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NFT專題】區塊鏈藝術中心是這樣鍊成的:專訪BCA負責人孫博涵

【NFT專題】區塊鏈藝術中心是這樣鍊成的:專訪BCA負責人孫博涵

【Spotlight on NFT】“Block Create Art”is Chained Together This Way: Interview with BCA Founder Sun Bohan

基於現況,BCA整合了加密藝術創作、交易、投資收藏與區塊鏈文化教育推廣,主要項目是發行平臺MetaOpus 、加密文化IP工作室BCA Studio、策展團隊BCA Gallery 及沿終端展示之BCA Display,分眾的策略使BCA的事業佈局更加多元。

3月底,北京UCCA Lab舉辦了名為「虛擬生境—鏡中迷因可曾見」(簡稱「虛擬生境」)全球首場加密藝術展。展覽集結了加密藝術世界的當紅藝術家以及經典的NFT作品,也在上海進行串聯,引起一時熱議。而展覽正是由亞洲首個加密藝術平台——BlockCreateArt (BCA區塊鏈藝術中心,簡稱BCA)所發起。而《典藏ARTouch》專訪BCA負責人孫博涵的時間點,正是在「虛擬生境」的開展階段,我們也帶著好奇心,與孫博涵深入地聊了聊BCA的發展脈絡及經營理念。

孫博涵,BCA創始人兼CEO。(BCA提供)

加密藝術實體展覽的背後

展覽「虛擬生境」從2020年9月就已佈局,孫博涵表示在這在區塊鏈領域是比較早的時間節點,畢竟NFT是在今年2月到三月間才開始引發熱潮,在此之前一直處於相對低平的發展狀態。然而,籌備過程並非輕鬆。他坦言,推動區塊鏈藝術發展十分艱辛,畢竟大家對NFT實體展覽感到陌生,因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溝通、做教育推廣,才能將概念融入實體空間。在與展覽場域時,團隊認為必須要找到彼此信任、認同價值觀和專業的合作方,在多方接洽後,最終選擇了UCCA,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當代藝術中心,無論是在理念或是專業領域都與BCA契合,因此雙方一拍即合。

北京UCCA Lab「虛擬生境—鏡中迷因可曾見」展覽現場。(BCA提供)

讓觀眾、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和觀眾對NFT作品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並不完全存在於虛擬世界,讓他們了解到現實生活中有事物與加密藝術產生連結,是BCA團隊針對展覽所思考的方向。「BCA希望區塊鏈技術能在藝術圈真正賦能,對整個產業產生助益。」孫博涵提到,在與UCCA取得合作前,他們製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展覽計畫和作品清單,甚至考量到展覽需要學術界的認可,他也去找到了自己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導師,也在導師的支持下,邀請了多位国内藝術背景紮實的數位藝術創作者的加入,為展覽帶來加密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北京UCCA Lab「虛擬生境—鏡中迷因可曾見」展覽現場,圖為英國藝術家Celyn Bricker的作品。(BCA提供)

藏家同意借作品後,BCA會提供一個授權,而授權的NFT數位作品會於展廳的終端進行呈現,無論是LED螢幕,或是投影。「其實加密藝術展再挑戰傳統作品展示的渠道和媒材,因為你購買了一件NFT,無論是在NFT平臺、家中,還是在其他媒介上展示,都符合邏輯。」孫博涵也特別提到,這次團隊和收藏Beeple的藏家溝通,此次展出的20件Beeple的NFT作品,由藏家機構Metapurse以藉展合約的形式提供。在Metapurse電子錢包中20張NFT,由BCA團隊藉助NFT的可編程特質,為這20件NFT作品編寫了合約代碼。觀眾可在展覽現場「讀取」作品独一无二的哈希值。而這也讓他發現作品免去了關稅、運輸、包裝等成本,從而能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價值。展覽希望向觀眾傳達出區塊鏈的精神內涵,所以對於NFT藝術作品參展作品的挑选和呈現形式,當然也需要符合這種精神內涵。孫博涵說,NFT作品的借展工作,當然不是簡單地將其從網上下載下來,或是與藝術家達成口頭的借展協議,這樣既不嚴謹,也不具備區塊鏈精神。

BCA x 清華大學x-lab加密遷徙藝術家駐地計劃活動現場。(BCA提供)


從入門,到全面拓展區塊鏈藝術布局

孫博涵從中學到大學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體系下度過了13年的專業藝術訓練。他在2017年開始接觸區塊鏈技術,而2018年底到2019年初,美國誕生了一系列去中心化交易平臺,他也開始涉略真正意義上的NFT概念,BCA也就應運而生了,到了2020年初,BCA開始展開對NFT的布局。2020年8月初,BCA與青年藝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區塊鏈產業研究中心聯合推出「2020加密藝術導論及創作課程」,孫博涵也帶領團隊為他的導師劉剛,在Cryptovoxels上策劃了線上展覽,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家首次將其數位作品NFT化,並發展為個展。近期上線的由BCA和IASC(Independent Art Space of Chain)共同發起,劉博策展的首屆BCA × IASC展覽「經驗的疊加—北京獨立藝術空間考」,這也是將傳統藝術作品帶入加密元元宇宙世界的另一次創新嘗試。

「經驗的疊加」於Cryptovoxels線上展廳。(擷取自Cryptovoxels)


NFT自2017年隨著Cryptokitties而為理工背景的人所知,當時的區塊鏈產業,還處於探索驗證之階段,當時的NFT對於美學或藝術性無太大關注。在歷經幾年的熊市後,2019年初,去中心化的藝術交易平台在歐美興起,NFT藝術創作也朝向多元的面貌發展,從抽象概念轉向具體的藝術創作與圖型,直到今年,更多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加入加密藝術領域,實踐其創作價值使藝術與區塊鏈結合的應用變得更加落實。NFT已經對傳統藝術市場中心化的結構形成了一定衝擊,但各界仍對此風潮抱持質疑,孫博涵認為,業界對於NFT產生懷疑是正常的,畢竟人在認知新生事物必定會有不同的時間差,且加密藝術的發展過於迅猛,作品成交價達到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的第三位等熱點,對藝術圈具有挑戰性,因此NFT藝術品市場目前毫無疑問有很大泡沫,需要在技術、商業化、市場監管方面不斷完善。

基於現況,BCA整合了加密藝術創作、交易、投資收藏與區塊鏈文化教育推廣,主要項目是發行平臺MetaOpus 、加密文化IP工作室BCA Studio、策展團隊BCA Gallery 及沿終端展示之BCA Display,分眾的策略使BCA的事業佈局更加多元。MetaOpus 雖為虛擬線上平臺,在選擇藝術家的部分卻與一般機構及畫廊的標準相似。孫博涵說BCA很重視藝術家的個人經歷、創作風格與主題;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層面的工作量、製作成本也成為BCA評估的重要因素;此外,平臺堅決杜絕抄襲及違背信用等原則,以中心化的管理優化去中心化平台的潛在不足。即便在未來,這些評判標準能否成為普遍共識,有待時間去檢驗。

正在完善加密藝術市場機制

孫博涵認為BCA的平臺更像是一個工具,可協助機構、畫廊、獨立藝術家將作品NFT加密化。這也免去了藝術家或創作者花精力研究公鏈功能、性質、合約協議的優劣,這些在通通都可以解決。此外,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創作的階段,就已經保證了創作者去中心化、公平、唯一等特性,因而在藝術品買賣過程中不會受到第三方或中心化平台的影響。但無論是傳統拍賣行還是專業的NFT交易平臺,仍會在交易過程中收取佣金或手續費,BCA亦是。他表示,BCA尊重藝術家對於個人創作的定價,專業的加密藝術交易平臺在營運過程中,也同樣有著去中心化和公開透明的特點,收取交易佣金主要是負擔為團隊的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


藝術市場雖開始重視NFT與加密藝術,但若要成為成熟的市場機制,仍需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跟進。目前BCA團隊的成員總人數超過30人,成員大多以「Z世代」的年輕人為主。「區塊鏈屬於他們的世代,更重要的是,未來屬於年輕人,所以我們永遠要給年輕人機會。」孫博涵強調,電子科技產品伴隨著「Z世代」的成長,年齡的增長到消費能力的提升後,這個族群會更加願意為引起他們共情的藝術品買單,因此未來市場也將存在無限潛力。

BCA Academy「加密藝術」馬拉松學員合照。(BCA提供)


BCA也特地設立「BCA Academy研究院」,讓更多區塊鏈圈、藝術圈以及學生們更快地了解到加密藝術。通過在各大高校和美院開設一些講座和課程,今年更是参与了
佳士得教育(Christie’s Education)舉辦的线上加密艺术课程分享,同時也在籌備教育中心和美術館,推廣區塊鏈藝術的教育。孫博涵答道:「期盼BCA朝著有機的方向推進區塊鏈藝術的發展路徑,不斷完善加密藝術生態,為藝術家、機構以及區塊鏈技術的入門者提供服務、進而創造價值。」

鄧韻琴( 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