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連續舉辦八年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以下簡稱「嘉義影展」),今年以試圖攫住時代轉變的「重組另世界」主題,於3月的三個週末成功舉辦。這樣一個非主流影展得以在嘉義這片土壤上扎根,有其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卻也是經由堅持和努力而換得,資深的影像創作者黃明川擔任多年的影展藝術總監,其對影展及其所處生態的觀察與觀點也相當有價值。
回顧嘉義市文化局設立影展之初,當年這座南部城市對「何為影展」尚無明確概念,也曾有人建議影展可將一些幾乎只在台北上映的影片引入嘉義,但黃明川一開始就謝絕了這樣可能讓嘉義影展變為「二輪戲院」的做法,反而明確提出需要有策展方向,是要做一個「連台北人都沒有看過、甚至會開始羨慕」的影展。台灣大小影展、電影節不勝枚舉,但一方面相當集中在文化資源豐厚的台北,另一方面也多以經典的電影形式為展映主體。對此,黃明川則一直試圖讓嘉義影展與紀錄片影展的經典形式作出區隔,雖以「藝術紀錄電影」為主軸,但不受形式約束、主題設定也不局限於藝文領域,在這樣的前提下去進行「紀錄片的定義是什麼」的思考。嘉義影展如是累積了八年的在地信任,引入愈來愈多實驗性影像創作——蘇匯宇、崔廣宇、林羿綺、曾御欽等當代藝術家都有最新代表作參與;今年影展更將視野擴展至表演藝術與攝影領域,最具特色的當屬河床劇團回顧式的影像短片、以及藝術總監郭文泰的現場演說。在黃明川看來,這是一個「走觀念路線」的影展,同時也成為一個「以影展方式進行的藝術交流平台」。
崔廣宇《150米的人生可能》作品截圖。(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提供)近年來台灣地方文化興起,藝術與文史方面的基礎建設與活動企畫林立,黃明川認為嘉義影展與整個地方文史運動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雖然認同其也可被視為地方文史運動的一環,但影展本身卻並非立足於編織地方文化史的觀念上,而是更多著眼於世界性的課題。從影展內容上看,展映影片範圍擴及全臺灣、甚至是亞洲與全世界的優秀紀錄片,而聚焦的主題國家也是印度、墨西哥、捷克的非主流國家,譬如今年入選影展的幾部墨西哥影片,都與具有某種邊界處境的人、事、物有關,黃明川強調嘉義影展並非要去迎合主流文化敘事,而是要提出被忽視的問題、那些遠在台灣的我們所看不到的問題。
類似的策略同樣也表現在「嘉義影展」對本地影像的態度上。據黃明川介紹,首屆嘉義影展就搜羅了許多過去地方文化中心委託創作的VHS影片,這些影片在攝製完成後大多未能獲得公開放映機會,大都進入校園圖書館後便鮮見天日,時至如今皆是重要的地方影音檔案,藉嘉義影展平台獲得再度被觀看和流通的契機。今年影展子題之一「遺忘靈魂」中的,則關注已歇業的嘉義老牌戲院新榮電影院及其年近古稀的放映師,在地文化產業更迭與人的生命記憶交織於這部由嘉義年輕人所創作的短片之中。從整體上看,嘉義影展也相當注重與本地年輕人的連結,除了以校園推廣等形式吸引年輕觀眾,在選片策略上也有意識地體現時代性。與過往影像創作者需要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創作資源(如攝錄設備、發表平台等)才有機會真正開始自己的影像創作有所不同,如今手機拍攝、網路串流的高度發展,讓年輕人進入這一領域的門檻有所降低,黃明川認為紀錄片的範疇再度被這些新興創作打開,並且也是某種未來趨勢。然而有感於目前大多數影展中尚無此類作品的舞台,他便建議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舉辦國際三分鐘影片大賽,自去年起吸引千餘部國內外影片參賽,其中的優秀作品也被納入嘉義影展的展映。
嘉義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更出了陳澄波、林玉山這樣在近代台灣藝文史上都舉足輕重的人物;八年來嘉義影展累積了相當的在地信任,也與去年正式開館的嘉義市立美術館一起,形塑新的藝文向心力。黃明川在受邀擔任嘉義影展藝術總監之初,就對文化局表示「一個影展至少要辦到第八年,才有可能被熱情擁抱」,這是要透過實踐去證明影展有與眾不同的核心思想,所需要走過的時間。從八年來的影展所收到的受眾回饋上看,也多少印證了這一點:也從最開始(2014至2016年)因嘉義忽然出現國際影展的新鮮度而吸引了大量觀眾,到後續兩年間(2017至2018年)觀眾數量下滑——黃明川認為這與透過手機觀看影音串流的進一步普及有關,再到最近幾年(2019至2021年)年輕觀眾再度回歸、中年齡層觀眾也有所增加,影展大多數場次都有八、九成以上的入座率、甚至爆滿的狀況時有發生,不只是嘉義市民接受了這個早年在南部略顯前衛的影展,也開始有從台北、台中、高雄、南投特意來觀影和參與的觀眾。在黃明川看來,在影展和電影節、文化展演機構、美術館等藝文資源大都集中於北、中、南部都會的台灣,嘉義影展逐漸填補灰階空隙的一角,與已逐步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形成互補,同時也力求以跳脫傳統的開放策略,吸納當代社會中影像創作的最新發展,積極反映於影展中。
今年以近作《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參加嘉義影展的蘇匯宇,將他曾受邀參與的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Oberhausen.)、以及莫斯科國際實驗影展(Moscow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MIEFF)與嘉義影展作比較:前者歷史悠久,且奧伯豪森與嘉義城市規模相仿,也類似的是一度沒落但又慢慢振興文化政策的城市;而就影展本身而言,蘇匯宇也觀察到嘉義影展目前更接近莫斯科國際實驗影展——剛起步,選片的題材與做法都更新穎。嘉義影展在自發形成的核心路線之下,逐漸有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的影展品牌之潛力;而像奧伯豪森、山形那樣因長期主辦獨具分量的影展而產生的獨特城市文化品牌,或許也可成為嘉義未來文化發展的參照。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