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不要飯」政客「不要臉」

文化「不要飯」政客「不要臉」

People in Culture are Not Beggers, Politicians Have No Shame

臺灣社會的一般藝文消費習慣還不算普遍,而民間對藝術贊助也尚在萌芽階段。因此,政府編列預算扶持藝文活動、獎助藝術家、促進國家藝文發展,乃天經地義之事。誰不希望讓臺灣的藝術文化也能早日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在世界發光發熱?萬萬沒想到,來自金門的立委陳玉珍,居然開嗆影視圈。

中央政府114年的3兆總預算案,在藍、白立委毫無章法、瘋狂刪除、凍結下,刪減2,075億,創下歷年來新高,此數字並高達過去16年減刪總額至少10倍。最大重點在於,扣除中央及地方「法定支出」而依法不得刪減者之外,藍、白立委實際刪、凍預算總數,占中央可動支預算比率高達34%。

至於文化部原編列的290億元預算,最後三讀通過:「刪除11億,凍結34億元」。但在藍、白提案狂刪預算中,國民黨金門立委陳玉珍竟無厘頭地一度提出刪除公視23億,幾乎刪光公視預算,還自鳴得意地說:「我不是只有砍這個部分,我通常都是砍很用力!」原來預算不是用「審」的,而是用「砍」的。她甚至開嗆影視圈:「丟掉那隻要飯的碗!」把影視圈污辱成「要飯的」,真不知其人性何在?

立法院審理114年度的總預算案。(圖片取自立法院直播)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楊力州見義勇為,為此發文號召影視人員一起來拍「罷免片」,陳玉珍竟然到他的臉書怒嗆楊「惡僕欺主」。要論主僕關係,楊力州是民,就是國家的主人;陳玉珍是官,才是人民的公僕。一個自稱「中國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法碩士」、「臺大中文系」的畢業生,竟然錯將「主僕易位」;如此「不要臉」的文化素養和民主認知,怎不令人嘆為觀止!

先說說政府為何要補助公共電視?以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及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為例,他們和臺灣的公視一樣,都是以增進公共福祉、不追求「商業利益」為經營特色。因此,這些機構都必需由政府支持營運以維服務本旨。國家藉著直接金援,或透過立法為其開闢間接財源,以促使「公共電視」茁壯、成長的立場,中、外一致。這是「文化初步」,立委理應明白其中道理。

再談談文化部對表演藝術的補助。由於文化部長年對臺灣品牌團隊的補助,家喻戶曉的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紙風車劇團、唐美雲及明華園兩團歌仔戲團等表演團體,已經成為臺灣眾所稱譽的藝術品牌,不僅為臺灣同胞提供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表演,對臺灣社會也發揮藝文扎根的功能。他們更展現了臺灣各異其趣的藝文實力,藉著臺灣藝術文化之美促進國際交流,讓世界看見臺灣。難道這不是金門來的立委所樂見?

政府是否應該補助藝術家,以促進藝文發展?在美國,由於民間贊助的風氣蔚成潮流,又有免稅的政策配合支持,因此民間贊助藝文活動相當普遍。但在歐洲,大都傾向由政府補貼藝術家,好讓他們可以自由創作,而免於財源的壓力和商業的困擾。無論如何,藝文活動的蓬勃發展需要補助和支持,是不分地域與時間的。當民間的力量仍有未逮之際,政府的存在與適時出現自有其價值可言。

臺灣社會的一般藝文消費習慣還不算普遍,而民間對藝術贊助也尚在萌芽階段。因此,政府編列預算扶持藝文活動、獎助藝術家、促進國家藝文發展,乃天經地義之事。誰不希望讓臺灣的藝術文化也能早日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在世界發光發熱?萬萬沒想到,來自金門的立委陳玉珍,居然開嗆影視圈:「臺灣影視產業,進軍國際市場,套一句老話,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這種惡言穢語,如果不是目光如豆、心胸窄狹的庸俗之輩,是無法說出口的。

陳玉珍更以臺灣電影被韓國電影「打得落花流水」,來嗆影視圈從業人員。1998年金大中擔任韓國總統,提出「文化立國」並制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以來,每年要求文體部預算必須維持在國家總預算1%以上。20多年來,這項預算年年破兆韓元(約217億台幣)。陳玉珍要馬肥,卻要馬不吃草,真是豈有此理!

臺灣藝文界長年來孤軍奮鬥實屬難能可貴,他們「不要飯」、「要尊嚴」。陳玉珍委員「不要臉」,難怪百姓高呼「要罷免」!

延伸閱讀|立院三讀114年度總預算,文化部遭刪11億、凍結34億、黑潮計畫砍4000萬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3月號390期

洪三雄( 16篇 )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