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開始接觸臺灣的龐克場景後,碰巧買到了一本由「共力社」出版的小誌(Zine)《這聲音燃燒機器》。(註1)黑白印刷、畫面簡潔,排版有些混雜,內容紮實硬派,左翼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的思維貫穿了這本小誌,內容談論的話題深度遠遠超過理解的範圍,有臺灣的龐克音樂介紹、印尼龐克場景報告、印尼樂隊訪談和其他個人創作。這本小誌奠定了心中龐克小誌的樣貌,也大大影響了後來《失蹤者之城》的方向。
當時,網路上關於龐克的討論還算偶有火花,PTT的龐克版仍一息尚存,有時會針對龐克的理念與音樂的分類展開爭論,有些人支持強化龐克音樂的政治力量,有些則反對將音樂與政治掛勾。此外,也有一些部落格從不同的角度分享與解密龐克音樂,例如「Waiting Room」(註2)、「長腦筋唱片」、「卓別林書報」、「膿膿唱片」與「大陰博物館」等,跟隨這些介紹,探索一張張專輯,探索音樂的喜好。在當時的場景裡,書寫龐克的文字還沒有缺席。

後來接觸到了《毒草》這本風格詭奇的小誌,更加深了我對於小誌這種載體的好感。與《這聲音燃燒機器》一樣,《毒草》採黑白印刷、拼貼風格,內容關於各種奇情怪事與史料解剖。我被這種為所欲為的創作方式深深吸引:屏除外界的干預,視演算法為無物,寫自己想寫的,做你想做的,然後印刷出版,低價販售。
在初始接觸的龐克文化裡,如《這聲音燃燒機器》中介紹的樂隊,許多人都抱持著堅定的政治關懷,音樂中蘊含強烈的左翼、無政府主義的思想。音樂參與社運、音樂為理念發聲、音樂做為直接行動的一環,都是我在過去經驗中未曾見識過的連結,因而受到感召想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便開始接觸與左翼、無政府主義有關的知識。
這些新穎的思想為我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但回頭審視房間裡的自己時,似乎無從想像理念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些論述離自身的生活太過遙遠。集體行動讓人感到不自在,我無法高呼激昂的口號,反對既有的生存方式。而作為一個對當今社會現況有著疑慮的人,當然期待一個更加平等的世界,但不可能放棄原本的生活,跑去參與一個龐克的集合,或是放下家人不管去衝撞社會,這太不切實際。
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從生活出發,用自己感到舒服、自在的參與龐克場景?我最喜歡擔任的角色,仍是個關在房裡聽音樂、鑽研相關知識的樂迷,以及文字的創作,而龐克是我最喜歡的音樂類型。如何在不干擾自己原本的生活狀態下,從個人出發,結合自己的興趣實現對於龐克的愛好?小誌成為了我的解答。
小誌自由、無拘無束、低門檻,以及在家就能出版的特質深得我心,你不必是個職業作家也能寫自己的小誌,你不用是個掌握話語權的人也能表達心聲。完完全全由自己出發,不用理圈內的秩序,從自己開始創造人際的連結。

《失蹤者之城》中的初始創作都是以「類似樂評的方式」進行,寫下龐克樂與金屬樂的聆聽心得。之所以稱之為「類似樂評」,是因為我並非想在其中評斷一首歌曲的藝術價值或歷史定位,更不在乎音樂能否改變世界這類虛妄的提問。當然偶爾還是會提到音樂裡的思想以及理念,而大多時候,我只是單純地分享、推薦喜歡的音樂,試圖表達或闡釋我從其中聽到的東西。
除了音樂文字以外,我參考過去接觸到的小誌內容,收錄翻譯文章、散文創作和友人的詩,小誌的雛形漸漸明朗。原本並沒有規劃「臺灣龐克訪談計畫」單元,完全是陰錯陽差來著。當時我常常在聽《卓別林書報》介紹的音樂,部落格作者群包括透明雜誌的成員洪申豪等人,他們常常呼籲歌迷不要只是當個聽眾,起來做點什麼。我被這樣純粹的熱情感召,不如就向洪申豪邀稿吧,便傳訊息向他簡單說明創辦龐克小誌的念頭,希望他能投稿一篇關於龐克音樂的文章。過了一天他回覆他很樂意,只是沒有時間,如果用訪談的方式會比較快,就這麼敲定了第一篇臺灣龐克訪談計畫。

當時許多介紹龐克音樂的文章,幾乎會從龐克的精神價值出發,訴說其精神的獨特性,就像是主流文化圈裡一些知識名人的論述,把音樂與時代、精神、反抗等名詞掛勾。此外,小規模的龐克社群則是從喧囂的噪音出發,透過激發公民意識、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實踐抵抗的行動力。
我並非全然反對將龐克作為反抗之聲,或是將龐克作為一種行動的方案,有時候我也會支持相關的活動。讓我懷疑的是,參與龐克場景應該要有更多的路徑,條條大路通羅馬。你不一定要抱持左翼或是無政府理念才能喜歡龐克音樂,反之亦然,喜歡龐克的人身上不見得要貼滿左翼的標籤,將兩者輕易畫上等號,也意味著限縮了龐克音樂裡豐富的藝術樣貌,忽略龐克音樂創作者間歧異的性格。例如,美國樂團「Turnstile」,從巴爾的摩龐克場景發跡,一路走上國際舞台。2021年的專輯《Glow On》,在Hardcore punk的音樂基礎上結合其他流派的音樂元素,抓耳的旋律、歡快的律動感與創意十足的樂器運用,重新刻劃Hardcore punk的風采。「Turnstile」的音樂裡並沒有傳遞鮮明的政治訊息,直接用耳目一新的作品搖擺你的身軀。
我認為龐克和政治行動不是兩塊鐵板,也不是同心圓。我目前能想到比較貼切的比喻會是「音樂為海、政治為陸」,在定義上是兩塊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它們有機會互相影響,互相形塑彼此的樣貌。作為一介樂迷,你可以自由調整自己與陸地的距離。你可以站在海的彼端,與陸地拉開遠遠的距離,享受廣袤無邊的藍色風情;你可以欣賞海浪拍打沿岸後形成的碎浪,探究接觸帶來的影響與改變;當然你也可以坐在四面環海的小島上,感受水從四面八方襲來,潛入其中,從海裡觀看陸地的模樣。
聆聽龐克、書寫龐克帶給我最重要的價值是「反對權威把持話語權」,你可以從自己出發,不用跟隨任何人的步伐與品味或是畫地自限,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參與其中,用自己的語調與創造力,感受、思考、參與、實踐。最重要的還是龐克音樂強烈、簡潔、混亂、具衝擊性的風格,在龐克音樂裡,你可以反抗、可以抒情,也可以唱自己的歌。
註1 共力社是一個臺北的「集合」(collective)組織,活動始於2010年至2011年間。「集合」來自於龐克文化的脈絡,強調成員之間平等、去階層化的關係,運作原則是互助合作,決策方式則是討論與共識決。
註2 Waiting Room,臺北獨立選物店,一開始是引進Punk和Hardcore等音樂作品的廠牌,後來成立空間,店內選物範疇包含滑板、服裝、書刊等獨立文化。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

田靖,龐克、金屬樂迷,2017年發起龐克小誌《失蹤者之城》,收錄音樂文字、國內外樂隊音樂人訪談以及朋友的創作,目前發行至第十二期。曾自主發行雜文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和《天空如夢似幻的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