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一屆水墨現場開幕,「東方根性,當代表現」的演繹

第一屆水墨現場開幕,「東方根性,當代表現」的演繹

相較「台北當代藝博」所號召的國際大軍,以「東方根性,當代表現」作為創辦初衷的「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顯然無意追求宏大的會展規模,展博會採邀請制匯集23間亞洲區畫廊攜手呈現萌發自東方的水墨藝術。
群聚台北的藝博盛會已正式揭幕,接續前一晚「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的熱鬧開幕,第一屆的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簡稱「水墨現場」)在今(18)日於台北花博公園爭艷館舉辦開幕式。
第一屆「水墨現場展博會」於今(18)日於台北花博公園爭艷館揭開序幕。左起:法國OREZZA天然氣泡礦泉水的大亞洲地區總代理盈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怡伶、台北晶華酒店董事總經理吳偉正、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水墨現場創辦人許劍龍、藝術家黃宏達、台北晶華酒店行銷業務部總監沈思穎、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行銷公關部副總經理張筠。(本刊資料室)
相較「台北當代藝博」所號召的國際大軍,以「東方根性,當代表現」作為創辦初衷的「水墨現場」顯然無意追求宏大的會展規模,展博會採邀請制匯集23間亞洲區畫廊攜手呈現萌發自東方的水墨藝術;從20世紀以降的藝術家乃至當前最受熱議的AI創作議題,意在鋪展水墨流傳已久的發展進程。「水墨現場」創辦人許劍龍(Calvin Hui)也在開幕記者會上發表《墨.聞》創刊號,顯示除了舉辦短期的展會活動之外,更將致力於為水墨藝術投入長期的學術梳理紀錄。本次展會以「不止於藝博,無窮於水墨」(More than Art Fair, More than Ink)的理念進行擘劃,在「主畫廊區」之外,則規劃有「大師特展區」、「公共藝術區」、「人工智能與藝術」與「學術論壇」等五大區塊。「主畫廊區」所呈現的作品選件與展覽方式係在商業銷售的思考之外,更重視策展的概念,著眼於學術的梳理與闡釋。
 
而一步入會場,即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觀展體驗。「水墨現場」翻轉一般會展型藝博會慣以方格狀劃分展區與路線的作法,由台北的「無有設計」團隊在爭艷館空間援用園林的布局——以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留園」作為展場規劃的主調,結合建築與設計概念運用鋼件與薄紗打造出通透的視覺感,造就出每個展區形式都是獨一無二的空間,少了藝博會的喧囂,更添意趣。
水墨現場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香港3812畫廊展出藝術家黃宏達(Victor Wong)與A.I. GEMINI所合作的「逸」系列之作。(本刊資料室)
由「水墨現場」創辦人許劍龍擔任總監的香港3812畫廊,在展前即以香港藝術家黃宏達(Victor Wong)所設計製作的「A.I. GEMINI」引發高度關注,原本從事電影特效的黃宏達於五年前因工作接觸到水墨而引發了他對水墨的興趣,並進而以科技的角度探討水墨何以再發展的可能,結合傳統山水筆墨與電腦運算進行創作,這件以機械手臂所創作的水墨系列作品「逸」,提出水墨創作已進入當代的嶄新思考。而來自香港的指標畫廊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以葉世強的水墨創作為主並特別在現場安排古琴演奏,以作為理解在創作之外又通徹琴法的藝術家之最佳方式。而在「公共藝術展區」則設置藝術家葉偉立的《葉世強水湳洞故居工作紀錄:文件與裝置》,展出葉世強生前所用的器物與作品,襯以葉世強的《荷、本來人、二鵝》大作為背景,讓甫進入現場的觀眾即能深切緬懷藝術家。而在創破水墨媒材的框架,香港的La Galeria則帶來曾年(Zeng Nian)、西里爾.德烈特(Cyril Delettre)、尼可拉斯.列斐伏爾(Nicolas lefeuvre)等藝術家的攝影作品。
來自香港的指標畫廊漢雅軒展出藝術家葉偉立的《葉世強水湳洞故居工作紀錄:文件與裝置》呈現葉世強生前所用的器物與作品,後方展牆為藝術家葉世強的《荷、本來人、二鵝》。(本刊資料室)
大象藝術空間館帶來兩位女性藝術家,分別是侯珊瑚和陳念慈的抽象水墨創作;兩人分別以寫意與細密筆觸反映其感受世事的敏銳心思。高士畫廊則以「水火之歌」為主題展出劉國松與薛松之作,展出自1970年代探索水拓技法的劉國松近年作品,而薛松則帶來兩大系列作品,一為1990發展至今的焚燒拼貼系列創作;另一系列則取經自豐子愷漫畫式風格而流露出輕鬆生活意趣,兩人在預展當日即有多件作品獲得購藏。采泥藝術在主展區呈現藝術家鄧卜君個展,以極大尺幅所描繪的奇幻人間作品引人佇足細看,其中《彼岸過客》已獲藏家收藏。意識畫廊以「氤氳象」之主題打造出徐永進個展之呈現,而此一概念更分置三個空間呈現,除了在畫廊展區可見其多幅恣意揮灑的作品之外,《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乃為香禪之體驗,在特別打造的幽暗空間感受輕煙裊繞所伴隨而來的嗅覺與視覺感受,而第三處空間則規畫於綠境藝廊之中。宛儒畫廊則分別呈現藝術家謝宛儒與胡嘉之作品,謝宛儒以多年的聲樂為創作根柢,而胡嘉則自中國拳法受到啟發,雙雙以水墨快意抒發其意念。僑福芳草地帶來逾十位藝術家的豐富陣容,其中以中國新銳藝術家叢雲峰的作品最具玩味,乍看如淺淡墨色輕描的山水構圖,係全部以電腦程式0與1的「二進制」元素細密書寫所打造的人工山水系列。
藝術家謝宛儒與作品《軌跡》合影。(本刊資料室)
采泥藝術帶來藝術家鄧卜君個展,此為作品《彩虹山海協奏曲》。(本刊資料室)
高士畫廊以「水火之歌」呈現劉國松與薛松之作。左:薛松《溪山泛舟圖》、右:劉國松《錢塘潮》。(本刊資料室)
來自京都,創立於1967年老牌畫廊的思文閣(Shibunkaku)帶來多位日本重要藝術家之作,其中尤以井上有一(Yuichi Inoue)最為台灣觀眾所熟知,他在戰後將書道引領至藝術創作層級的開創之舉。曾學習傳統書法與水墨畫創作達十年的中國藝術家楊泳樑則以數位創作為手法,將高樓元素拼組如傳統山水畫的構圖,引人思索環境高度開發所潛藏的危機。而上海的言午畫廊則帶來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西藏」系列作品,此為藝術家醉心30年創作不輟的主題,而賈寬的人物畫作則帶有濃厚童趣作為紓解生活壓力之調劑,風格迥異的兩人均接連傳出購藏消息。
京都的思文閣(Shibunkaku)帶來多件井上有一(Yuichi Inoue)之作,左:《出門一笑大江橫》、右:《夢》。(本刊資料室)
而在「公共藝術區」的作品呈現,更明顯可見已然跳脫筆墨媒材與平面創作的既定規範,僑福芳草地帶來鄭路的不鏽鋼雕塑《淋漓:江瀾》,如快意揮灑的墨線墨之凝結。而采泥藝術則呈現李光裕的雕塑作品《雙趣》,將卷軸轉化成具穿透性的立體空間;許雨仁作品「粗筆」系列則透過筆、墨、水的多樣混合型態,傳達出湧動的畫面。
僑福芳草地於公共藝術展區呈現藝術家鄭路的不鏽鋼雕塑《淋漓:江瀾》。(本刊資料室)
「大師特區」則由羲之堂、艾米李畫廊、思文閣以及c@ns project各自以不同角度切入,分呈六大特展主題:由羲之堂策劃的「大師之道」以及「流變與生發」,分別以水墨大師林風眠、吳冠中、趙春翔、朱德群、余承堯、劉國松、袁旃、李義弘等人的作品,對照新世代水墨語彙的徐冰、徐累、李津、彭薇、郝量、肖旭、李華弌等多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呈現20世紀初期至今,水墨媒材在千年歷史傳承中的突破與創新。「清風掠過」和「天一生水」則由艾米李畫廊所策劃,展覽呈獻不同形式及風格的水墨風景作品,對中國文化中的「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主題,在藝術上提供可見可思的想像空間。而由c@ns project籌策的「台灣烏龍畫派」,則以于彭、鄭在東、許雨仁、周于棟、王萬春、雕塑家蕭長正等出生於1949年後的台灣藝術家群為重心。
公共藝術區亦規劃有聚焦於1949年以後出生的台灣藝術家群展「烏龍畫派」。(本刊資料室)
除了精采的作品之外,由藝術總監王焜生所策劃的七場學術論壇亦是展博會期間不容錯過的部分,所觸及的議題從水墨發展的歷史軌跡梳理到如何邁向未來的探討與思考。
 
在這一週末大量湧入台北的藝博會浪潮中,韻味悠然的「水墨現場」以嶄新的姿態與思維模式襲捲而來。更令人期待的是,「水墨現場」係以台北為起點,將如水墨流動般進行跨地域的交流,之後移師到香港、上海甚至遠赴倫敦舉辦,把水墨的精神內涵與影響力擴散至無遠弗屆。
上海的言午畫廊帶來藝術家李小可的西藏主題系列作品。(本刊資料室)
羲之堂於大師特展區所策劃的「大師之道」,左:吳冠中《侗家村寨》、右:藝術家林風眠《理鬢圖》。(本刊資料室)

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

展期:2019.01.18-21
地點:台北花博公園爭艷館
地址:台北市玉門街1號

 

楊椀茹 (Yang, Wan-Ju)( 135篇 )

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