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12.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毓繡美術館送給偏鄉學校的藝術啟蒙課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12.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毓繡美術館送給偏鄉學校的藝術啟蒙課

在山林裡兀自發光的毓繡美術館,展覽以當代寫實為主,一年二至三檔展出的頻率進行,與展覽並行的藝術教育活動「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今年(2023)已邁入第七年。毓繡美術館,不只有獲獎與評價極高的綠建築,同時將每一檔展覽轉化為藝術養份,持續迎接並滋養一所所偏鄉中小學的孩子們。

從台中市區驅車只需一小時車程,眼前風景從水泥叢林開始轉換成滿山綠意,結實滿盈的果樹排列迎賓,九九峰登山步道旁的毓繡美術館,小巧而精緻的私人美術館,有著廣且深的教育願景,美術館、文創商店、百書咖啡,各有風采滿腹內涵。

在山林裡兀自發光的毓繡美術館,展覽以當代寫實為主,一年二至三檔展出的頻率進行,與展覽並行的藝術教育活動「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今年(2023)已邁入第七年。毓繡美術館,不只有獲獎與評價極高的綠建築,同時將每一檔展覽轉化為藝術養份,持續迎接並滋養一所所偏鄉中小學的孩子們。

從戶外園區開始認識美術館的點點滴滴 圖片:毓繡美術館

一起做好玩的事!跟藝術家一起來一場「OOO」

毓繡美術館總監黃翔接受小典藏訪問提到,「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的起心動念就是想帶給偏鄉學校的藝術教育資源,轉念反思「如果美術館是資源平台,可以提供他們什麼樣的創作狀態?」,最後決定帶給學生們「第一次到美術館參觀」的難忘回憶,將藝術種子放在心中,孩子成長後仍會對藝術產生正向想法,覺得有趣好玩且享受。黃翔表示,美術館雖非正式教育機構,教案上仍盡量帶入美感知識或美學素養,對象是以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國小國中生為主要目標對象。每次教案內容,也都經過館方人員或與藝術家反覆討論與測試,除了有執行面實務考量,也確認有緊扣展覽最想傳遞的主軸。

雕塑家楊季涓,則是來現場帶小朋友做「一分鐘雕塑」。圖片:毓繡美術館

與藝術家合作教案,可以從作品概念直接延伸到給小朋友,也是藝術再創造。若是台灣藝術家,也會安排「藝術家現場導覽」,畢竟大多數小朋友沒機會跟藝術家近距離接觸。先前曾有連建興老師特地將作畫器具帶來,告訴小朋友們「藝術家到底在忙什麼?」,從不同細節將內容轉化給小朋友。

「身為一個藝術家,你要有的態度、要有的工具,還有每天要去觀察素材」

黃翔提到,連老師創作準備拍很多廢墟,他反問小朋友說「這可能是哪裡的廢墟?他那時在現場想結合什麼樣的畫面?」因為當時也有展出藝術家手稿,所以創作過程透過藝術家本人,帶給小朋友從未有過的生命經驗及想像。

之前因為疫情影響,將教案變成用「藝術快遞」的方式,透過學校老師執行,帶給沒有辦法來美術館的小朋友。毓繡美術館多年累積的藝術教育資源,目前除了與展覽連動的「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未來階段方向則是計畫將「藝術快遞」內容用專屬網頁呈現,將教案、學習單等資源與老師、家長分享。

藝術不一定用畫的,藝術可以是感受。

2022~2023年展覽《抒情的軌跡─梁兆熙的鬱與癒藝術家創作風格炭筆跟素描感很重,所以藝術家提議:「不如就不要用筆畫」。直接在園區戶外撿了很多樹枝,試試看用葉片、樹枝畫圖,希望打破小朋友「畫畫一定要畫筆」、「創作一定是畫面」的狀態。在美術館內執行的好處是小朋友親身看到並感受在美術館空間與作品的氣氛,再延伸到下午創作活動,會是完整且整體的體驗。曾有小朋友反饋是希望「回家要帶媽媽來」,是讓館方人員感動且印象深刻。對孩子來說,若覺得「去美術館是快樂的」,之後也會保持樂觀感受去接觸,也更有機會認識美術館的資源。

藝術家李若玫的創作素材,使用很多植物影子,延伸出「畫植物的影子」的教案。藝術家親自帶領小朋友,自己拿著植物樣本,用手電筒轉換成構圖描繪下來,變成拓印。圖片:毓繡美術館

2018年上旬展覽《漸失的夢 ─ 王勝個展》藝術家王勝,是時任李足新館長在美國的老師,創作以向日葵為主題,延伸教案就真的在美術館戶外種植向日葵。藝術家以向日葵狀態去比喻人的生、老、病、死不同樣貌姿態,所以不同時間點來,看到的向日葵都不一樣,甚至花枯萎時仍把它留下,藉此讓小朋友近距離觀察。看過藝術家作品以及戶外向日葵後,延伸創作則使用撕貼創作,透過色彩、姿態去傳遞人的情緒,重現藝術家作品油彩堆疊的混色與補色概念。黃翔提到,在2021年與《詩性維度》藝術家王雅慧合作,教案是比較抽象的「探討時間」,執行上是讓小朋友透過上戴個不同東西,像是橡皮筋等物件,去練習平衡並感受自己的過程,所以延伸藝術創作不一定是實際產出,也會讓小朋友去感受身體知覺。

如何跟孩子們一起玩翻藝術?

小典藏到訪當日適逢羅厝國小學生參訪,雖是炎夏,但在美術館看于軒的「克萊因.赫茲」虛構場景,有種外星空間奇幻感,而下午創作作品則真實引導孩子們創造出天馬行空的世界。

美術館教育推廣專員賴建甫,負責從前端與學校溝通到活動整體進行,是確保校方、學生、館方三方合作成功的關鍵角色。賴建甫提到,「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迎接到訪的小學都是第一次到美術館,所以在上午展覽導覽之後,會安排學生們撰寫學習單,有時是展覽的回顧,有時則是下午創作課的暖身。

內容會依照展覽調性而有所不同,主要透過靜態方法讓參加的同學利用文字、圖像整理剛才所吸收到的資訊,當然也會適時提醒學習單並非考試,而是一種輔助工具,透過眼睛、耳朵去觀察到作品與環境後,再以自己的觀點及觀察去消化,也是銜接館方與校方、創作者與欣賞者的重要橋梁。有時會評估下午教案活動若是創作性、自發性較高時,學習單就賦予進一步引導去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類似創作的雛形,去銜接到下午的創作活動。

因應展覽調性,也會有不同引導方式,像是先前藝術家小笠原美環、梁兆熙的作品注重內心感受,所以學習單以動態的「靜心」與「觀察」,透過播放海浪聲音,輔助同學沉浸於眼前展場的作品,不能與人視線交會、與人討論,最後選一幅最有感覺的畫,站在前面凝視一分鐘。

因為已經聆聽過老師導覽有基本認識,再重新去看畫作,試圖讓小朋友們重新想像畫作的觀點。雖然美術館是相對需要安靜、心境沉澱,但在移地教學的環境下,仍盡量鼓勵大家發問,讓身體動起來去沉浸在環境裡。賴建甫笑說,從學生一到美術館的整體氛圍就可略知狀態,可能很拘束也或許很奔放,都要臨機應變去調整。

經由導覽老師解說,了解藝術家創作想法 圖片:小典藏攝影

在初次帶領就要打破學生習慣的聆聽、互動模式,或是重新建立美術館禮貌概念等,也相當有挑戰。不過最重要的是希望學生們不用因為正經的學習模式,而去侷限自己感受,於是活動內容在導覽老師、藝術家配合溝通,以及引導上的收放掌握是重要課題。

最大挑戰始終是「怎麼設計」,賴建甫說。新教案出來,第一堂都是最兵荒馬亂的,畢竟執行過後,才知道怎麼調整,更扣回活動主軸。教案設計不只是鼓勵創作,而是反思「為什麼我要創作?」,讓學生們先第一步了解「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接著再思考「我要如何讓做這件事更符合我的想像?」進一步去挖掘「這個跟我原本想的一樣嗎?如果是,為什麼?我要如何加強?如果不是,我要如何調整?」學校體制內的教學現場,因為受限於教師或資源的限制,移地到美術館教學,是嘗試換個方式溝通一個概念-你們也有能力講你們的故事。

看似簡單的美術館參訪與延伸活動,藏著許多微小而關鍵的細節執行,只有在反覆推敲與不斷修正,才能成為一堂在美術館的美術課,也是一顆放在學生心裡的美術課種子。雖然城鄉之間的藝術教育,始終有的差距不會因為一堂課而減少,但至少重新定義孩子們心目中「美術課與藝術到底是什麼?」的想法起點。

孩子可以自然上台說明創作想法,就是主動有藝術思考的第一步 圖片:毓繡美術館

到美術館的美術課,從不是為了灌輸「鑑賞能力」與「美術史」,而是自然的引導、提醒孩子們,不論未來會不會成為藝術家,都不要忘了運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學習、觀察與創作。

場館資訊:

毓繡美術館

館所地址|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開放時間|週二 – 周日10:00-17:00 週四 10:00-15:00 星期一休館 預約參觀制

更多活動資訊請見毓繡美術館網站

延伸閱讀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4.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如何把當代藝術變成親子共同體驗的好玩藝?

【專欄|ART WITH PANDA】 不懂藝術沒關係!和孩子一起逛展覽也可以很好玩

【專欄│芬紛聊天】如何讓兒童愛上博物館?芬蘭博物館的兒童友善設計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8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