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3—為文遺空間「招魂」的繪本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3—為文遺空間「招魂」的繪本

摸著手邊五本「澳門文化思維創意公社」(CTCC)出版的《世遺誌》(World Heritage Zine),我想這系列繪本,大部分都滿足了我的閱讀慾。這五本書選了澳門五個知名的文遺空間(或說「景點」):大三巴、民政總署大樓、媽閣廟、燈塔、鄭家大屋的內容。故事架構都是一位名叫Roy的男孩在這五個空間發生的「奇遇」記。

如果來賭城玩,訂一間高級的飯店住個幾天,享用裡頭的娛樂措施,賭博、購物、做SPY、享用美食,小孩也放在飯店的室內遊樂場玩,聲色上差不多都能得到滿足了。如此一來,遊客在娛樂博彩導向中遊覽,能怎麼看到或看待文化遺產的內容?在許多的打卡踩點或購物採買間被路過錯過,信仰、民俗,廟宇或是歷史建築等會不會也只是另一座「巨大的遊樂場」。

「新馬路任我行」,澳門新春期間,在新馬路封街,讓遊客與居民都能在這裡步行。(圖片來源/澳門市民大蔥 

新馬路是遊客必至的景點,馬路盡頭(或說開頭)是早時的港澳碼頭(內港碼頭),也是百年來中西貨物交易之地,社區聚集許多古老的茶樓、金鋪與酒店。即使多年來澳門旅遊娛樂業人潮如此興旺,都沒能拯救這條街道,如廢墟般存在的空店鋪,無故成為這條街道最美麗的風景。(相片為井井在找新店址時,筆者走進店鋪的實相拍攝,建築物傾訴的故事好多。但那或許一般不是遊客想要知道的生活細節。)


當我拿到書寫城市空間的繪本,總是會忍不住用非常嚴苛的眼光來閱讀。讀它們到底是站在什麼眼光來訴說,是不是讓住民和旅客都能讀來感覺有所興味(彼此除了不感到冒犯外,不同社群的讀者有沒有可能在這些作品看到人性共鳴或情感的地方),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書中除了保存了知識性,人性的真實溫度是否還在,而不是刻意讓生活信俗被觀看。

摸著手邊五本「澳門文化思維創意公社」(CTCC)出版的《世遺誌》(World Heritage Zine),我想這系列繪本,大部分都滿足了我的閱讀慾。這五本書選了澳門五個知名的文遺空間(或說「景點」):大三巴、民政總署大樓、媽閣廟、燈塔、鄭家大屋的內容。故事架構都是一位名叫Roy的男孩在這五個空間發生的「奇遇」記。

《世遺誌》(World Heritage Zine)由《硬幣奇遇》《藏書閣探秘》《奇石遊園》《光輝領航》《百變大宅》五本組成。
設計及插畫:羅嘉敏|編著人員:何惠玲、廖宇心|出版:文化思維創意公社(CTCC)
「澳門文化思維創意公社」(CTCC):成立於2016年。是一個以澳門為中心推動澳門文化、設計及藝術走向多元化的非牟利文化藝術團體。(Instagram:文化思維CTCC)

整套書籍的設計,充滿「探秘」感。每本書都不直接講出地點,如果想看出建築造形,就必須從書封浮印來尋找,而這些秘境,得在挖洞的書衣下才得以隱現。「洞」的造形,或許是文遺空間的「小精靈」,要理解精靈,才能得一洞天。

已經是在旅遊書上被寫到爛掉的「景點」,要怎麼成為「秘境」?繪本是充滿兒童觀語言的形式,能抓出人在日常的好奇。例如在「書名」,就可以充滿線索去「玩」:講「大三巴」的世遺誌,書名叫作「硬幣奇遇」。大三巴就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在流通的硬幣上。曾經遭遇大火的文遺建築,失去了建築本體與大量藏書,現在以廢墟的形態展現在世人眼前,這讓大三巴同時是城市記憶失落的象徵。提供線索去玩,觀看城市的視角也有了起點。「如果失去了城市記憶,這個城市會不會只剩下錢呢?」讀者在這故事之外,也能發出自己的質問。

《硬幣奇遇》的書封:封面是大三巴的立面,背面線條圖樣,選了一般人不太會去拍攝的部分,圖像的文化自信,也源於對在地美感的自信。

大三巴立面局部相片,與《硬幣奇遇》的書封。


大三巴背面相片,與《硬幣奇遇》的書底面。

這個設計師團隊,在去年年底,策劃了 「書包裡的美術館:台灣美感教科書站 」,邀請了美感細胞展示教科書再造計畫的一些成果呈現,並嘗試節選出澳門學校常用的教科書內容,改變排版、加強知識性圖像語言,篇幅與數量只是少少的呈現,但是在這些實驗中,令到參觀者驚覺「圖像力也同時是知識力」。 

《世遺誌》繪本中的呈現,也可以說是團隊早就以這一方向實踐了!在這套《世遺誌》繪本中,許多細節都能看到設計的巧思,例如講古宅的窗戶,上方明明就是西式百葉窗,基於進口玻璃造價高昂,前人就用蠔殼來打造能遮掩又能透光的中式窗,讀者可以在書中「觸摸」與「看到」中式蠔殼窗的光與質感!光是像這樣充滿驚喜的細節,就足以產生閱讀經驗的三方(繪本+讀者+文遺空間)對話了!

《百變大宅》:內容是鄭家大屋的故事,嶺南風格的古代大宅,曾因後人離散導致居民佔用入住,最高峰130戶,導致文物八成損毀,歷經八年修復,呈現出今天樣貌。圖像細節呈現出建築特色,也令沒注意到的讀者有興趣前往一探。
同樣的方法,用來講至今仍在運作的燈塔水晶射燈裡那八面棱鏡,出現了另外一種效果。(《光輝領航》)

在閱讀不同地方的繪本時,讀到作者圖像語言的文化滋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先前介紹在葡萄牙看見《戰爭》安德烈・萊特里亞(André Letria)怎麼去畫出「戰爭的臉」(繪本寶物聚No.24),也介紹過熊亮如何結合中國水墨與書法去畫《尋暗集》( 繪本寶物聚No.17),在原創繪本的圖像細節中,找到在地住民自身都未察覺的生活肌理,實在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樂。

繪本與實景:在《藏書閣探秘》一本,講的是民政總署大樓。這座古蹟是澳門政府重要政府機構Senado(議事亭/市政廳/民政總署/市政署),根據政權改變而有各種不同的名,由建築本體、花園、藏書樓、前地(廣場)組成。《藏書閣探秘》除了講那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圖書館之外,也用書頁提供讀者這座大樓的所有變化(兩個透光薄頁,底下大跨頁是今日建築立面線條)。


或許,遊客怎麼看待一個地方的文化遺產,並不是個問題。我時常造訪廢墟,廢墟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的終結。文化資產不一定來自家族內部情感關係的「絆」,而是看見它的繁花似錦、去講它的故事。找到一個說故事給你聽的人,它來自文化遺產本身的力量,聽故事的人就也有機會成為文資守護與支持者了。這是我對這些原創繪本的喜歡與期待。

《世遺誌》的五個故事,都有精靈之類的角色。精靈的形象各有不同,我稱它是城市的遺魂,也是文遺空間不淪為「遊樂園」的關鍵。圖為媽閣廟的精靈形象,它是廟宇背後的海岸奇石。(《奇石遊園》)
川井深一( 46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