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ART WITH PANDA】 不懂藝術沒關係!和孩子一起逛展覽也可以很好玩

【專欄|ART WITH PANDA】 不懂藝術沒關係!和孩子一起逛展覽也可以很好玩

不管你自認對於藝術的經驗值為何,我想要你知道沒有人需要「懂」才能欣賞藝術,只要是人都會有感受,而孩子相較已經社會化的我們,感受更為直接、沒有修飾,當我們放下成見、召喚出我們的感受力,搭配幾個美術館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和孩子看展也可以很好玩。

說到和孩子一起逛展覽,你有什麼感受呢?緊張?害怕?渴望?

不管你自認對於藝術的經驗值為何,我想要你知道沒有人需要「懂」才能欣賞藝術,只要是人都會有感受,而孩子相較已經社會化的我們,感受更為直接、沒有修飾,當我們放下成見、召喚出我們的感受力,搭配幾個美術館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和孩子看展也可以很好玩。

好玩就好:把逛展覽當作去公園玩,隨喜好做選擇

孩子到了公園常會直衝喜歡的遊樂器材,可能是溜滑梯、或是盪鞦韆,如果逛展覽也能夠依據喜好做選擇,漸漸地也可以成為令孩子感到興奮的事。

親子在 Rubin Museum of Art 一起體驗互動作品

當去的館設有很多展覽時,可以先和孩子在網路上或紙本文宣一起看各展覽圖片,依照彼此喜好討論選擇首要參觀的展覽。

逛市場時我們會走走看看,發現有興趣的才會停下腳步,並不會每一攤駐足,逛展覽也是一樣可以隨心所至——沒什麼感覺的作品就繼續往前走、遇到好奇的就停下來花點時間觀察和討論,不用給自己壓力要囊括每件展品。

如果逛展覽不是常和孩子做的事,難免會覺得「都難得來一趟了應該要逛個透徹」,但是很多時候關於過去經驗,我們不一定會記得對話內容或具體發生的事情,卻總是會不自覺地記得當下的感受。所以就算連一個展覽都沒看完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這是個開心的經驗,這樣孩子下次才會想要再參與

記得,不用每個展覽都看到,也不用每件作品都花時間停留,放輕鬆讓感受和好奇心主導這趟經驗。

事前準備好重要:預先討論期待和注意事項

要能開心逛展覽當然身心都要處於舒服的狀態,除了穿著舒適的衣裝、不餓不想睡的狀態等等,心理上如果能預先知道要預期些什麼的話,對於逛展覽不熟悉的孩子也能比較安心。

展覽空間和孩子熟悉的其他公共空間很不同,有一些特定規範像是「不能觸碰」、「不能跑跳」、「輕聲細語」等,這些規範都是要學習尊重作品、環境和他人觀展品質,但如果事先不知情,不小心違反規定時才被喝止的話,孩子容易會把逛展覽和「規定很多還會被罵」連結在一起,所以事前溝通期待和注意事項超級重要!

ART WITH PANDA 親子工作坊於 The Met 的活動現場,在活動開始前先一起討論在美術館內要注意的事情

你可能注意到我都不用「規定」這個詞,盡可能和孩子用討論的方式,一一列舉要注意的事情,也聊聊為什麼要一起遵守這些注意事項。可能的對話像是:

「這週末我們要去一個很特別、有很多藝術品的地方,都是大家盡心盡力創作出來的,你覺得在這樣的空間裡我們可以怎麼做一起保護藝術品的安全呢?」

「你覺得為什麼在展覽空間裡我們要用走的、而不是跑跑跳跳呢?」

有充分的準備愈可以舒服地面對當下的需求。通常我會用圖像搭配說明活動流程和注意事項,也就是「社交情景故事(social narrative)」(註),從搭手扶梯、到作品前的界線等,很多時候看到畫面比較能具體理解。其他還有像是事先對展覽附近餐飲選擇有點概念,中途孩子餓了就能即時調整計畫。

筆者平常於 MoMA 帶領教育活動時使用的社交情景故事,圖片皆由筆者於館內拍攝

好想知道你怎麼想!

偕伴看展覽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從彼此眼中看到不一樣的光景,還可以從過程中更認識彼
此!

在導覽或工作坊中,總會遇到家長對於孩子的觀察或詮釋感到驚訝,紛紛表示「我都不知道你想像力這麼豐富!」或「原來在你心中生氣是長這樣的啊~」,其實很多時候問對問題就可以窺見彼此理解的世界。

ART WITH PANDA 親子工作坊於台北日動畫廊的活動現場,親子根據引導問題分享各自對陳穎亭的作品「鐵鏽物件—糖廠」的觀察

這裡分享幾個簡單的對話,幫助親子一起討論藝術、認識不同面向的彼此:

  • 你看到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作品嗎?
  • 這件作品中你觀察到了什麼?
  • 這件作品讓你想到了什麼嗎?
  • 你覺得這件作品可能要表達什麼?

每個問題都可以再進一步問「你看到了什麼讓你這樣想呢?」,鼓勵孩子整理思緒,並用具體的證據來輔佐觀察和詮釋。

如果孩子對這樣的討論比較不熟悉,成人可以起個頭,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想法。比如說「這張畫裡好多顏色交疊在一起,我覺得這個部分看起來像一隻狼耶,你覺得呢?你看到了什麼?

再次強調——讓感受和好奇心主導這趟經驗

和孩子一起逛展覽要有心理準備大概很難看到所有自己想看的,記得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好好地和孩子度過開心的時光。如果遇到自己很想多花點時間的作品,也可以主動邀請孩子進入你的思緒,用如「我好喜歡這件作品喔,因為⋯⋯」這樣的方式開啟對話。

最後想推薦一本可愛的小書《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是北美館和我自己很喜歡的挪威插畫家歐希莉・揚森(Åshild Kanstad Johnsen)合作的繪本,由她創造的角色「酷比」帶路逛美術館,很適合親子共讀作為逛展覽的熱身。


註:「社交情景故事(social narrative)」原為針對自閉症光譜上的人設計的工具,透過重現社交場景來建立社交認知。但其實「社交情景故事」對於所有人預備未知都很有幫助,因此愈來愈多美術館和文化機構提供這樣的資源在網站上,讓大家可以在來館前就能有所心理準備會經歷的人事物,如MoMA 的 Social GuideBrooklyn Museum 的 Social NarrativeGuggenheim 針對疫情時代更新的 social narrative 等。

延伸閱讀

【專欄|ART WITH PANDA】「這場活動究竟為誰而辦?」一場親子導覽的反思

【 專欄|ART WITH PANDA】美術館教育到底是什麼?

【小典藏│愛閱讀】北美館出版《逛美術 館自信心養成術》,「酷比」化身隨身嚮導,帶你親近美術館!

推薦閱讀

在美術館裡逛一天
作、繪者|妮雅.古德 Nia Gould
出版社|小典藏

歡迎來到美術館!

一群動物好朋友們,要到美術館學習現代藝術。
美術館裡有許多畫作和雕塑品可以欣賞,不論是色彩繽紛或是新奇且神祕的作品,這裡通通都有。

以現代藝術史的「流派」來做為分界的一間間展覽廳,展示著受到相同的事物或風格所啟發藝術作品。
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從莫內到馬諦斯,在每一間展覽廳裡,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的名字及了解到他們所代表的流派和想法。

老鼠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看馬諦斯的作品,貓咪們也準備到超現實主義的世界一探究竟了!

還在等什麼呢?快跟著動物們一起進入美術館吧!

【本書特色】

1. 現代藝術史大集合:從一間間的展覽廳進入不同的藝術流派,以淺顯易懂的時代背景介紹、風格的描述及代表的藝術家們,欣賞不同時期的作品和著名的藝術家,並有重點式的歸納整理,邀請藝術入門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

2. 動物們看名畫:以每種動物本身的習性為出發點,並將特性及角色融入藝術作品中。

3. 跟著線索走,故事有趣又好玩:每一個環節都有線索可以尋找,將美術館的展覽廳變得生動有趣,適合剛接觸現代藝術史的讀者,拉近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4. 年代表及詞彙表:在書的最後,整理出簡潔的時間軸及重點的名詞解釋,在參觀完不同流派的展覽廳後,能快速的再次總覽。

楊欣儒(Jocelyn Yang)( 10篇 )

在台灣出生長大、現在在布魯克林生活——主要在美術館教課、偶爾也捏陶。

自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CUNY)取得藝術史及美術館教育碩士後,目前於紐約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全職 Learning Specialist 從事教學工作。過去曾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及 Rubin Museum of Art 工作,並於紐約公私立教育機構教授兒童藝術。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拓展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培養對社會的關懷、也從中發掘自己的力量。2019 年成立平台 ART WITH PANDA 以來,在台北及紐約舉辦實體和線上工作坊,陪伴中文圈的大小朋友們累積對自己的信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網站:www.artwithpanda.com/ FB:artwithpanda /IG:artwith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