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藝術教育專題】生活中的教育力量更為巨大

【小典藏|藝術教育專題】生活中的教育力量更為巨大

在教育的歷史中,可見歷史性的相互爭辯,我們在那段期間發現學校的進步和人民的發展不成比例,但是,相反的,它們陷入且變成空洞的拘泥形式。國家在普通教育著力愈深,學校的教育對生活的效用也消逝得愈多,學校的內容就變得毫無意義。

我知道自己提出的事實似乎是不可置信的,很多人會有所質疑;但我可以將自己在法國、瑞士和德國目睹的一切無知的事,寫成一整本書。讓任何實際上在研究學校的人,不要從公開檢查的報告,而要從額外的參觀,在校內、外同教師、學生的對談中去考察。

我在馬賽也參訪了為成年人而設的一般學校跟一間修道院學校。二十五萬個居民中,少於一千人進入這些學校,其中男性只有二十個人。用的是同樣的教學法:機械式閱讀法在一年內或更久的時間內可學成、不需算數知識的簿記、宗教教學等。我在參觀過那間學校之後,又看到每天在教會裡的授課;在一間幼兒學校裡,四歲的幼兒像士兵一樣圍著長椅,在吹出哨聲後馬上受命,舉手並交叉,帶著震顫又奇異的聲音唱著聖歌,以讚美上帝和他們的捐助者。我十分確定馬賽這個城市的教育機構非常糟糕。

假如奇蹟發生了,一個人只會看這些所有的設置,而不到街上、商店裡、咖啡廳裡、住家的四周去瞧瞧,以這種態度教育出的國家會形構出什麼信念?無疑地,人們會歸論為國家是無知的、魯莽的、矯飾的、充滿偏見的,並且近乎野蠻的。但這已足以產生連結,為了確知法國這個國家的狀況,去找個普通人來聊聊,幾乎會有正好相反的評價:有智慧的、精明的、謙恭的、沒有偏見的,以及真正有教養的。看看大約三十歲的城市工人,他能寫正確的字母而不會犯在學校裡的那類錯誤,或者說很少犯錯;他對政治會有意見,對現代歷史和地理也是;他多多少少從小說裡了解歷史;他有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在做買賣時,他經常草擬並應用數學公式。他從哪裡獲得這一切見識呢?

我不由自主地在馬賽找到一個答案,學校下課後,我開始閒逛,走下街道,常常出入賣酒的商店、音樂表演咖啡廳、博物館、工作坊、碼頭,還有書報攤。那個告訴我凱撒殺死了亨利四世的男孩,對於《三劍客》和《基督山恩仇記》知之甚詳。我發現那些書在馬賽有二十八個圖解版本,賣價五至十生丁。對有二十五萬居民的城市,他們賣出了三萬本──結論是,假定十個人讀過或聽過一種版本,那麼所有的人都已讀過該書了。加上還有博物館、公立圖書館、戲院。再來談咖啡廳,每個人花五十生丁就可進入那兩家音樂咖啡廳裡飲食,每天都有二萬五千人這麼做,這還不算較小規模的咖啡館,它們的人數甚至更多:每一間都提供小小的喜劇和舞台,還有朗讀詩歌的。最保守估計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受到口語訓練,正如希臘人和羅馬人在圓形劇場裡受到指導。

這樣的教育是好是壞乃另一回事;但它就在這裡發生了,這種無意識下進行的教育遠比強迫教育的力量更為巨大;無意識學校無形中損害了強迫入學的學校,並且減其內容到近乎無。殘存的專制形態也幾乎不復存,我會說「幾乎」是因為排除了機械地將字母擺在一起,並把字寫出來的能力──唯一能在五到六年的學習後帶走的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甚至連那種機械式的讀寫技巧也常常能在學校之外,用更短的時間習得,這種能力在離開學校後無法付諸執行,或是失去了,甚或在生活中找不到應用的機會。而由於義務教育法的關係必須入學,但學校並無教導第二代讀、寫、算的需要,我們想想,因為父母在家就能教他們了,而且比在學校裡學容易多了。

我在馬賽見識到的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個人的教育有更大的部分是得自生活,並非來自學校。

生活極具教育力,一般說來,在所有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大眾都接受了教育;就算各地的學校都一樣,鄉下的生活不具教育性,人民無法得到教育。在城市得到的知識看似能保存,從鄉下得到的會遺失。無論是在都市還是鄉村,公眾教育的方針和精神絕對是獨立於、普遍地背離在學校裡灌輸的精神。教育持續地自立於學校之外。

在教育的歷史中,可見歷史性的相互爭辯,我們在那段期間發現學校的進步和人民的發展不成比例,但是,相反的,它們陷入且變成空洞的拘泥形式。國家在普通教育著力愈深,學校的教育對生活的效用也消逝得愈多,學校的內容就變得毫無意義。

暫且不談教育的其他工具,商業的發展、進步的通訊方式、尺度更大的個人自由,以及個體對國家事務的參與──姑且不論集會、博物館、公開講課等等,僅僅就印刷的技術及其演進就夠了,如此即可理解舊式與新式學校之間的差異。生活中無意識進行的教育和有意識的學校教育總是各走各的,互為補充;但還有什麼比印刷術的欠缺,捨無窮盡的教育以虛耗於學校更為可觀呢?

然後,科學是少數被選定符合教育工具特質的一環。現在,看看生活中負責的教育部分因而會碰到什麼狀況:到時候,人人都擁有書籍、書本的售價低廉、公立圖書館對全民開放;到那時,一個男孩上學時攜帶的不只是筆記,還有小心藏著的一些便宜附插圖的小說;在那個時候,在我國兩本識字讀本只賣三戈比[1],而任何大草原的農民都將買一本啟蒙讀物,並請教短期居留的軍人,引導與教授他書中的智慧;後者在先前幾年曾從學多年課程於教堂司事;體操運動員捨棄進入體育學校而就書本,獨自準備大學的入學考試;年輕人離開大學,不依教授的筆記學習,直接從根源做起;說真的,每一種認真從事的教育只能從生活中習得,而非在學校裡。


[1]     戈比:俄羅斯的錢幣單位中,一盧布等於一百戈比。


【藝術教育專題】延伸閱讀

透過自由的繪畫創作,強化孩子獨特的性格

進階閱讀,要給孩子看什麼書?

我們為何需要藝術—學習藝術有什麼好處?

無須學習,也能體會什麼是美

本書內容摘錄自

《學校讓我們變笨嗎?為何教這個、為何學那個?──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 Leo Tolstoy);譯者: 楊雅捷;出版社:小麥田

《學校讓我們變笨嗎?為何教這個、為何學那個?──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

為什麼大人離開學校後,不再學習?
為何他們不閱讀這本或那本書?
超前一百五十年,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唯一闡述人性教育理念著作

寫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仇》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傾心寫作,少有人知道他在自己的家鄉雅斯納雅‧波里耶那創辦了農民學校,他對於一個人究竟該如何養成,「學習」是一生不間斷的功課,有其獨特的理念:
▶是孩子跟我們學?還是我們跟孩子學?
▶人有權利去教育他人嗎?進步真的能帶來幸福嗎?
▶為什麼教這個而不教那個,教育方法有單一準則嗎?
▶公眾學校是必要的嗎?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給的。
▶我們必須為下個世代準備什麼樣的教育?
▶為何大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學習?

推動閱讀、寫作文、研讀歷史與地理、感受繪畫與藝術……托爾斯泰主張任何教育應當竭盡全力保留人的天性,包括「與生俱來最重要的愉悅心」和「自由的情感」,也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街道上觀察,回到生而為人的基本素養,藉由多項學習議題,他留下了「是孩子跟我們學?還是我們向孩子學?」的詰問。其中以兒童為本位、個體教學等議題,也能鼓動今日翻轉教育的力量。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80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