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收好器材了嗎?我們等一下還要用這個場地哦。」訪談結束後,採訪團隊在會客廳邊收器材邊討論。這時聽到一個聲音傳來,回頭看,不是哪個負責扮黑臉的同事,是剛剛接受團隊專訪的黃珊珊,自己來提醒我們時間。
座落在即將完工的大巨蛋斜對面,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競選辦公室的會客廳佈置地像一間清新的直播間。直面騎樓的透明大片玻璃窗,旁邊的層架擺放著競選團隊的文創小物,以及黃珊珊走訪台北市各地時的攝影,後面的書櫃上放著兩本書,一本是自傳,一本是黃珊珊作為封面人物的文化生活雜誌。競選總部清亮透明的設計氛圍,反應著黃珊珊希望讓經過這裡的人認識自己的視角。
典藏ARTouch團隊(簡稱「ARTouch」)本次於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文化政策記者會之後,進一步針對其提出文化政策方向中的內裡脈絡與其思路,深入專訪這位法律背景、喜歡看舞台劇、聽樂團與徒步感受城市的候選人。
延伸閱讀|文化治市淪為口號:請問2022首都三位市長候選人,「藝術文化政策」為何長期缺席?


黃珊珊藝文政策的思想脈絡: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與徒步區
黃珊珊表示,儘管她是法律專業背景,在媒體前面也不常有機會談到自己的文化藝術經驗與相關政見,但從高中時省吃儉用為了買錄音帶、唱片、看舞台劇,到成家後與孩子一起去龐畢度、佛羅倫斯,都是她看重文化藝術在生活中的地位最自然的證明。她明確地對ARTouch說,在擔任民意代表期間,從來沒有阻攔文化預算的提案,從政至今「也不曾找文化局的人說三道四。」
「出國的話,我最喜歡佛羅倫斯。那裡有許多徒步區,許多藝術表演也都會發生在那些徒步區與街頭裡。」黃珊珊欣賞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涵養,更憧憬著從這座城市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
她認為,文藝復興是當時的人們在面臨黑死病時,以藝術與文化重建生活、樹立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運動。而當我們也正面臨著被稱為21世紀黑死病的新冠病毒時,當代的人們也正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文藝復興。
這或許是黃珊珊相當看重「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在其藝文政見中的位置。如果說文藝復興啟蒙了在她心中、台北將來的文化藝術想像,那麼,專案辦公室就是她實現這個夢想的方法,而增加徒步區則是使生活文化藝術化的踏腳石。
在黃珊珊的文化政見裡,「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是一項重要亮點,她表示,若當選台北市長,將比照「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的設置模式,以直屬市政府之下的彈性任務編組,快速有效率以「一站式服務」來研發整合推動資源的整合和公私部門之間的對接媒合。


黃珊珊認為,這樣的推動和她對「藝文產業化」和「藝術生活化」作為文化政策三大面向的兩部分很有關係,也是為何外界在談「要提高多少文化預算」,她認為與其劃大餅但民間並不清楚文化預算要實質運用的模式之前,應該還是要回到財政紀律的基礎,「當我們確定要執行什麼文化施政內容,再去妥善規劃預算內容,並且以導入企業的投入支持,才有活化最大預算的可能。⋯⋯當所有藝文活動都是由政府支持的時候,藝文產業必然缺乏活力。」
她並強調在文化政策應重視的是規劃內涵,「提高預算是相對的必然結果,但單純提高預算卻沒有明確規劃,可能造成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政府的科層結構,很多時候常常是分工不合作。」府級專案辦公室作為跨局處溝通的方法,在過往的「臺北市政府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簡稱「美學專案辦公室」)與「臺北市政府防疫專案辦公室」(簡稱「防疫專案辦公室」)的經驗中已經有很好的成效。這樣的行政制度讓許多本來立意良善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變質。
因而,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的主要運作內容將涉及:「(1)對接創投基金;(2)媒合企業支助;(3)場館場地規劃;(4)地域特色調查;(5)育成產業聚落」等內容項目。黃珊珊將推出(A)補助專案(B)融資貸款,(C)媒合企業支助或投資三種財務來源方案引進資金,針對藝文團體,特別是具有獨立特色的團體給予支持。
黃珊珊進一步以近年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融資貸款支持新創與社會企業的方法為例,認為在未來台北市的文化藝術產業,可以藉此來促進品牌化與產業化的結合。而這也與她對未來執政時選用的文化局長想像有關。「我想找一個想做夢、會做夢的人,而非官僚。」在選舉期間,黃珊珊曾與許多台北市藝文重要人士,她認為,局長要做的事情是尊重專業、引領政策,並且讓文化局做好平台的角色,「也不排除從業界去找適合的人選。」


讓文化預算引入更多資源,而非擴大齊頭式補助
在今日的文化政見發表記者會當中,黃珊珊依照自己的市政與問政經驗,提出了有別於柯市府時代的政策方向。涵蓋8項推動策略的3大方向中,她並不主張擴大文化預算的大政府制度,也無意為了達到齊頭式的平等,而增加補助金額。務實尋找彈性協調民間與官方的空間與契機,是黃珊珊標榜超越藍綠的政治品牌內裡。
與其他縣市不同,台北市民間有著豐沛的文化藝術資源與人才,但現行的邏輯都還是以提供補助為輔。儘管民氣可用,在現在的局處行政權責各自分立的情況下,難有良善整合的機會。黃珊珊認為,市府必須引導藝文團隊自我品牌化,而不是一昧地補助。大量依靠補助的藝文生態,代表這個產業環境並不夠健康。
在專訪的過程中,黃珊珊以《LIGHT UP 南村有光》投影藝術展為例,談到在她任內透過市政府產發局等局處的居間媒合過程中、南山人壽便長期支持的案例說明,她認為市政府推動文化政策極大化,必然是要在搭建平台,如能透過專案辦公室的彈性規劃和媒合公部門與民間企業、創投基金,結合有機的區位特色調查,「讓每一塊錢政府的文化預算產生兩塊、三塊的資源引入,而不是讓藝文工作者只能完全仰息政府的補助或公家活動。」
四四南村光雕投影藝術展從今年二月啟動,每兩個月就以不同主題呈現,每晚7點至8點半,以每場15分鐘的作品長度放映4場,全計畫長達3年,超過15檔主題策展,是極少數不依附大型藝術節慶的獨立光雕藝術計畫。整個光雕藝術計畫由名設計師方序中擔任創作顧問,最新一季的光雕展演由陳彥安(正巧即為另一位主要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之子)與沿岸製作團隊以「沿岸海浪寫歷史」為題,運用蒙太奇手法和歷史脈絡切片的文本成為作品主軸,在九月每日晚間投映了120場次。這個看似以帶狀策展、沒有大量集中鎂光燈的藝術計畫,也由於南山人壽總部就在數百公尺內的毗鄰地域,便慨允資助整個計畫2000萬的預算,比每一年市府編列至白晝之夜的預算還高。
「若要讓藝文機構的館長不受現在的科層制度的限制,行政法人化是必須要走的路。」黃珊珊認為,在柯市府期間實行的臺北表藝術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都代表著台北未來將會有更多屬於這個城市自己的藝文場館,不只有國家藝文機構活動的情況下,更能打造屬於台北的藝術文化平台。
特別在表演藝術的部分,劇場界呼喚多年也進入中央部會官署討論多時、卻仍未有下文的「台灣東尼獎」,在黃珊珊的文化政見裡,首都拋出將率先舉辦「首都表演藝術獎」以(台灣東尼獎)直白註解。她希望在最多劇場觀賞人口,甚至佔了台灣過半的常態居主或生活的劇場工作人口,給予團隊藝術生產各個演出、設計專項的劇場人,最實質的獎項肯定。(長期亦頒發表演藝術獎的台新藝術獎,主要受獎以作品和主創者幾乎以單一藝術家/導演/策展人為主要走向)。

柯規黃不隨
在黃珊珊開始任職台北市議員,到擔任柯市府副市長的過程裡,她知道機構在現在的行政法規底下,既難以伸展長才,又須時時警惕議會質詢。柯市府期間的公開徵選文化局長、又或者是北美館館長被無理質詢的案例,讓她在藝文政策的規畫中「柯規黃不隨」。再此,黃珊珊也在ARTouch進一步提問當中,提到了她對延續三貓計畫與社子島文化的想法。
在柯市府於執政尾聲推出三貓計畫2.0後,有許多外界人士依然質疑北捷貓纜「15年虧18億」的市政問題。黃珊珊認為,這就是以專案辦公室進行跨局處溝通整合的必要性。
「我要救貓纜,但問題也不只是關於貓纜而已,光環境也要一起考量。」黃珊珊說,「我們現在在彙整這個地區的商圈、宗教界、藝術文化機構與藝術家駐村。」整合了兩年,讓三貓計畫裡的四季都有不同的藝術表演,且優人神鼓也在山上。「幫這裡升級硬體,接下來就是讓靈魂(藝術)進來。」
將台北市的地理版圖對折,相對於貓空地區的西北方,是另一個城市拓展的議題重心——社子島的開發計畫。近日也在社子島地方自救會大聲反彈「區段徵收」侵害民眾權益裡,頗受外界注目。黃珊珊強調,社子島的開發將循生態環境規畫為主軸進行開發,她以舉辦了三年的「社子咱的家生活藝術節」地方居民發起、藝術家共同策辦的藝術節為例,如數家珍背出自2020年到今年的藝術節主題,「透過藝文主軸表現地方意識的展演,就是聚落保存文化的一種體現。」
由於地方自救會的陳情抗議,在柯文哲市長原先宣示要在任內完成社子島的區段徵收勢將無法完成,社子島的議題便成為3位主要市長候選人另一個戰場。雖然另一位候選人陳時中以「我目前看不到眼前有達成社子島居民的集體共識立即全區區段徵收的必要」,表示應暫停區段徵收聆聽反方自救會居民的聲音,但根據同屬在中央執政的內政部國土規劃版圖裡,地理區位本質為散村的社子島,除了明確支持反對開發的候選人蘇煥智,目前三位主要候選人選上勢將很難避免眼前因區段徵收造成迫遷居民的爭議。

回看「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的組織圖和執行中的「跨12局處51個計畫」,會發現若將來「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要上路執行,它勢將需要有更為高層級的授權機制,也需要重新檢討和「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有部分任務重疊或產生疊床架屋的組織釐清。
「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成立一年來,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城市環境設計導入和美化的有感政蹟推行,然而「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將會視藝文內容生產者團隊們的需求「由下而上」,勢必面對的更是專案辦公室驅動各局處和企業贊助或投資的能力測試,簡言之,「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目標同時直指在台北市政府以新創媒合的概念要啟動一個有如「小文策院」的組織,勢必不會只像「城市美學專案辦公室」成立近一年懸缺執行長由市府參議代理、由市府秘書長兼任主任,一年開4次會,調度12個局處的副官,就可以推動。
「文藝復興專案辦公室」這個名稱在文化人看起來有點土氣,但細看內容卻是相當有野心的文化政策。將會是黃珊珊若在未來當選後,最有企圖、但也會最受外界檢視成敗的部分。



附錄:黃珊珊競選團隊接受典藏ARTouch書面提問後回覆的藝文政策重點
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今日(10/23)上午召開記者會提出文化八策。其文化政策有三大方向目標,涵蓋八項推動策略。三大方向目標是:實現藝文生活化、厚植藝文資產、扶植文創產業。八項推動政策則為:推廣處處好秀、營造親近環境、深化藝文教育、健全文資保護、創建藝文空間、適用創投基金、培育產業聚落及成立統籌平台:
一、實現藝文生活化:推廣處處好秀、營造親近環境、深化藝文教育藝術文化應該和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能讓台北市民的生活中充滿文化之美。透過社區藝術巡禮的安排,把藝文展演帶到社區生活中,讓更市民體驗親近的藝文演出。不僅藝文表演,畫展也是如此,如果市民可以很親近的在生活環境周圍,就能欣賞到藝術館陳列的畫作,逐漸地就會變成一種日常生活的習慣。政府要扮演推手的角色,公私協力,擴大項目與規模,規劃與更多藝文表演團隊合作,讓市民能隨處體驗更精采多樣的藝文饗宴,提升整體人文素養。
另外,為打造多元城市藝文風貌,街頭藝人展演制度應更為友善。目前台北市已達成「一地登記四地展演」的跨域整合服務,今年起,只要在台北或新北、基隆、桃園取得街頭藝人登記證,就可以在四地的公共展演空間申請展演。未來將會持續推廣新制,並納入更多如簡化程序的友善措施。而對於獨立樂團等特色表演團體,也會積極給予協助支持,提供展演場地等 服務。
在營造親近環境方面,將城市美學元素注入未來都市規劃,除了都更的新設計外,也可以讓舊社區有新風貌。配合永續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未來的市容整建與街景重塑,將朝向行人友善的方向規劃,有利市民以綠運輸方式作為交通主要載具,也讓市民更有機會體驗台北城市街景。除此之外,增設徒步區,在歷史文化資產景點周邊分日期或時段劃設徒步區,把空間作為廣場形式留給藝文表演,市民在漫步間就能親近藝術文化、悠遊享受台北巷弄間的風光景緻與人文氣息。也規劃舉辦「最美街區巷道比賽」,透過社區里民自發性的參與來美化街區巷道,績優者可以獲得市政府額外補助,鼓勵市民一起協力參與市容整建與街景重塑工程。
最重要的是,深化培養教育、提升家庭參與。透過教育的力量,提升市民對文化藝術的嚮往追求,才能改變這座城市的人文樣貌,進一步深化台北的文化底蘊。除了學校課程外,藝文教育也鼓勵親子一起參與,成為課外家庭活動的一部分。因此,開放藝文場館,推動「GO CULTURE」計畫,在特定日期開放讓民眾可以免費參觀公立博物館及美術館等場。
二、厚植藝文資產:健全文資保護、創造藝文空間。在文資保護上,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應該還是「古蹟保存的速度不及毀損的速度」,未來將加強「精細化」作業,爭議文資案件將以明定更嚴謹的程序進行溝通及協調,一方面盡可能努力化解意見歧異,加速審查推進;一方面也降低倉促審查衍生爭端的機會。當然,文資人才培育也不容忽視,未來將透過市政府資源投入,與中央部會、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協作,持續培植文化資產人才,提升文化資產軟實力。目前文史資料全部介接在中央的文資資料庫(https://nchdb.boch.gov.tw/),黃珊珊當選之後,市府將編列預算,建立台北市專屬的文史資料庫,並補助文史工作挖掘台北文史資料,以俾文資審議能有更多歷史資料佐證。
而在創建藝文空間方面,目前台北市已經有「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及「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北流」是全台灣第一個專屬流行音樂演出的表演場地,未來可望透過北流中心串聯流行音樂演出、展示、產業技術及人才育成,以「音樂矽谷」為定位,打造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基地。北藝中心未來節目策畫將持續透過各世代創作者的聚合,並串連台北藝術三節,與台北市民共同營造分享表演藝術的文化饗宴,並以亞洲共製中心的定位,連結本地,放眼國際。黃珊珊表示,將推動舉辦「首都表演藝術獎」– 台灣「東尼獎」,讓表演藝術工作者獲得榮耀與鼓勵。
三、扶植文創產業:適用創投基金、培育產業聚落、成立統籌平台。黃珊珊要創立文化產業第二軌,透過培育人才與打造媒合平台,並協助宣傳行銷及拓展通路,來強化台北在地文創業者的品牌實力與知名度。其中三大支柱是資金投入、場域提供與輔導支援。市政府可推出補助專案或融資貸款,並媒合企業支助或投資引進資金,針對藝文團體,尤其是獨立特色之團體給予支持。她要推動「臺北市投資新創事業推動計畫」,支持新創產業發展,透過間接投資,由市府產業發展基金結合民間創業投資人才與資金,合作設立創業投資事業,提供新創事業多元資金管道。還要增加擴充受惠業者類別,尤其是藝術文化相關之文創產業,得以科技應用之數位創新,符合資格提出申請適用。
要扶植文創產業,培育產業聚落是關鍵策略,政府必須協助讓藝術家及表演團體能駐點創作及演出,以催生個別特定項目之藝術及表演基地。由小劇場、實驗劇場的雛型開始,逐步形成如百老匯的聚落,成熟後移至如北藝等高階展演場地,最終走出國際,這就是一個成功發展的路徑模式。
為了更有效率回應上述文創產業與藝文團體在資金與場地上的需求,市政府未來將成立平台單位—文藝復興辦公室。將針對上述政策如對接創投基金、媒合企業支助、場館場地規劃、地域特色調查,及育成產業聚落等,負責統籌規劃與資源對接,有效統籌各項資源對接與扮演橫向溝通與企業連結之角色,讓藝文團體與文創產業能夠得到真正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