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靈光與殘酷——二戰後的身體意識
美國在全球以發展或民主之名到處開疆闢土,美式文化也透過美軍與媒體傳播各地,而葛蘭姆之所以被認為是美國現代舞的代表,便是因...
跳脫PFP炒作思維:SOYL推出金氏徹平項目,領銜扎實創作脈絡藝術家投入NFT藝術
由多元專業背景成員所創立的NFT平台――SOYL,卻有著獨特的營運理念與質地,企圖從創辦成員多元專業的組成,在藝術、時尚...
對所有人開放的燦爛夢想: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雲端博物館」正式上線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雲端博物館」正式上線!疫情加速了網際網路的發展進程,突破時空界限。值此際基金會重磅推出雲端博物館之...
斷垣殘壁間的藝術1945-1955
1945至1955,看似沒有全新藝術思維誕生的十年,在斷垣殘壁間努力地從舊有的傷莖敗葉中抽出屬於未來的新芽。從此之後「藝...
戰後前衛崛起前傳: 前衛兩百年間的美麗宣言與故事
就大眾傳播用語來說,前衛藝術就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前衛就是創新。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前衛一詞有許多種理解的可能:中世紀的...
當政界「第一文膽」做國藝會副執行長,臂距原則不復存?林曼麗:請給他時間做看看再來驗證
舊曆年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召開的董事會花了不少時間討論一件人事案,人選為甫來自總統府文稿小組組長、深受器重的李拓梓,而...
《事件現場製造》:與許哲瑜、陳琬尹展開台灣集體潛意識的一次巡弋
《事件現場製造》如同許哲瑜與陳琬尹先前合作的作品,總在回探已成為公眾記憶的歷史事件之餘另闢蹊徑,乍看在處理圍繞著事件與人...
一個社會的「病史」:米哈伊洛夫鏡頭下的烏克蘭變遷
生於蘇聯時期的烏克蘭攝影師鮑里斯・米哈伊洛夫用他冷靜的、近乎冷酷的鏡頭,拍下這個國家裡最不足為道的人民、物件和地點,也拍...
以學院教育發展建構的美國原住民繪畫藝術史
帶著諸多策展和藝術史編撰方法相互關係的疑問,在2021年我在紐約駐村之際,參觀了美國印第安國家博物館(The Natio...
藝術的社會參與 VS. 延宕滿足的健身慾望
社會參與不見得需要藝術的介入,當創作者真有機會介入,其必要性又為何?在展演框架的保護下,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然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