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畢卡索畫作《哭泣的女人》象徵的痛苦:藝術讓我們安全地「探索悲傷」

畢卡索畫作《哭泣的女人》象徵的痛苦:藝術讓我們安全地「探索悲傷」

《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

視覺藝術能夠帶給我們的幫助不勝枚舉,尤其是幫助人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悲傷的感受,無論是對藝術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具有共鳴或同理,從中發現新事物,或在藝術中「失去」自己,並在藝術中得到精神上的啟發或近乎出神的體驗。

戰勝悲傷

1513 年,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及建築師喬瓦尼.喬康多(Fra Giovanni Giocondo,約1433-1515)在一封信中寫道,「世界的幽闇只不過是片陰影,在陰影背後,快樂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能夠看到黑暗中閃耀的光芒和璀璨絢麗,只要睜開雙眼,就能看到。」基督教藝術往往是為了達到和觀者溝通的目的,並在人們有需要時協助他們度過生命中某些艱難的時刻。天主教藝術則尤其著力於探索悲傷的主題,以表現《玫瑰經》中的「痛苦五端」,並幫助觀眾在有節奏的祈禱中專注於自身以外的困境。即便到了現在,我們生活在更為世俗的年代,這些想法還是相當有幫助。

在《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2013)一書中,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1969-)和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1966-)兩位共同作者表示,藝術得以「教會我們承受痛苦時更上手」。

視覺藝術能夠帶給我們的幫助不勝枚舉,尤其是幫助人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悲傷的感受,無論是對藝術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具有共鳴或同理,從中發現新事物,或在藝術中「失去」自己,並在藝術中得到精神上的啟發或近乎出神的體驗。

巴布羅.畢卡索

「我熱愛(藝術),因為埋藏於其中的希望、我在其中獲得的回憶,還有一觸即發的溫柔情感。」

前衛藝術的領航員

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除了畫家身分,他也是製圖員、雕塑家和陶瓷家。他是典型的天才兒童,在西班牙長大,很早就展現在繪畫的天分,十四歲就被巴塞隆納工業與美術學校錄取,表現也超越了所有的高年級學生。在漫長的藝術生涯,畢卡索以獨特的原創性、多面性和豐沛的創作能量,留下澈底改寫藝術史發展的兩萬多件作品,積累了其他藝術家難以望其項背的文化遺產。畢卡索曾嘗試使用各種媒材,和幾位藝術家共同推動了立體主義運動,並將拼貼技法應用在藝術創作上。他在1900 年移居巴黎之後,成為公認的前衛藝術領導者,且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全新的風格示人。後人將他的創作風格分類,其中包含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和非洲時期。

象徵的痛苦

《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1937)這幅畫是為回應納粹在西班牙內戰(1936-1939)期間空襲轟炸了巴斯克(Basque)的格爾尼卡鎮(Guernica),也傳達了一種痛苦的形象。模特兒是畢卡索當時的情婦朵拉.馬爾(Dora Maar),而畫面則讓人想起天主教中為死去兒子哭泣的痛苦聖母(Mater Dolorosa)形象(見第127 頁)。大膽的色彩和線條創造了多重稜角的塊面和形狀,也描繪了不同角度的臉龐。她對將至的悲劇毫無準備,頭戴著招搖歡快帽子,則更顯淒涼。她的手帕似乎結成了冰或玻璃,象徵她的痛苦心碎,仔細一看,瞳孔也反射出盤旋空中的敵方戰機。

《哭泣的女人》,1937年,油彩、畫布,61×50公分,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圖片取自《憤怒的大日子》內頁)

希望

畢卡索利用他早期的分析立體主義風格,用稜角分明的鋸齒狀碎片繪製了這件作品,畫幅體現了戰爭期間無辜平民的悲傷,也顯示了這位女士所面對的痛苦之強度。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幅自畫像,表現了畢卡索得知家園因內戰而摧毀的苦惱。(他曾發誓在佛朗哥將軍掌權時,絕不返回西班牙。)無論如何,他都迫使觀者體驗畫中女士不加矯飾的情感,並對我們尚能分享我們的情緒而心懷感激。擁有這幅畫的畢卡索友人兼傳記作者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1900-1984)認為,這幅畫作代表了希望,也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畫面上的光線讓這位女人的右耳變成一隻啜飲她淚滴的小鳥,而帽子上的花朵,則是新生命的象徵。

本篇未完,如欲閱讀完整段落請參閱《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一書。


本文節錄自本書

《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時刻改變你!


蘇西.霍奇(Susie Hodge)( 1篇 )

暢銷書作家、藝術史學家及藝術家。為成人及兒童讀者著有超過90本書籍,包括由Thames & Hudson出版《你為什麼看不懂現代藝術?為什麼你五歲時沒做出來?》、《我的紙上藝術大展》、《細看藝術》、《為什麼油畫裡都是裸體?》、《細看現代藝術》和《繪畫大師班》等。

相關著作:《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