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小小建築師報到】07.《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直擊西洋歷史式樣建築教學現場

【專題|小小建築師報到】07.《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直擊西洋歷史式樣建築教學現場

原臺南地方法院建造時代背景為日治時期,除了形塑威嚴外,更富有西式建築的華麗風格,別具特色。再者,建築中使用到許多雕花與幾何圖形,也不要忘了引導學習者仔細觀察。本次課程主題為「立面立面在哪裡?」,學習者年齡設定在國小中高年級,以建築物外觀為主軸,帶學習者從美學的角度了解本建築物。

本篇建議先行閱讀此篇文章

【小典藏|愛閱讀】《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如何認識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以原臺南地方法院作為教學現場

原臺南地方法院,現為司法博物館,位於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在其正對面。周邊小吃林立,交通方便。室內空間大部分作為展示空間,也有許多長椅可供參觀者休憩。

建於日治時期的臺南地方法院,現已轉型為司法博物館。(Source: Richie Chan/PIXTA)(圖/書籍內頁)

原臺南地方法院建築概述

現代人對「法院」的功能都不陌生,但事實上遲至1896年由日本政府將西方法院制度引進臺灣,才首度有法院的概念。原臺南地方法院建造於1912 年,是由當時臺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建造,此地點原先是明鄭時期的馬兵營遺址,目前在大門口立有說明石碑。

立於原臺南地方法院圍牆外的馬兵營遺址碑。(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原臺南地方法院是臺灣少數留存的日治時期大型地方法院建築,建築樣式採用復折式屋頂,屋頂上有圓形老虎窗,外牆則規律排列著長方形窗戶,外框以洗石子塑成凹凸狀幾何圖案。

主要入口有兩個,分別在北面長側兩端,各有山尖與粗壯的柱子構成的門廊。入口的立面可拆分成三段,稱為三段式立面建築,分別是屋頂、屋身以及屋腳,這樣的三段式結構源自於古希臘時期。除了建築立面,柱子也呈現三段式建築結構。

主入口的三段式立面,在屋頂部分由楣樑與額枋形成一體,角落略為凸起,三角形山牆部分以窗戶取代了裝飾。
屋身部分則由8 根柱子構成,兩側各以3 根柱子為一組立於基座上,最角落的柱子為方形柱,中央則為2 根獨立的圓形柱,各自立於基座上。不管是方柱或圓柱,均嵌有比柱體更大的4 個方體。而屋腳則由階梯以及柱子的基座組成。主入口供司法官員進入,因此設計上較為華麗。(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次要入口屋頂的形式與主入口略有不同,楣樑與額枋的角落並無凸起,額枋上為三槽石及小間壁,在三角形山牆中同樣以眉形窗取代了裝飾。屋身部分柱子數量與主入口相同,配置也相似,左右各以3 根柱子為一組,由1 根方柱及2 根圓柱組成,中央則為獨立圓柱。屋腳同樣是由階梯及柱子的基座組成。次入口為一般民眾出入用,在設計上就較為簡樸。(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假入口位在建築物西側,僅作為裝飾設計,不具備出入功能。屋身部分共有4 根柱子,分別在假入口的兩側,中間則開了2 扇長方形窗戶。柱子的樣式與主入口類似,為兩兩一組的圓柱,亦有4 個方體嵌於柱體之間,可以說是主入口的縮小版。(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如何將原臺南地方法院轉化成教學內容?

原臺南地方法院的建築外觀、室內裝潢、內部空間配置及空間功能等細節內容,都能成為教學素材。現地勘查當天正好遇到另一組團體在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只見學生穿上法官、檢察官的衣服,模擬法庭開庭情狀。原也由此聯想,計畫以角色扮演作為課程進行方式,預期讓學習者同時認識本文化資產之建築特色及其法院訴訟功能。

但經過討論後,赫然發現建築特色及法院訴訟功能(法治教育)應該分屬不同主題的課程,不宜硬是串在一起執行,若想將建築特色、法治教育兩個主題都安排進2 小時的課程中,反而會導致教學內容不夠深入。最後考量文化資產教育課程應補學校課程之不足,故以法院的建築立面為主題,結合藝術創作來發展課程教案。

表/書籍內頁

原臺南地方法院課程構思與發展過程

提到法院,很容易就跟法治教育聯想在一起,原臺南地方法院現場也保存暫時拘留被告的小房間,以及法院審理空間,非常適合讓學習者進行法庭模擬。前面也提到在現地勘查時遇到一組學生正在法庭空間中進行法庭模擬的體驗活動。然而法庭的審理過程,其實與原臺南地方法院被指定為古蹟的理由(建築特色)較不相關,因此決定先以認識建築特色為主軸。確定以建築美學為課程方向後,便開始盤點建築本體的設計手法與立面特色,並找出多個顯而易見的建築特點來進行課程發想。

原臺南地方法院建造時代背景為日治時期,除了形塑威嚴外,更富有西式建築的華麗風格,別具特色。再者,建築中使用到許多雕花與幾何圖形,也不要忘了引導學習者仔細觀察。本次課程主題為「立面立面在哪裡?」,學習者年齡設定在國小中高年級,以建築物外觀為主軸,帶學習者從美學的角度了解本建築物。

除了觀察與記錄之外,也希望學習者能將這些特色內化為自己的創作來源,因此延續前面的課程,學習者了解立面可分為三段後,利用剛剛所觀察到的花紋及裝飾,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立面。

本課程設計著重在培養美感,將所見所學內化後進行創作,希望學習者學會細心觀察,提升對美的感受力,並能更親近文化資產。

圖左/辨別中西建築以引起動機:在課程一開始備有許多中式建築與西式建築的照片,供學習者加以比較、判斷本次要認識的建築是屬於西式建築。(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右/以圖片說明三段式立面如何分段:讓學習者將一張西式建築立面的圖片分別剪成三段,藉此了解三段式立面。(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左/學習者需在限定的時間內仔細觀察三個立面,找出不同的特色。由於課程設計結合了藝術領域,所以也要求學習者從每個立面找出至少兩處特別紋路並畫下來。(Source:葉秀玲)(圖/書籍內頁)
圖右/為增添趣味性,每組關卡要先取得線索卡,線索卡內容是圖片線索、文字線索及拼圖線索,學習者需破解謎題,才能知道任務地點,成功完成挑戰。(Source: 葉秀玲)(圖/書籍內頁)


考量時間有限,各組每人分別負責三段式立面中的一部分,待完成後就能拼湊出獨一無二的三段式立面。(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左/學習者仔細觀察假入口的外觀、裝飾圖樣,並加以記錄。(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右/透過適當的課程規劃,學習者在戶外教學時更會展現出積極的學習意願。(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左/學習者完成觀察任務後,找教學者確認觀察成果是否無誤。(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圖右/各組學習者各自將其作品合併成一本翻翻書,並在眾人面前大方說明分享。(Source: 江篠萱)(圖/書籍內頁)


番外篇:課後聊一聊

本次參與教學的是鄰近原臺南地方法院的臺南市忠義國小,該校距離法院僅需步行10 分鐘。因教學進行日為假日,故開放學校各年級學生自由報名參加。課程進行時,大多數學習者均能分別屋頂、屋身、屋腳三個部分,所完成的學習單辨識度也非常高。

最後,學習者回到室內拿到三段式立面底圖,將底圖依照屋頂、屋身、屋腳三個部分分割,搭配隨機分配拿到的底圖,以色鉛筆進行圖像創作。待完成後,將眾人的作品合併成一本可組合不同部分的翻翻書,學習者都開心地欣賞彼此的作品。

不過因本次課程為混齡教學,實際教學時發現課程內容對低年級學習者稍有難度,常無法自行判讀學習單內容,需要旁人加以協助。但中高年級學習者從一開場,到之後的觀察、記錄及個人創作時,都有很好的學習反應,產生出來的成果也極具創意。整體而言,教學效果讓人滿意。

學習單雲端資料夾

第三間教室: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適用年級:國小中高年級
課程時間:兩小時
〈立面立面在哪裡?〉(附線索卡)學習單空白版與參考解答版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

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
作者:榮芳杰、江篠萱│繪者:在地偏好│出版社:方寸文創

#當國中小課程規定要介紹臺灣文化資產、高中階段必須嘗試「探究與實作」的多元化教學,在校教師如何設計教案搭配實地場域進行教學?  

#當父母帶著子女去到各種文化產業園區時,可不可以在打卡拍照、吃冰棒逛市集之外,加入一點有文化內涵的小遊戲?  

#當導遊、解說員介紹各地古蹟遺址或是重要廟宇的宗教信仰時,除了單向講述歷史故事,能不能還有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親近文化資產,感受時間的力量,認識這塊土地上曾發生的故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策劃。   

【這本書講什麼?】→透過文化資產教育,讓自己學會更認識自己。   

舉凡古蹟遺址、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等相關場域,都具有厚實的文化與歷史的價值,從基隆的砲臺到恆春的古城,從八通關古道到阿里山鐵道,從馬祖戰地文化到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從安平古堡到卑南遺址,從糖廠、酒廠、林場到鹽場……,臺灣雖小,但遍布各式各樣展現土地與人民記憶的文化資產,皆散發無比魅力,吸引無數人前往。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看待文化資產的角度,已不再止步於保存與觀看,在到此一遊的旅遊紀錄之外,或許也有「深入了解」的渴求;對文化歷史的知其然之外,或許還有「知其所以然」的追求。   於是,本書提供了多種「經過演練」的方法,既能幫助你更加理解文化資產,也能從中習得設計教學的能力,經由「六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腳到和心到),認識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物,認識自己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乃至於更認識自己。   

【這本書給誰看?】→在文化資產教育的情境裡,參與者可以分成「教育者」與「學習者」。   

再具體一點來說,參觀文化資產的人們可以是攜家帶眷的親子組,也或許是呼朋引伴的旅行團,當然更少不了走出校園的教育單位,這些人可概略分為「家長/子女」、「導覽者/參觀者」、「教師/學生」等組合,這些組合彼此之間正是由「教育」串連起來。   

人人都有能力成為文化資產教育的教育者(推廣者),反過來說,人人也都有機會成為文化資產教育的學習者(接受者)。   

因此,本書提供了特定類型文化資產場所的教學課程學習單,教育者可直接參考操作,學習者則在獲取文化知識之餘達到互動的趣味,也在遊戲之中思考文化資產的價值。   

【這本書怎麼用?】→先閱讀書中資料,再操作所附教學課程學習單,之後舉一反三,創作屬於自己的文化資產教育。   

所以,本書精選5大「易於參訪」的文化資產類型,加以介紹與說明,另附上7份「易於操作」的文化資產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單,用以搭配書中內容。換言之,在一般參觀模式,閱讀(或攜帶)本書即可;若進入教學模式,便可以延伸運用附件。同時書中亦附有QR code,把學習單檔案與參考答案連結在雲端,開放下載使用──兼顧了「純閱讀」以及「教與學」的需求。

希望藉由本書架構的呈現與引導,讓更多人能體會歷史傳承的意義,為文化資產找到新的親近方式;也期待激發教師與家長等讀者(甚至包含文資管理單位),對文化資產創造出更多元的延伸與詮釋。   

成為文化知識家,從使用這本書開始!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8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