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數千本期刊中,首本針對藝術和文化政策與管理徵稿的學刊:《文化:政策.管理.新創》如何被催生?

台灣數千本期刊中,首本針對藝術和文化政策與管理徵稿的學刊:《文化:政策.管理.新創》如何被催生?

First Academic Journal Out of Thousands in Taiwan with Call for Papers Focusing on Arts and Cultural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The Genesis of “Culture: Policy,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近年來民間藝文組織對於文化政策與法規面的重視,讓台灣開始逐步有了對於文化政策公共討論的氛圍。政策學會成立針對文化政策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政策智庫,期待台灣與國際上關心文化政策知識創新的群體,能將研究與學術成果累積在一起。台灣第一本關於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領域《文化:政策.管理.新創》學刊,也在臺灣文化政策、管理與新創智庫中心的結構中得到催生的契機。

作為媒體平台,在我們合作的作者當中,有一定比例專業領域的學者,同時跨足一般媒體評論生產與學術學科文章生產,然而這兩種文類有完全不同標準的審核過程。一般媒體文稿幾乎僅會經過編輯團隊的審核,編輯部核可或經稍微修正即會往正式刊登的流程進行。然而,學術期刊(academic journal)的稿件刊登,是一種經過特定專業領域同儕匿名評審過程的文類生產,由學術團體、科研單位或高等院校編輯出版,延續與深化某一特定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及其評論的連續出版物。因此一般媒體的文章刊登在嚴謹度上,很難和專業學刊文章類比,但一般媒體溝通的對象更靠近公共議題論述,而學刊文章則涉及某特定學科在學術積累深化的公共性。

台灣國內學術領域目前約有數千本學刊,卻沒有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領域的專業期刊。博物館管理可能可以零星在公立博物館所發行的相關期刊中看到,但包括表演藝術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治理,目前都沒有相對應領域的學刊。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簡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前理事長劉俊裕、現任理事長吳介祥及理監事們,長期有感文化政策與管理相關學術期刊的空缺:若專業領域長期缺乏專業期刊連續的刺激學術討論,也會導致相關的學術研究及實務知識難以形成累積,文化公共事務決策與溝通難有實證研究依據。對於專業學刊的創立,一直是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期待達成的任務。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主持2月25日「文化,起風了—《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發起論壇」。(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主持2月25日「文化,起風了—《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發起論壇」。(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文化智庫與學刊的雙軌深化

劉俊裕先從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下,推動成立屬於台灣文化政策的智庫中心為出發。他提到過去與文化相關的研究案,通常會往台經院、中經院、工研院等機構進行調查委託,大專院校專任教授及研究生兼職,甚至是民間的公關公司承接研究計畫。但這些機構其實並不是真正文化領域的專業研究單位,且民間公關公司的人才流動性質高,相關研究案的成果也難以累積與延續。他提到,歐洲聯盟Horizon計畫在2020年資助了三個文化的社會價值及影響力相關的跨國研究計畫,為期三年經費是各300萬歐元(一億多台幣);而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KCTI聘任近200位專職博士級研究員,也在2021發佈最新文化影響評估報告,至今已累積了190多個韓國文化影響評估的個案。但台灣過去並沒有專業文化智庫的出現。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下的灣文化政策、管理與新創智庫中心」,為台灣第一個專業文化智庫。其核心任務在於建立文化政策知識體系、實務研究計畫的承接、城市文化/文創政策白皮書、文化專業諮詢、文化公共事務與文化創意實務人才培育、文化公共事務與政策論壇興辦、國際文化智庫接軌等。而台灣第一本關於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領域《文化:政策.管理.新創》(Culture: Policy,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學刊,也在臺灣文化政策、管理與新創智庫中心的結構中得到催生的契機。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劉俊裕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主編。(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劉俊裕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主編。(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文化政策研究與政策實踐知識的匯合樞紐

近年來民間藝文組織對於文化政策與法規面的重視,讓台灣開始逐步有了對於文化政策公共討論的氛圍,學會與也籌劃文化治理、文化的社會影響力等文化議題的論壇倡議。然而對於長期在文化政策學術領域耕耘的《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主編劉俊裕而言,論壇講座活動的知識內容還是難以累積為實質的公共影響。他盤點目前政府部會、中介組織,多數都將文化研究案外包,相關成果報告多數也是在公部門裡存參。政策學會也接過幾次類似的委託,包括文化影響力評估、中介組織、文化基本法研究等。在過去的運作系統,研究成果很難被落實,而且接洽的承辦人也經常更替,各種環境與人為因素,都不利落實文化政策實踐。因此這也是政策學會成立針對文化政策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政策智庫,最為優先的選項。與此同時,創立文化政策、管理相關事務的學術期刊,作為相關領域研究累積的平台載體及樞紐,期待台灣與國際上關心文化政策知識創新的群體,能將研究與學術成果累積在一起。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王志弘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執行編審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王志弘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執行編審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台灣的文化講義與文化智庫基石:《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正式催生

劉俊裕希望能在智庫中心之下,有定期出刊的學術期刊生產,同時也思索如何能讓期刊的學術性可以跟公共議題多做一點連結,能夠好好將政策的議題、文化公共事務、藝文場館管理、新創事業、藝文社會企業等議題專業知識,都整併在學術期刊中累積,希望能成為台灣的文化講義及文化智庫的基石。劉俊裕表示,倡議可以靠論壇跟媒體,但實證的知識累積需要靠研究,聚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驗證,以及累積文化研究人才。

然而對於以學刊的方式累積文化政策方面的實務知識匯聚,尋求企業贊助發行,劉俊裕並無把握,畢竟文化政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公共議題、文化輿論溝通,以及文化政策部門、產業界、企業界的應用實踐等,長久以來存在相當大的落差,並非一般政治人物、文化基金會與企業董事長所願意支持。經過幾次就文化政策與治理學術期刊發行的倡議及會商,學會期刊的發行獲得鄭麗君董事長透過慕哲社會企業鼎力支持,贊助《文化:政策.管理.新創》2021-2022年度創刊,以此作為發展台灣民間文化智庫的起點。政策學會將這筆每年提供給學刊的費用,專款專用。劉俊裕最感動的部分是,慕哲這份贊助是從籌備期(也就是期刊發行前一年)就支持學刊的籌備,非從刊物出刊後才開始。同時贊助方針對期刊籌備的時程、發行、編輯審查委員的組成等等,無論內容上、專業上、機制上都完全尊重學會獨立自主的細部規劃,不進行任何干涉。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王俐容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執行編審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吳介祥遴聘王俐容擔任《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執行編審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提供)

凝聚文化相關知識領域良性對話關係

經過學會理監事、國內外編審委員及諮詢委員審慎的辯論,最後學刊的全名訂為《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涉及的範疇包括:文化思想、文化政策、文化機制、文化法規、文化行政、文化中介組織、藝術文化機構與藝文團體之營運管理、文化資產管理、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藝術教育、文化輿論、文化創意經濟、文化新創事業、藝企合作、文化外交等。從2021年10月開始,學會理監事會議針對學刊的編委會設置辦法開始討論,包括期刊簡介、主軸範疇、徵稿啟事、審稿辦法、編輯政策與流程、稿約與體例、著作授權書等議題做出最後的確認,並正式建置期刊網站。

編審委員會的組織,包括主編、評論主編、執行編審委員,目前由劉俊裕、吳介祥、王俐容、王志弘等人擔任,同時會有12-15位專家學者擔任編審委員,包括國內各公私立大學青壯世代學者,以及現任職於美國紐約大學、英國華威大學、比利時安特沃普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義大利、愛爾蘭、波蘭、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文化政策、管理領域專家擔任國際諮詢委員,於2022年年初,正式對外徵稿。目前《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每年發行1-2期,慕哲社會企業以年度挹注方式,贊助期刊以中英文雙語徵稿發行,以電子期刊編輯、學術論文審查,少量紙本印刷。並搭配期刊年度主軸,邀請目前台灣文化政策專書相關作者們,合作辦理文化論壇、研討會等。徵稿類別分為「研究論文」、「書評、藝評、展評及政策評論」、「論壇紀要與個案報告」三類,期待與當代社會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劉俊裕表示,文化政策的專業學術積累長期被漠視,他期待智庫與學刊的創立後,能為相關領域的知識生產體制,建立更為明確與實踐的模式。透過學術期刊凝聚文化相關知識跨領域、跨部門、學術與實務的良性對話,帶動學術社群持續成長、積累的可能,並支撐台灣文化價值與治理、經濟、社會制度面的連結,專注台灣文化公共性與公共價值的紮根研究。

※《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於2月25日在華山文創園區透過「文化政策、管理與新創的知識生產體制」論壇正式發起,預計於2022年11月出版首刊,創刊號徵稿至六月底截止。創刊後持續長年徵稿,稿件採隨到隨審,期刊徵稿資訊得見官方網站,誠摯歡迎國內外研究者投稿。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