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啟動兒童策展計劃之初,一直苦惱於到底要用什麼簡單有力的主題作為計劃名稱,因為在最初的版本中與後來長期合作這個計劃的插畫家/平面設計師徐世賢Nic,討論展覽製作的流程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從眼睛的觀察,到腦的歸納分析,再透過雙手去打造出來,而有了「大展身手做展覽」具有鼓勵又有行動號招的計劃名稱。
而一路與不同機構合作的過程中,引導及鼓勵孩子們「大展身手」的方式也有了多樣化的嘗試,今年(2025年)與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的合作是目前為止最大規模也最為完整的一次。
這座即將為全世界最大的兒童博物館,坐落於新板特區的特專三,目前仍為一片停車場,預計於2030年落成。對於目前6-12歲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由兒童變成青少年的成長階段,這片停車場的地景面貌也將逐步改變。對於目前生活圈仍極為有限的孩子們來說,地景緩慢而持續的變化,對他們來說也許無感,但當感知的開關被打開時,他們的想像將填滿在這片目前還空白的地景之上。因此我們以 「咦?這裡有了一個新的☐☐☐—兒童藝術創作&策展工作坊」作為貫穿這14場工作坊的主題,並考量6-12歲學童有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由6-10歲學童擔任「小小藝術家」,10-12歲的「小小策展人」與8-12歲的「小小設計師」共同組成「策展團隊」,共135位孩子「玩真的」,打造出屬於他們的展覽。
從小小藝術家到小小策展人
這個計劃在 2025 年 6 月至 8 月間,分為「兒童藝術創作工作坊」與「兒童策展工作坊」,舉辦了9個主題課程,共14場工作坊。
第一階段(6–7 月) 是針對 6–10 歲的「小小藝術家」藝術創作工作坊,讓孩子用身體、感覺與想像,在藝術家講師的引導下,以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抽象感受,並把對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想像轉化為可見的形狀。
第二階段(7–8 月) 則交給 8–12 歲的「小小策展人」與「小小設計師」,邀請他們以小小藝術家的創作為策展對象,學習如何將作品組織、轉譯成展覽,並規劃展場設計與觀眾互動。
從「我創造什麼」到「我要怎麼讓表達想法」,兩個系列就像一場接力賽——小小藝術家種下的靈感種子,由小小策展人細心澆灌,最後在展覽中一起發芽。
【6–7 月】小小藝術家的四場創作旅程
對於6至8歲的孩子而言,感知世界的方式往往是具象而直接的。他們透過身體動作、觸覺與視覺來理解環境,也正處於從自我為中心,逐漸向外探索他人與世界的階段。因此,這四場藝術創作工作坊的設計,便以情緒、身體、土地為三個交疊的起點,引導孩子以自身經驗為核心,展開對「我與這個地方」關係的想像與創造。
1. 我的心情地標:黃萱|情緒地景

第一場,藝術家黃萱帶孩子們聊「心情」。討論後,孩子選出了「奇妙」、「幸運」、「開心」作為這堂課的代表情緒。他們走到戶外,撿起石頭、樹枝和生活物件,組成三條象徵不同心情的「路」,通往他們心中的國家兒童未來館。每條路上都有獨特的路標和形狀——那是他們用雙手打造的情緒地景。

2. 我的形狀@城市的形狀:許尹齡|像樹一樣感受世界
藝術家許尹齡則從身體與自然的關係出發,引導孩子觀察自身如何「像樹一樣」與世界互動。在舞動與放鬆之中,孩子們讓自己的身體在紙上留下流動的痕跡,這些印記被重新組構為一座座「身體城市」。這不只是繪畫或圖像,更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拓印——在環境中留下「我來過」的證據。


3. 種下一棵小樹:莊志維| 種在土地裡的創造力
第三場延續身體城市的思維,莊志維帶孩子觀察自然環境,在感知與創造的縫隙中,種下一株株「想像植物」——有的長翅膀、有的會發光,這些適合「未來」環境的想像植物,或許沒有實際原型,卻都是孩子們對土地、對館所未來的投射——一種以創作作為行動的方式,把想像力真正「種」在這裡。

這三場工作坊看似分別討論情緒、身體與自然,但其實共同勾勒出一個完整的教育取徑:讓孩子在創作中認識自我,感受與他人及土地的關係,並在作品中預演自己與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未來連結。



4. 島嶼生活:詹賀 × 石孟鑫 × 貳進|從拼貼到建模,打造屬於孩子的未來島嶼
當孩子進入8至10歲階段,他們的思考開始從直觀轉向邏輯與組織,也逐漸擁有了初步抽象化與合作想像的能力。第四場工作坊便以「島嶼生活」為想像框架,展開一系列跨媒材的創作體驗,引導孩子們將「國家兒童未來館」轉化為一座由他們自己構築的祕密基地。

第一天,詹賀用平面拼貼討論「邊界」與島嶼的連結;第二天,石孟鑫帶他們觀察日常物件並改造,為島嶼設計有趣的設施;最後,在新媒體藝術團隊「貳進」的技術協力下,孩子們學習3D掃描技術,並將前兩天的創作成果立體化,成為三座屬於他們自己的祕密島嶼。這不只是媒材的轉換,更是一種創造的昇華——孩子們第一次以虛實整合的方式,參與空間的想像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