氣泡,足部內側留有製作時的玻璃殘塊,可知其杯體與足部為分開吹製後再將兩者加熱結合。根據研究,此高杯可能是來自地中海東部羅馬的早期伊斯蘭玻璃。本次展覽中,此件〈白琉璃高杯〉與一同展出的〈瑪瑙杯〉、〈水精玉〉等一起被收納在一件〈漆小櫃〉中,由櫃中木牌上書「瑪瑙坏兩口 水精玉五枚 白琉璃高坏一口 香六褁 練金十一枚」與「天平勝宝四年四月九日 第一樻」得知,此為天平勝寶四年(752)4月9日大佛開眼儀式上的獻納品之一。
中倉177〈黑柿蘇芳染金繪長花形几〉
黑柿蘇芳染金銀泥繪,長33公分,寬51.5公分,高9.8公分。
〈黑柿蘇芳染金繪長花形几〉以塗有蘇芳漆的黑柿板製成,是放佛供物的檯子,鋪上白絁墊子來使用。其几面呈細長的四瓣長花形,側面以金漆細緻地描繪著植物花草、蝴蝶和鳥。几腳則雕以卷葉紋,稱為「花腿」。由几面背部「戒壇」墨書得知,此應為在東大寺的戒壇院獻納供物時所使用之物。
南倉37〈漆金薄繪盤〉
木製黑漆,徑55.6公分,總高18.5公分。
此〈漆金薄繪盤〉整體呈蓮花形。在木製的底座上面,有八根柄的銅板交錯疊釘於四層,各柄前端釘有楠木材質的蓮瓣,形成32瓣,中央置黑漆圓盤。各蓮瓣皆填金施彩,描繪了寶相花、鴛鴦、鳳凰、獅子、迦陵頻伽等精緻的紋飾。由上述特徵來看,其可能為唐代之作。正倉院寶庫裡還藏有另外一件尺寸、造型皆相同的〈漆金薄繪盤〉,曾於平成二十五年(2013)展出,此兩件底座俱有「香印坐」墨蹟銘。「香印」又作香篆,為篆文狀之香,多用於供佛。是故推測這兩件〈漆金薄繪盤〉應為成對供在佛前的香爐檯子。
染織品
以各式技法裝飾的染織品也是每年正倉院展不可錯過的文物。本次展覽不僅展出多件東大寺大佛開眼儀式中所使用的樂舞裝束服飾等染織品,首度在正倉院展出的〈茶地花樹鳳凰紋纈絁〉更為展間一大亮點,近年研究在其表面測得一種過往未曾發現的染色技術,顯出當時染色技術的豐富多彩。
北倉182〈茶地花樹鳳凰紋﨟纈絁〉
紋樣染絹織,縱42.5公分。
首次亮相的〈茶地花樹鳳凰紋纈絁〉為紅褐色地紋樣染絹織殘件,其上帶有鳳凰和草木花紋。雖其用途、製作地及入藏正倉院的經過不詳,但從紋樣特徵來看,製作年代約在8世紀左右。如其品名所示,此件織品原被認為是「纈」,為一種將蠟作為防染色劑使用的染色技術。然而最新的研究指出,此品使用不同於一般採鹼性物質的染色方法,為完全不同於纈的蠟染技術,也是過去未曾在正倉院織品上發現的技術。
南倉134〈曝布彩繪半臂〉
麻布染織,現存長60公分,寬83公分。
半臂,為唐代一種半袖的短版上衣,下擺有織花裝飾。此件半臂身頃(覆蓋身體正面和背面的部分)材質為麻布,衣領、衽、雙袖為錦,腰上有纈浸染的綾帶,下擺則留有羅織錦緞的痕跡。身頃正面構圖分為三層,每層各繪不同的鳥類,或嘴銜植物花卉,或站立於花草上方,隔著衣領左右相望;身頃後面除描繪叼著寶相花回首的兩隻獅子,亦有各種各樣的鳥和蝴蝶裝飾。從現今殘留的顏料中推測,原件應飾以紅、藍、綠、黃等各種顏色和金泥,十分華麗,在正倉院中是絕無僅有的珍品。
文書經卷與文房
以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近年正式進行調查的毛筆為首,包含墨、硯、紙等文具在內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覽一大特點。同時,也展出《杜家立成》、《續修正倉院古文書第三十二帙第一卷》,以及初次展陳的《續修正倉院古文書第四十帙第三卷》、《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九》、《般若波羅蜜光讚經.卷第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二》等珍貴文書。
北倉3《杜家立成》
麻紙墨書,1卷19張,圖為第1張。本紙長26.8-27.2公分,全長706公分,軸長30.6公分。
據《國家珍寶帳》載,《杜家立成》為天平勝寶八年(756)6月21日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盧舍那佛獻納的物品之一。《杜家立成》是中國唐代編纂的書信範文例集,此件展品為光明皇后御筆抄寫隋末唐初學者杜正玄、杜正藏、杜正倫三兄弟的書簡文例,由白、紅、褐、青等19張色紙構成一卷。與光明皇后御筆所臨的〈樂毅論〉等一起,被收在本次也有展出的〈御書箱〉中。光明皇后《杜家立成》筆力雄健,卷末處蓋有「積善藤家」的朱印,彌足珍貴。
中倉20《續修正倉院古文書第三十二帙第一卷》
1卷91張,尺寸不詳。圖為局部。
首次展出的《續修正倉院古文書第三十二帙第一卷》是關於寫經筆的帳本,為奈良時代寶龜五年(774)在官營寫經所製作而成。在寫經所負責經文抄寫的經師,每次抄寫一定量的經書,就會把消耗的筆汰舊換新,此時需要申報之前筆錄的經典名稱和紙的張數,本卷即抄經所文員於寶龜五年七月至十月上交,由大量筆跡黏貼而成的管理臺帳。
中倉37〈筆〉
竹,管長19.6公分,管徑2.3公分。
正倉院寶庫殘留下來的筆共有17支,連同大佛開眼儀式所用的一支大型筆〈天平寶筆〉存儲於中倉。此類毛筆皆以纏紙法製成,用紙捲包覆短毛,形成圓錐形貌,故又稱雀頭筆,本次展出其中四支。有別於現代毛筆的尖端只用動物毛,此件唐代傳到正倉院的毛筆,是以中心豎起芯毛,周圍以紙卷包覆,再經過數次將毛和紙交替纏繞而成的。其筆管材質為斑竹,上下纏繞著一圈銀線,筆末以象牙雕製成寶塔形,筆蓋以數條斑竹切割的細條製成,尖端所用象牙裝飾則為後世新補。整體而言是件裝飾精緻的文具。
中倉45〈繪紙〉
麻紙,長55公分,寬100公分。
正倉院藏繪紙皆以卷軸形式流傳下來,現存共兩卷,其一為40張,其二為37張。兩卷長寬尺寸相同,卷軸皆由柏木製成,軸內都為大型厚磅白麻紙,正反兩面皆繪有紋樣。根據《正倉院御物圖錄》第六記載,此件〈繪紙〉於元祿年間著錄:「繪唐紙兩卷」,推測此兩卷繪紙可能為唐製。此次展出者為40張大型白麻紙卷中的一張,本頁正面繪有在祥雲中奔跑的紅色麒麟,背面則繪有白色祥雲。紙張圖案均採用寬幅畫筆描繪,表現出與書法飛白體相似的自在筆調。然目前該紙的用途尚不明確。
中倉49〈青斑石硯〉
陶,硯長14.7公分,寬13.5公分,臺長徑30.5公分,高8.2公分。
〈青斑石硯〉為正倉院唯一的硯臺,傳為唐代由中國傳入。硯臺部分為須惠器(陶器)的風字硯,被鑲入六角形青斑石(廣義的蛇紋岩)中,並置於木製檯子上。檯子側面以紫檀製成,並搭配黃楊、黑檀木等木材以寄木細工(一種木片拼花工藝)裝飾成如羽毛、箭矢的紋飾,檯子邊緣部分則貼以細小的象牙點綴。〈青斑石硯〉不僅使用貴重木材,亦以精湛的工藝技術製成,為上等的古硯。據記載,這塊硯臺極可能為舉行大佛開眼儀式隔年(天平勝寶五年,753),與毛筆、紙張等一同獻納給東大寺的「研」(硯)。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傅芸子《正倉院考古記》,東京:文求堂,1941。
帝室博物館編《正倉院御物図録》第一、第六、第七、第十一,東京:帝室博物館,1944。
正倉院事務所編集《正倉院宝物:北倉》,東京:朝日新聞社,1988。
正倉院事務所編集《正倉院宝物:中倉》,東京:朝日新聞社,1988。
正倉院事務所編集《正倉院宝物:南倉》,東京:朝日新聞社,1988。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