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改變就開始了」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改變就開始了」

「when I see red」又更赤裸的描繪了「憤怒」,更有孩子氣想呼天喚地的狂妄,似乎觸碰到了遠古「咒」的無所不能;「憤怒」不應被視為一個負面的情緒,更是一股積極的改變動力。

前陣子去韓國書展,倒沒有在人擠人的現場買什麽書,是到外面的書店才入手一些。

這本「when I see red」(原文wütend,就是「生氣的」),在完全不識韓文情形下,光看圖,已經很能明白是一個由「怒火」轉到雨過天晴的過程。

(純文字跨頁,字型較一般繪本大許多,「以字表意」、大大小小、表達「生氣」)

「生氣」這個主題不少繪本處理過,這樣看似乎就沒啥特別的。

不過,此書看起來是德國繪本作家較少見的風格,排版也很特別,不少單圖的跨頁、單文字的跨頁,字也特別大,呼應「怒火」之大,全書了紅黑肌理(如封面這種)貫穿,小女孩的怒視蒼天,雙手叉腰,不畏漫天風雨,猶如發瘋,文字更是狂妄:

I do what I like

I’m taking no orders

I’m roaming the world

Know no limits or borders

(譯文摘自英文版)

(我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不聽任何命令
我在世界各地遊蕩
沒有界限,也沒有邊界)

而無論再大的風暴總會平息,空氣會變得清新,就如《菲菲生氣了》(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Molly Bang)那樣,當她坐在一棵樹上,涼風吹來,她已經忘了為什麼生氣了;女孩仰望湛藍的天空,全部都風輕雲淡了,在一本短短十六頁的繪本翻頁裡「紅色」已經轉為「藍色」,此刻,全部都不一樣了!

回想,我已經很久不會「非常、非常的生氣」,那是不是一個「孩子氣」的情緒呢?

對於這樣氣焰升天的情境,我想對應一本民國七十九年出版的舊書,由林懷民翻譯的、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改編的《摩訶婆羅達》劇本,在這種人神無分的世界,「報應」、「咒」總是可以來得特別快;相比人類含混不清、善惡混雜的混沌,這個史詩的世界就算有怒火,也是如此乾淨剔透。

我在書裡讀到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憤怒」:

聽著。聽清楚我要做什麽。我要直直向前走,穿得破破爛爛,一路行乞,我只想一件事,就只這麽一件事,日日夜夜就只有這個像剃刀那麽銳利的念頭:怎樣去找到一個人把你打死。

是的,我也在這裡起咒盟誓:在天上、人間或地府,我一定要找到能夠殺掉你的劊子手。如今在這大地上,有一個女人對你念念不忘。皮史麻,不要忘了我。我就是你的死神。

(頁49,《摩訶婆羅達》,時報出版。)

不過,無論如何的起咒,一旦落在文字裡,那也就只是文字。

「咒」能死亦能生,不一定是都把人咒死,咒亦能起死回生,或「生」出新生命,劇本版有這一段,「孔悌,把妳的咒語借我一下,這樣我也能生孩子。」咒語一唸召來了太陽,太陽會給她一個兒子。

「when I see red」又更赤裸的描繪了「憤怒」,更有孩子氣想呼天喚地的狂妄,似乎觸碰到了遠古「咒」的無所不能;「憤怒」不應被視為一個負面的情緒,更是一股積極的改變動力,書末引用了一句:

「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改變就開始了。」

延伸閱讀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改編傑克.倫敦Jack London小說的漫畫《生火》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繪本可以有負面情緒嗎?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童書裡可以有血腥、暴力、自殺?

馬尼尼為maniniwei( 57篇 )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