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ART WITH PANDA】「這場活動究竟為誰而辦?」一場親子導覽的反思

【專欄|ART WITH PANDA】「這場活動究竟為誰而辦?」一場親子導覽的反思

我們知道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展覽中打造教育活動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則,選件不在多而在精。

前陣子在台灣某美術館觀摩親子導覽活動,看著導覽志工不斷提醒或扭來扭去、或發呆的孩子們「記得嗎?要舉手回答而且答對才有機會獲得小禮物呀」,我不禁陷入一陣思考漩渦⋯⋯

有獎徵答行不通的話,還能做些什麼獲得參與者的注意力呢?

要討論這個話題,必須先點出上述這場導覽和我熟悉的作法之間,最顯而易見的不同或許是涵括作品的數量;而仔細深究的話會發現,根本上的差異其實在於誰是活動的主體。

在上述這場一個多小時的導覽中,大家一起看了至少15件作品,有的匆匆帶過、有的則待上一段時間。以美國的美術館教育界的作法來說,一個半小時的導覽活動我們通常只會選三到四件作品,用主題貫穿並針對每一件深入探究

ART WITH PANDA 親子工作坊活動現場,參與者分享各自的觀察和解讀

也許你會想,在有限時間內囊括愈多作品愈能夠快速了解一個展覽,不是嗎?

如果是給成人的導覽這的確是常見作法,但是,當大多數孩子都還沒上小學時,還是如此嗎?

我們知道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展覽中打造教育活動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則,選件不在多而在精。

你可能會好奇,孩子的注意力這麼短暫,有辦法在一件作品停留很久嗎?這就要講到誰是活動的主體了。

這場活動究竟是為誰而辦的?

設計教育活動第一件事是釐清對象、設定活動目標。

我觀摩的這場導覽,志工很用心地研究資料,試圖涵蓋藝術家的家庭背景、創作方法、還有生涯發展,如果是第一次接觸展出藝術家的成人確實能快速獲得很多資訊。

可是,這場導覽是辦給幼兒園孩子與他們的照顧者的。

成人參與導覽通常是主動選擇的,帶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來;孩子參與教育活動多是由家長或學校安排的,本身對於展覽內容不一定抱持興趣,起初比較不會有主動學習的動機。

很重要的是,兒童在肢體、認知、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還在發展中,適合的學習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藝術創作和社會、時代都息息相關,要了解藝術家的背景及創作靈感需要仰賴對社會運作有一定的認知,孩子通常需要更多的鋪陳,而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抽象概念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介紹藝術家創作時,很容易會想將所有讀到的資訊都和大家分享,覺得這樣才能對藝術家交代,這時候與其說是辦給親子的活動,反倒更像是為藝術家而辦的活動。這也不難想像何以即便有有獎徵答,孩子還是很快就坐不住了。

同樣以「參與者將會對展覽內容有所了解」為目標,對於成人和幼兒園孩子有什麼不同的含義呢?

成人能夠快速消化大量新的知識,「對展覽內容有所了解」可能表示對展覽脈絡和藝術家創作之間的關聯有所掌握。但孩子則適合更聚焦、具體的主題,如「藝術家筆下的人物」、「線條的情緒」等,從一個點定錨後再做適當的延伸,內容能夠消化並富有挑戰,更重要的是引起好奇心和自主學習的動機。

「要做什麼才能獲得參與者的注意力」是假議題

在打造一個教育活動時,如果是以參與者為主體規劃符合對象的認知能力和習性的活動,參與者就會自然地積極參與。積極參與(engagement)和純粹的參與(participation)很不一樣,不只是身體在場而已,身心腦都是投入的,通常人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時就會更想努力付出,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感」。

巴西教育家 Paolo Freire(保羅·弗雷勒)提到:

「毋庸置疑的是,學習者不是腦袋空空地來,他們對於世界和生活各自有滿滿的想法」

我們的教育活動以對話為主,強調的即是每位參與者都是共同形塑活動內容的協作者。

對話聽起來簡單,但不是隨便的對話都能發揮積極參與的作用。比如說,在群展導覽的剛開始,才抵達第一張畫就直接問大家「你們覺得這是誰畫的?」,群眾想必會茫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ART WITH PANDA 親子工作坊活動現場,引導參與者模仿畫中人物動作,鼓勵不同形式的參與並用肢體感知作品

能鼓勵積極參與的開放式對話從問一個好問題開始,但什麼是好問題呢?首先,要先問自己「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到底是為了考倒大家、還是引導從既有資訊中做推測呢?

問問題這門大學問留待下次慢慢說,而除了對話以外,我們也會融入運用五感的活動,不僅因應孩子較為短暫的注意力,更是要鼓勵不同學習方式的人都能投入。總結來說,當我們將參與者放在學習經驗的中心,思考可以怎麼做讓大家都成為協作者時,就能以參與者能力和需求去規劃最引人入勝的活動內容,跳脫和孩子注意力賽跑的困境

延伸閱讀

【 專欄|ART WITH PANDA】美術館教育到底是什麼?

【 專欄|ART WITH PANDA】美術館教育最重要的是⋯⋯

楊欣儒(Jocelyn Yang)( 10篇 )

在台灣出生長大、現在在布魯克林生活——主要在美術館教課、偶爾也捏陶。

自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CUNY)取得藝術史及美術館教育碩士後,目前於紐約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全職 Learning Specialist 從事教學工作。過去曾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及 Rubin Museum of Art 工作,並於紐約公私立教育機構教授兒童藝術。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拓展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培養對社會的關懷、也從中發掘自己的力量。2019 年成立平台 ART WITH PANDA 以來,在台北及紐約舉辦實體和線上工作坊,陪伴中文圈的大小朋友們累積對自己的信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網站:www.artwithpanda.com/ FB:artwithpanda /IG:artwith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