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4:「戰爭的臉是什麼表情?」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4:「戰爭的臉是什麼表情?」

「沒有任何黑暗,能阻止人們對希望的嚮往」。

戰爭所能留下的⋯⋯

書店附近的街道,被街坊稱作「荷蘭園」。1622年,荷蘭人東印度公司遠征澳門,在6月24日,因戰事失敗,數日之後,荷軍前往澎湖,設法重啟貿易據點。6月24日成為澳門城市日(Dia da Cidadede Macau),1999年節日取消,之後,每年葡語社群依然會視為重要慶典來舉辦,近年來,在活動批准與場地使用上,常有爭議。當年荷軍駐營之處附近,至今仍被叫作「荷蘭園」。

澳門向來被視為無戰事之地,是真的嗎?

在專欄中多次提到的墳場,許多年輕人的墓碑寫著他們死於「遠東的一場戰役」,因為是基督教墳場,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那場讓許多人喪命的戰事,是鴉片戰爭。歐戰呢?就算是與亞洲看似無關的歐戰,也在澳門有一個戰士紀念碑,寫下他們的名字。

位於西洋墳場的歐戰紀念碑,紀念碑在1938年成立,當年不知道還有後來的二戰。
位於西洋墳場的歐戰紀念碑,紀念碑在1938年成立,當年不知道還有後來的二戰。

里斯本博物館

國家或城市開啓的故事,很難與戰爭無關⋯⋯不過呀,人——每個兒童,都不是為生來做士兵而來到這世界的。我們需要戰爭博物館,但是它會是一所以人道視角設計的博物館,還是宣揚民族與國家光榮的紀念館?參觀這樣的空間,如何觀看,謹慎戒懼。

繪本:陳志勇的《兔子》,是我最寶貝的珍藏。說的是澳洲的殖民史,它對原住民、物種、文化等造成的壓力與迫害。圖像中有非常多象徵,同時也對成就近現代文明的力量,重新提出反省。喜歡蒐集石頭的陳志勇,在畫中藏了許多菊石——而在國家開啟之前,它們就已經存在。故事⋯⋯到底是由誰開始?歷史,又是誰說了算?

(文字:約翰・馬斯坦。圖:陳志勇。翻譯:黃聿君。繆思文化出版。)
(文字:約翰・馬斯坦。圖:陳志勇。翻譯:黃聿君。繆思文化出版。)

位於里斯本的戰爭博物館,令我感到有點驚喜。它的名字,其實是「軍事博物館」(Museu Militar de Lisboa)。沿著老城區阿爾法瑪的海岸線行走,來到這裡,它前身是個鑄砲場,在海岸鑄造的大砲,可以馬上運出去(這和半世紀前在澳門燒灰爐鑄砲的概念相當,後來佛朗機炮還真暢銷遠東)。這樣的地理位置,本就充滿暗喻:王權從不為和平含蓄內斂,向外,對抗、侵犯、佔領⋯⋯大砲對著的地方,就會是人民流離橫死之地,「安內」是所有戰爭敘事裡最大的謊言。

博物館裡。開宗就跟參觀者展示戰爭的不義:

【戰爭損害列表】

列表中寫到幾場戰爭裡,死亡與殘疾人數,以及為國家帶了的不正常支出——戰爭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多大的痛苦,給一個「人」所帶來的痛苦,更無可計算。

【地圖】

戰爭如何形成人類今天的生活——例如那些國與國之間的虛線。(在這種種地圖裡,「澳門」都被標示出來,這裡就是歐洲遠東征戰的中心。)

【慰靈碑】

紀念碑是戰靈的具象,它意謂著不同的戰場,如果人看得到戰場上的天空,他會是滿滿的天使吧。

在里斯本的戰爭博物館裡,一個展館是一個王朝,參觀者以時間線性移動路徑,讓人身在「當朝」「遭遇」到的各種戰事,一起去觀察「成就一個時代、一段歷史」時,「我」的角色會是什麼。

這是殷皇子房間(Sala Infante Dom Henrique),這位皇子(王子)是一位航海家,也被視為地理大發現的重要開啟者。澳門市區最重要的道路殷皇子大馬路(Avenida do Infante D. Henrique),即以之為名。
這是殷皇子房間(Sala Infante Dom Henrique),這位皇子(王子)是一位航海家,也被視為地理大發現的重要開啟者。澳門市區最重要的道路殷皇子大馬路(Avenida do Infante D. Henrique),即以之為名。
走進一座「沒有國家榮光」的軍事博物館、「譴責戰爭」的博物館,他說明了爾後執政者必須以世人同在,所有的展品,也暗示戰事發起,都讓國家和個人痛苦萬分,人類的文明亦不會從戰爭開始。
走進一座「沒有國家榮光」的軍事博物館、「譴責戰爭」的博物館,他說明了爾後執政者必須以世人同在,所有的展品,也暗示戰事發起,都讓國家和個人痛苦萬分,人類的文明亦不會從戰爭開始。
博物館中,與戰爭有關的雕塑:展現出將軍們最醜的形象。
博物館中,與戰爭有關的雕塑:展現出將軍們最醜的形象。

參觀完位於里斯本的戰爭博物館,得知André Letria的《戰爭》的圖像有其文化血液,關鍵字是:盔甲、地圖、巨室/暗室、砲彈、廢墟⋯⋯(詩:何賽・豪爾赫・萊特里亞。安德烈・萊特里亞。翻譯:吳俞萱。中文版:大塊文化。

繪本作為一座座戰爭博物館

城市空間表述了看待戰爭時人應有的姿態,葡萄牙結束極權統治後,在各殖民地,都出現了類似「戰爭博物館」的空間,他們多在軍營(或前軍事用地)裡,不義曾經發生的地點,都可作為思考人權的空間,這是里斯本戰爭博物館的啟示。無論是里斯本的戰爭博物館,或是澳門墳場裡的墓碑、紀念碑,都和《戰爭》一書的氣氛和色調非常相近:那些疾呼的聲音是人造的、窸窸窣窣的、古老的、破舊腐敗的,廢墟式的、不修復的⋯⋯有名的人,成為無名的集體。

在戰事開啟一個多月,澳門有學校發起了“Pela Paz no Mundo”和平反戰音樂會,跟兒童對談「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在三月初,小典藏的專欄有專文談芬蘭兒童協會的建議)或許不容易,繪本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能創造出對話的空間。

對於和平的期盼,在一座里斯本的劇院書店裡,展賣的繪本,是瑞典藝術家Kjell Ringi的兩個作品。《異類》和《誰贏了》。

異類》(“O Estranho”, 出版:Bruaá Editora),故事說有一個國家,某天來了一位巨人,國王和子民沒辦法跟他溝通,於是就發動不同程度的攻擊。在重型武器(砲彈)攻擊之下,巨人哭了,哭到淹沒大地,大家都漂在了水面,視線終於在一條線上,可以好好說話了。啊,原來國王最想說的那句話是⋯⋯

“O Estranho”, 圖片來源:Bruaá Editora。(中文版翻譯成《異類》,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
“O Estranho”, 圖片來源:Bruaá Editora。(中文版翻譯成《異類》,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

誰贏了?》是一本沒有文字的繪本,在書頁的兩端,各有一個人,他們原本赤身裸體(只穿一件小褲褲),然後輪流退場,每次上場,著裝上就會多加一個服飾或配件,直到最後,他們帶上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武器」上場。兩個角色都沒有真正的「決鬥」,但是張力十足。

“O Vencedor”, 圖片來源:Bruaá Editora。(中文版翻譯成《誰贏了?》,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
“O Vencedor”, 圖片來源:Bruaá Editora。(中文版翻譯成《誰贏了?》,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
蓮峰廟的百年孩子們
蓮峰廟的百年孩子們

以繪本作為「演出舞台」,《誰贏了?》14頁將人類文明與未來寓示給讀者,用書頁作為中線,一條線隔開成「兩個世界」,劇場感非常強烈。無論《異類》或《誰贏了?》,都在陳述兩種世界觀的對話,在什麼情況下,有一方會成為威脅,在關係決斷、各自表述的情況下,故事走向將會如何。

後來這兩本作品,2020年皆在香港木棉樹出版發行為中文版。而在2021年,木棉樹更出了《BOOM – 色彩世界的戰爭》,說有兩個小鎮,誕生了兩個小孩,他們各自信奉綠色與紅色,引發了一系列著爭吵。「敵對敘事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的進程與細節。Ximo Abadía(西莫.阿巴迪亞)是一位西班牙插畫家、圖像設計師,作品有很強烈的圖像色彩。色彩的戰爭到最後,誰能打贏?

《BOOM – 色彩世界的戰爭》, 西莫.阿巴迪亞 (Ximo Abadía),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同年,在台灣,幼獅文化出版Ximo Abadía的《哥利亞:不一樣的男孩》,也值得一讀。)
BOOM – 色彩世界的戰爭》, 西莫.阿巴迪亞 (Ximo Abadía),香港木棉樹出版社 出版。(同年,在台灣,幼獅文化出版Ximo Abadía的《哥利亞:不一樣的男孩》,也值得一讀。)

過去一個月,烏俄戰事開打,莫斯科有出版社亦發行了《戰爭》,「作為近現代兒童文學的反戰聲明與控訴」,就像在2015年一本講戰爭的烏克蘭繪本”How War Changed Rondo” ,( “Війна Що Змінила Рондо”, Romana Romanyshyn and Andriy Lesiv簡體中文版名為《會唱歌的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裡頭的主人翁丹科是個透明閃亮的人,他和朋友們住在一個叫朗多的地方,戰爭來了,生活巨變,他們使勁對付戰爭,拯救所有會唱歌的花。在這樣的艱難時刻,進行這些日常討論之必需,唱出和平的歌,只因兒童需活得像繪本封底那一句話

「沒有任何黑暗,能阻止人們對希望的嚮往」。

“How War Changed Rondo” ,( “Війна Що Змінила Рондо”, Romana Romanyshyn and Andriy Lesiv。簡體中文版名為《會唱歌的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How War Changed Rondo” ,( “Війна Що Змінила Рондо”, Romana Romanyshyn and Andriy Lesiv。簡體中文版名為《會唱歌的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延伸閱讀:

【專欄│芬紛聊天】如何和孩子談論戰爭新聞?芬蘭兒童協會的建議

川井深一( 56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