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澳門第一屆新藝潮 ‧ 讓藝術家作主!

澳門第一屆新藝潮 ‧ 讓藝術家作主!

開幕主禮嘉賓包括: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副署長吳志華、香港商務…
開幕主禮嘉賓包括: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副署長吳志華、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余健強;2015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評判團代表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2015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榮譽顧問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鄧海超;2015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評判團代表暨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校長徐秀菊;澳門廣告商會理事長畢志健。(新藝潮提供)
8月28日至30日,「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抓緊溽暑的尾聲,在澳門熙來攘往的豪華飯店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D館,帶來一場以藝術家為主體的博覽會。顧名思義,「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聚集了多國藝術學院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以兩岸四地為最。大會方經過數月時間,接受三百多位藝術家的報名,初選出96位,提供免費空間讓他們自行布置展位,並於開展的第一天下午決選出優勝的三名舉辦頒獎典禮,可謂一場藝術學院間切磋交流的盛會。
展會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客席教授鄧海超與策展人張頌仁擔任榮譽顧問;參與作品評審的包含中澳港等地的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家、藝評家,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石瑞仁。「新藝潮」策畫人黃白露以長年推廣藝術的經驗,洞察出藝術家們最需要的是曝光的機會;職是之故,展會除了設立獎項鼓勵藝術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在創作之餘,直接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增進與各種不同身分的藝界人士對話。對此,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總監莊藝勤(John Aiken)教授也在講座中回應何為藝術時談到類似觀點:「有觀眾(欣賞者),就有藝術。」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許開嬌帶來用工筆水墨在衛生紙上繪製青花瓷圖案的一系列作品,藉以探討藝術品和生活用品兩者之間的曖昧性;此外,展位中也呈現了她另一系列水墨紙本設色作品,探索文字圖像間多層的解讀方式。
賽事切磋 金銀銅獎落誰家
此次大會中決選出的三位得獎者,分別由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阮素玲奪得金獎,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許開嬌取得銀獎,以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郭翠華拿得銅獎。阮素玲的陶瓷作品遠看像一顆顆破碎的球體,近距離觀賞會發現球體之中猶如洋蔥般層層綻放,她解釋大部分的陶瓷為了乾淨、好控制成品,會使用火泥箱(saggar)來進行燒製,然而因為喜歡柴燒的自然風貌,她反其道而行,在火泥箱裡進行柴燒;而作品最獨特之處,在於將燒製成型的作品視為塑形的開始,將外殼層層刨開,由於泥料材質的不同、硬度的不同,有時候連藝術家本人都不會知道每一層中將呈現出何種風貌,這也正是創作有趣之處。每一顆球體的定價在3600至5000美元不等,阮素玲打趣地說:「定價是根據我對它們的喜愛度,每一顆球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愈喜歡的我愈捨不得,於是就定愈高,希望它們能留在身邊。」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校長徐秀菊、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石瑞仁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左至右)在「美術學院及藝術機構如何培育新進」講座上暢談。
香港藝術家許開嬌目前為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除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視覺性外,更探討了藝術品和生活用品間,看似二元對立,實則曖昧不清的模糊地帶,極富巧思。來自香港的郭翠華,在展覽期間帶著兒子現身會場,而她所帶來的兩件作品《在在的聖壇》和《母親的絮語》就是一份由母親傳承給兒子的禮物。作品採用並置的方式,帶有從過去、現在直到未來的延伸性,講述了香港人共有的回憶和正在發生的經歷,而由過去的母親與現在和兒子兩人不斷延展開來的時間,最後前往未來停駐在未知的2046年,這一年,郭翠華的兒子31歲,也是香港宣告正式結束一國兩制的政治狀態。《母親的絮語》最後留下了一張椅子和著時間流逝般的聲響,不僅傳達了一個母親對於兒子忐忑未來的憂思與愛,更邀請觀眾參與其中,一起成為現在與未來的見證者。
雖然此次競賽上,評審們打破學院傳統平面媒材框架,將獎項全數頒給多媒材的表現形式,展現出藝術的多元性,但傳統平面媒材仍保有其穩固的市場。例如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賴筠婷以傳統水墨為媒材創作的掛軸畫卷,吸引許多國外觀眾駐足觀賞,截至展會第三天上午,作品已售出多件,包含大尺幅《遊客1》與《遊客2》(各175×85公分),售價各為1萬美元。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阮素玲與其作品。
兩岸大不同 台灣藝術家在澳門
在這次「新藝潮」中,分別來自台灣9間藝術院校的藝術家共14位,以台灣藝術大學占多數。台灣師範大學陳劭彥曾以《鐵窗》一作入圍「2014國際藝術家評選賽」在新藝博裡展出,此次他帶來的是「鐵風景」系列作;畢業於台北市立大學的林芷帆,採用數位藝術的手法,將自己的身體符號化,展現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淨化」過程;曾於2010年入圍北美館台北美術獎的楊子芹,利用壓克力板隔絕顏料筆觸,探討當今人們受科技與媒體影響造成思維上的轉變;剛於嘉義大學畢業的呂紹川帶來的作品,運用色調與空間安排,營造出一種超現實般的場景,討論人與人間的牽絆與存在,其作品在展會期間也受到來自香港的藝術仲介商關注。另外,就讀荷蘭烏特勒之藝術學院的富靈子,此次則帶來一系列在台灣市場拍攝的作品。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視覺藝術課程主任陳秋瑾(左)與藝術家卓有瑞(右),後方為參展藝術家林芷帆作品。
鄧海超談起對於兩岸藝術家的觀察:台灣藝術發展與西方藝術接軌得早,因而題材多元廣泛,而香港年輕一輩的藝術家近來愈加受到動漫風格影響,將這類視覺經驗帶入作品之中。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的三日,生於香港,目前居於澳門,即是典型的此類藝術家,作品充滿敘事性與卡通插圖風格。而藝術家們在相互交流中,也談到各自的觀察;台灣藝術家多認為,香港藝術家常以生活為創作發想,許多作品隱含對社會與環境的省思。在受訪過程中,多數藝術家也表示,得知這次「新藝潮」展覽資訊大多藉由媒體網絡或學校老師介紹,顯見網絡傳播在當今資訊取得上推波助瀾的重要性。
剛畢業於嘉義大學藝術家呂紹川與其作品《蒙面人(別後)》,定價為1500美元。
機構空間支援 講座內容涵蓋豐富
除了藝術家們主導的展區,大會也邀請了少數的藝術空間和機構來到現場與藝術家和參觀民眾互動,包含2014年剛於澳門成立的Dara to Dream Art Gallery、廣州風眠藝術空間、澳門視覺藝術產業協會以及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其中受邀前來的黎畫廊也在澳門視覺藝術產業協會展位中帶來「壹計劃」藝術家的作品,創辦人黎耀之除了在展會第二天上午的講座主講了「壹計劃:發掘新銳藝術家」專題,更透露明年將與澳門視覺藝術產業協會合作澳門版「壹計劃」,實現未來亞洲計畫的一環。來自廣州的風眠藝術空間,帶來吳笛笛、漆馭天、張天幕等藝術家作品參展,總監姚遠東方也談到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成立私人博物館。
黎畫廊受邀與澳門視覺藝術產業協會一同參與「新藝潮」,黎畫廊創辦人黎耀之肯定「新藝潮」增進藝術家曝光度的用心。
展會之外,大會也規畫為期兩天行程滿檔的講座,邀請各界藝文人士,就「畫廊如何發掘藝術家」、「美術學院與藝術機構如何培育新進」、「另類的藝術空間」、「電子網路下的藝術市場」以及「收藏與市場」等不同層面的主題深入探討,豐富展會內容。
第一屆「新藝潮」作為一個以藝術家為主體的博覽會,以國際化為訴求,選定澳門作為地點有其考量。近幾年澳門的藝術博覽會正生機勃發,正如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校長徐秀菊表示,在財富的快速積累之際,也希望能擺脫大眾總是將澳門視為賭博盛地的定見,而能將人文藝術也融入其中,強調其獨特的文化豐富性。無可否認,澳門擁有在近代史上文化融合、鄰近香港與大陸的交通便利,以及含括世界各地來往遊客等優勢;「新藝潮」作為澳門發展藝術之路的一個前哨站,某部分反映出這樣的優勢,表現算穩紮穩打。然而,或許是展館地點位處威尼斯人較偏僻之處,以及廣告、動線等未能妥善規畫,參觀人潮不如預期;且展覽用品租借費以及高昂的食宿、運費等皆須自理等措施,讓一些遠從外地前往參與的藝術家頗有微詞;甚至傳出部分藝術家在參展前便逕行退賽等等的問題,皆是大會可更周延之處。但一石能激起千層浪,「新藝潮」的初試啼聲,仍值得眾人觀察後續能引發的效應與發展。
來自於廣州的風眠藝術空間,右為總監姚遠東方。
柯舒寧( 42篇 )

在變動很快的當代藝術市場中摸爬多年,努力將關注轉向藝術教育中。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