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2:像建築師一樣思考城市(下)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2:像建築師一樣思考城市(下)

為什麼要在動輒可以調動全球大資金去蓋房子的澳門,帶著兒童住民去觀察現代建築?我想孩子們有了尋找記憶、城市文化脈絡的行動,有一天就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並且與世界有所連結。畢竟這樣小的城市,居然是匯聚全球不同時期現代建築的一個地方。

延伸閱讀:【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2:像建築師一樣思考城市(上)

第三站:60年代住宅和週邊建築:陽台的故事

「懸臂式陽台為路過的行人提供陰影和片刻的喘息 ⋯⋯」

 ——《澳門現代建築遊踪指南》(「澳門現代建築學會」Docomomo Macau 出版)

這天下了一點毛毛雨,非常剛好。

小朋友們在等雨的地方往對街望去,「窺視」人家的陽台。

大家一一把「我的陽台」描述出來,讓其他隊員猜猜那是哪一座:「有兩條綠色的晾衣繩,卻沒有衣服。」「全部只有它沒有冷氣機。」「許多草和小小的樹,沒有花。」

聽著這點點滴滴,我心想:

「如果每一個『別人家』的陽台都不被忽略,那就不會有美麗的現代建築被遺忘了。不忘記人,也就自然不會忘記人所依存的空間。」

微微雨下,我們享用了「別人的陽台」帶來的功能。

讀書前的「熱身」,Summer姐姐分享了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義大利人在家隔離時在陽台互相打氣的相片,小朋友在腦海裡完整了一整個陽台的敘事:

「有個阿姨想在陽台亂丟垃圾,她下面有兩個人在兩個陽台之間鋪了塊布當飯桌與對方進餐,結果那袋垃圾跌下去,砸中了飯桌布,布塌下去,飯菜也沒了,附近有人在陽台結婚,新娘把花球往外拋,一個女人正為婚禮大聲歌唱,突然飯桌布掉下來蓋住了她,又被花球砸中,這時用小提琴伴奏的男人發現歌聲突然中斷了,便也暫停了演奏,其他人以為音樂表演完結了,便拍手鼓掌。」


樓宇的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究竟是如何劃分出來?為什麼明明是私家地的陽台,又可以具備非常公共性的功能?炎熱的時候,陽台可以給行人陰影,下雨的時候,又可以給大家遮雨。

回到書店,大家一起讀的繪本,是《小小鄰居》。

《小小鄰居》
作者:李香晏,繪者:裴賢珠。青林出版
(川井深一拍攝)

《小小鄰居》故事說小孩發現鄰居坐輪椅的老奶奶,因為走廊雜物堆積,沒辦法順利出行。所以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溝通與清空走廊。

(川井深一拍攝)

陽台、走廊、騎樓,是最難分界的空間,騎樓下的空間,時常被視為私人建築空間的延伸,走廊也容易被擺滿私人物件,大樓管理常會以妨礙防火條例的規範淨空,而這些都是冰冷的,建築空間以人為考量,就會是溫暖的存在,而這些「使用」,亦是需要以「關心他人的需求」才會發揮出現代建築的多種功能。《小小鄰居》提供了讀者思考與行動,亦提出了關注障礙者的需求。

繪本幫忙轉化了兒童能理解的建築語言

在與兒童共讀的活動開始之前,「澳門現代建築學會」(Docomomo Macau)主席利安豪(Rui Leão)先生熱情地帶了我們采風。在第三站的附近,他分享了許多關於各個現代建築之間的密語,講起影響澳門城市樣貌深刻的建築師韋先禮(Manuel Vicente),他如何利用了附近樓宇的「語言」,在它旁邊蓋出新的建物。

建築師Rui Leão先生帶我們去實地走訪,為我們講了好多有趣的建築故事。(蜜蜂小朋友隨身帶著剪刀,把地上的樹葉都剪成人臉,讓路人「隨時撿到、隨時嚇到」,樹葉也變成建築師鼻子的迷你面具!)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這一棟建築物,韋先禮「剪下」了原來存在的別墅立面,在它後面起了另外一棟高樓。看起來非常不協調,卻刻意為提醒後來的人,這條大馬路上,在當個時代,整排都是這樣的洋樓別墅。我驚訝地說道,這明明是一種與時間對抗的行為。而「記憶」不正是如此?建築師看到「未來」,並保留城市的記憶。

為什麼要在動輒可以調動全球大資金去蓋房子的澳門,帶著兒童住民去觀察現代建築?我想孩子們有了尋找記憶、城市文化脈絡的行動,有一天就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並且與世界有所連結。畢竟這樣小的城市,居然是匯聚全球不同時期現代建築的一個地方。而每個建築作品的背後,無論宏大或微小,都有它當時相應的藝術、思想、文學或公共文化行動去支持。但關於建築語言的認識,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們去聊這些?

井井選了三本繪本,除了上面談到的《小小鄰居》,還有《我們的城市》(涉及城市規劃),《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關於現代建築)。

因為學校所在的山體,曾經是個大花園,後來當學校出現,規劃師就用了大面石牆擋住山體,讓山成為建築。如果你的城市斜坡邊有好多「牆」,或許這裡原先的地貌是「山」。我們正好藉由空間的變遷,來思考城市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模樣。

領讀人楊冠瑩談到:「柯比意的理念介紹起來,我個人覺得難在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他的理念很『理所當然』,因為這些概念已經很融入生活了。」「但繪本很好的提供了去思考『理所當然』之下的『為什麼』。

例如繪本說到他會想如果『建築物像遊輪那樣就好了』,人們在裡面甚麼都有甚麼都可以做。」「書中畫了柯比意喜歡把地面那層做成「凹進去」的,這樣人們可以在有蓋的户外地方活動,可以遮陽擋雨,這樣的設計其實很像澳門常見的陽台和騎樓啊。」「而樓宇平頂,創造更多空間。」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
(作者:法蘭辛那•布榭,米雪兒•柯恩,米歇•拉比。小典藏出版)
「『有一天,他想像』⋯⋯」在繪本中,小讀者和柯比意同時發想「建築物像遊輪那樣就好了」

這些建築語言都在城市裡窸窣低語,孩子們或許不知道現代主義是什麼,他們本身就是充滿現代性的小動物了,但孩子可以逐一說出自己對空間與生活的觀察理解,這也是城市小住民去思考人類文明的起點。只要有小孩發現一件很小的事情,「南洋杉先存在於山體,背後於是有了一座左右對稱的現代建築」,只要有小孩會去問「為什麼」(「現代大廈都是玻璃窗而沒有了陽台」),那些融入生活的建築理念,就不會只是理所當然而已⋯⋯

「像建築師一樣思考城市」領讀人為澳門藝術家楊冠瑩(Summer姐姐):
Summer 的兒童花園 Summer’s Kinder Garten」主持者。
楊冠瑩持續從事兒童藝術教育活動。其創作包括攝影、錄像、插畫及裝置等形式。
曾多次參與牛房倉庫兒童藝術樂園系列展覽,其中展覽裝置作品陳列於何東圖書館兒童閱覽區。
(相片拍攝:川井深一)

推薦閱讀:

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
作者:法蘭辛那•布榭、米雪兒•柯恩、米歇•拉比
出版社:小典藏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

史上第一人!以現代建築作品列入,世界有形文化遺產。

二十世紀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建築師就像作曲家,創作設計房子,也像交響樂團指揮,指導建築工程。

130年前,房子是磚造或石造,每間房只有一個小小窗戶,門可能太低,床太短……
有位建築師叫柯比意,他很不滿意當時的房子,便提出開大片窗,讓光線走進房子裡的想法;選用鋼筋水泥來蓋房子。建築從測量人的尺寸做起等等,這些都是他創新的理念。但是當時的人不能接受這些前衛的想法,他們認為柯比意很傲慢。
為了解決城市大量的居住需求,他提出摩天大樓及集合式公寓的想法,法國馬賽公寓就是最佳範例。最著名的建築作品-廊香教堂、印度昌迪加爾的城市規劃,深深影響全球年輕的建築師,更是二十世紀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邀請小大讀者來親近、認識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創新想法和作品,又是如何影響現代城市樣貌。

川井深一( 53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