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自我復刻專題】再會,從此離去, 但仍是條野狗:高俊宏專訪
高俊宏於同年底出版了新書《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細細梳理著自身與近年泰雅族後代的緊密互動關係,清楚昭示...
【藝術家的自我復刻專題】拒絕遺忘,確定失落:黎煥雄專訪
我們究竟期待一個怎麼樣的復刻,指引劇場持續逃逸的路徑?或許在審視前,實有必要重新追索黎煥雄與新世代之間的合作軌跡,理解他...
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再會,林平:她近六年的文化治理是北美館的「關鍵期」
在擔任館長的期間,她時刻提醒自己要維持一個學者的思考邏輯系統,但也一定要去熟悉體制和結構,可以結盟、合作的對象在哪裡,才...
專訪「蛆;菌」:在無聊城市開一個兔子洞
「蛆;菌」帶著那些世代共有的精神雜訊,作為創作者、空間經營者、普通人,以連結為想望,在臺中老房內做出無聊之外的選擇。
中國鑑藏家翁萬戈以102歲高齡離世,橫跨中美的收藏傳奇
2020年12月9日,中國鑑藏家翁萬戈安詳離世,享嵩壽102歲。以藝術的熱情和獨到眼光,他用精彩人生成就了橫跨中美的收藏...
藝術家含蓄的力量:社會創傷難解決,但藝術可陪伴共生
一個周末市集,藝術家含蓄開檔賣藝。看起來極像廟街占卜的格局,但他不是預測運程,而是聽故事、畫公仔。
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她感受到VR「實拍360」原先設定企圖提供給觀眾的即是「真實」,所謂的VR即是要提供觀眾「沉浸式的體驗」,但當觀眾無法相...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藝術界的「老勞工」劉其偉
我自然牽起劉其偉的大手,厚實滿滿的硬繭,透著溫暖的力量,就是這大手畫出很多感動人心的畫作,寫出許多重要的譯作與著作,實實...
以「本質」開展商業畫廊機制的突圍:郭偉甫談「本事藝術」在關渡
本事藝術現階段正朝著穩固、有機的方向茁壯成長。作為畫廊主,郭偉甫堅信畫廊的使命就是確保藝術生產的動能是循環而充滿流動性的...
科技島的藝文創發:台達電步履足跡
文物與高科技的相遇,不僅讓臺灣在文物保存與研究上得以藉由科技的力量更加突破,也反映了臺灣科技島的堅強實力。提供技術支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