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塑文化身分,需要什麼建築:談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故宮

重塑文化身分,需要什麼建築:談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故宮

What Buildings are Neede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nd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嚴迅奇設計香港故宮時,運用縱向來布局,置身中庭自可環觀四方,而一樓、二樓與四樓,都有面向不同方位的空間,完整地參照紫禁城中軸空間的平面遞進,以縱向空間感來帶領參觀者更上一層樓。

近20年來,皇后碼頭原址對岸的西九文化區處於「草創期」──是個雜草叢生的新填地。在填海後的土地靜置期,西九管理局邀請文化人想像此地的現在與未來,更組織小型戶外音樂活動,讓香港市民難得地感受如臺北華山大草原簡單生活節一般的氣氛。臺上不少獨立音樂人,後來都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中堅分子,更有趣的是,政府機構食物環境衛生署邀請音樂組織為吉祥物「阿德」創作歌曲,該音樂組織竟也上臺獻唱,成為西九草創期的珍貴回憶。

整個西九文化區規劃耗時二、三十年,無意間造就香港史無前例的文青風潮,文青在沙土與草坪上享受過一時的自由逍遙,多少消化了一波波保育運動帶來的回顧與想像。西九文化區從草創期到施工期,圍封了昔日一些表演與文青攤位場地,香港文青確實措手不及,感受海風與文化氣息的數年文青生活中止,迎來香港M+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兩座在用沙礫填出來的新海岸線奇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築外觀。(袁兆昌提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原定7月2日開幕,結果因颱風襲港而延期。這座倒置的盒子在風雨中打開大門,意味著中國在地理(高鐵直達)與文化(故宮聯想)都順利連結九龍半島。

香港故宮建築剖面圖。(袁兆昌提供)

香港故宮由「香港本土建築第一個傳奇」之稱的建築師嚴迅奇操刀。觀其外觀,參觀者首先就從外形聯想到中國古代文物如瓶碗又如鼎的上寬下窄,就是建築師的心意:香港故宮在空間上,到底怎樣才可表達紫禁城建築中軸線概念,繼而以現代建築來傳承?西九文化區儘管是文化專屬的新土地,在西區海底隧道入口範圍,延伸的海岸不算寬敞,窄窄長長的。香港故宮占地約1.3萬平方公尺,在有限的用地上,嚴迅奇設計香港故宮時,運用縱向來布局,置身中庭自可環觀四方,而一樓、二樓與四樓,都有面向不同方位的空間,完整地參照紫禁城中軸空間的平面遞進,以縱向空間感來帶領參觀者更上一層樓。如變魔術一樣,樓高七層的空間總建築面積就有約3萬平方公尺,九個展廳總面積約7800平方公尺。

展廳入口採用紫禁城城牆般的紅色。(袁兆昌提供)

香港故宮建築的北京聯想,以紫禁城主要顏色為基礎,米金色點綴赤紅和冷灰,遠看似由幾個矩形併合而成,近觀則發現幾個細節,都呼應著現當代雕刻藝術的技法──大膽地採用多元物料,若非近觀,會以為那是傳統木材,原來是赤褐色金屬,表面的粗糙感竟又帶點工業風,令人聯想展館內《考工記》等典籍的立體展示,遙遙呼應M+香港藝術家大膽嘗試的前衛風格。

西九文化區建築群。(袁兆昌提供)

香港故宮座落在西九文化區以西,相隔海底隧道入口,相連M+博物館,可從藝術公園沿路步行到西九文化區建築群的主要區域。前文提到魚鈎狀,就是這邊以戲曲中心為終點的建築規畫。由M+博物館看一旁的工地,尚有未竣工的演藝綜合劇場、音樂中心、大劇院、音樂劇院,將草創期在草坪上站立狂歡的文青天堂,發展為表演殿堂的高高在上,無疑是要讓青年往室內走去。屬於青年的戶外空間,再沒有昔日的寬廣,多少象徵著重塑文化身份認同感的工程,連同西九文化區建築工程一併完成?如有踏足M+博物館的參觀者,或又有另一看法。

M+博物館開幕至今,參觀人次剛過100萬,它作為西九文化區首個開幕的指標性建築,比起政府其他相類博物館,有更突出的成果。幕牆銀幕固然是重要的、結合科技與建築的成就,外牆用竹來做設計元素,進館後可見港式紅色仿膠燈罩,有著呼應本地文化的用意。更重要的元素,其實也是中庭貫通展區的效果。今天,它與香港故宮在空間設置與時空演繹,可謂遙遙相對,香港故宮建築風格卻又可從尋得M+博物館察看一二──這座視覺文化博物館,同時展出世界各地建築設計,有已完成的,也有未竟全功的。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59期8月號〈重塑文化身分,需要什麼建築?──談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故宮〉,作者:袁兆昌(教科書編輯、香港作家))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袁兆昌( 1篇 )

教科書編輯、香港作家。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