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 專欄|ART WITH PANDA】美術館教育到底是什麼?

【 專欄|ART WITH PANDA】美術館教育到底是什麼?

因為是教育活動,比起「藝術品」本身,「人」才是服務的重點。

美術館教育到底是什麼?

偶爾認識新朋友時,聽到我從事美術館教育的工作常常滿臉問號——即便是在美術館教育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這都是個小眾的領域,也難怪大家無從想像了。

幾年前和家人逛新加坡美術館時巧遇學校團體參訪,由美術館的教育人員引導進行探索。

在一張描繪農村景象的畫作前,教育者請十來位小學生猜猜看這張畫的是新加坡的哪裡,當答案揭曉時,孩子們都難以想像他們熟悉的都會地區竟然曾經這麼不一樣。教育者接著讓大家比較農村時期的當地照片和畫作,並說道這張畫如同美術館其他作品都可以幫助大家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當時的我已經在紐約的美術館教育界打滾了四年多,聽到這番話還是不禁很感動——多麼希望我小時候就可以這樣自然地學到台灣的歷史、多麼希望台灣現在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機會,透過本地藝術家的創作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歷史。

ART WITH PANDA 親子藝術工作坊活動現場(2020年12月在台北日動畫廊),大小朋友們正在觀察討論陳穎亭的作品「鐵鏽物件—糖廠」

所以,美術館教育到底在做什麼呢?

簡單來說,美術館教育就是在觀眾與展覽內容或館藏之間建立一個橋樑,引導觀眾和作品產生個人層面的連結

因為是教育活動,比起「藝術品」本身,「人」才是服務的重點。換句話說,不論藝術家試圖透過作品傳達的內容是什麼,觀眾在這件作品前面產生的感知才是這件作品之於這位觀眾的意義。當然,這並不是說藝術家的觀點就不重要了,而是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不是誰說了算。

因此,我喜歡說我在做的是透過藝術來擴充觀眾對自我、他人及世界的認識

ART WITH PANDA 親子藝術工作坊活動現場(2021年12月在 The Me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我們想像自己進入 Jackson Pollock 的畫作會是什麼體驗呢?

美國大多數的美術館在創館時就將教育列為使命之一,而所謂的教育不只是辦展覽就算做到教育推廣。經過近百年來不斷地摸索研究,逐漸發展出不同分眾的教育服務活動,如兒童、青少年、學校團體、失智症患者、高齡人口等,活動內容針對不同觀眾進行客製設計,長久下來理念和方法也隨著觀眾需求不斷調整,像是新冠肺炎開始以來,許多教育活動轉到線上也發展出不同形式。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美術館教育需要專業教育者?

美術館教育者常說自己的角色是催化者(facilitator)而不是老師(teacher),我喜歡想像自己是將蒲公英帶到新的土壤的那陣風。

身為催化者,我們不會、也不應該強加自己的觀點在觀眾身上,因此與其單向傳遞知識,我們試圖在觀眾和藝術作品之間搭建一座橋,引導觀眾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品,期待但不強求這件作品對觀眾產生意義。

希望這個專欄能讓更多人認識美術館教育,下回「美術館教育最重要的是⋯⋯」會分享設計教育活動時的核心理念,往後也會分享在紐約美術館教學現場的經驗、還有不同的特別企劃,敬請期待支持。:)

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學校教育活動現場,我們討論完 Wadsworth Jarrell 的畫作 Revolutionary(Angela Davis)後,學生就各自在意的議題、畫出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楊欣儒(Jocelyn Yang)( 10篇 )

在台灣出生長大、現在在布魯克林生活——主要在美術館教課、偶爾也捏陶。

自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CUNY)取得藝術史及美術館教育碩士後,目前於紐約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全職 Learning Specialist 從事教學工作。過去曾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及 Rubin Museum of Art 工作,並於紐約公私立教育機構教授兒童藝術。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拓展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培養對社會的關懷、也從中發掘自己的力量。2019 年成立平台 ART WITH PANDA 以來,在台北及紐約舉辦實體和線上工作坊,陪伴中文圈的大小朋友們累積對自己的信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網站:www.artwithpanda.com/ FB:artwithpanda /IG:artwithpanda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