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用VR說動人故事:黃心健持續讓世界看見台灣

用VR說動人故事:黃心健持續讓世界看見台灣

Huang Hsin-Chien Continues to Let the World See Taiwan Using Moving VR Storytelling

黃心健說到:「就本質而言,VR是個相對民主的藝術媒介,創作者和觀眾的權力某種程度上是相當的;而在疫情期間,我們更看到了VR跨地域、跨時空的特質發揮,這在在有助於位於藝術邊陲疆域的國家與世界迅速接軌,以內容、以故事直接地與世界對話。」

今年三月,黃心健的新作《輪迴》上集,榮獲美國西南偏南影展(South by Southwest Film Festival,SXSW)「虛擬劇場」項目最大獎殊榮「評審團獎」後,七月中旬法國坎城國際影展中,該片又榮獲坎城影展最佳敘事大獎 ,讓台灣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的創作實力,再次獲得肯定,揚名海外。

無獨有偶,西班牙第15屆「L.E.V.數位藝術節15周年紀念展」於7月22日至25日在希洪市(Gijón)展開。黃心健的《沙中房間》、《登月》及《失身記》等三大VR經典作品,受邀參展,展覽地點在興建於18世紀的聖約翰浸信會教堂(Colegiata de San Juan Bautista),該教堂建築風格獨特,是歐洲著名的歷史地標,此次展出,讓西方古典建築與東方科技藝術,帶來跨越地域、時空的美妙對話。

黃心健說到:「就本質而言,VR是個相對民主的藝術媒介,創作者和觀眾的權力某種程度上是相當的;而在疫情期間,我們更看到了VR跨地域、跨時空的特質發揮,這在在有助於位於藝術邊陲疆域的國家與世界迅速接軌,以內容、以故事直接地與世界對話。」黃心健認為台灣的VR創作者質與量俱佳,放諸國際絕不遜色,尤其台灣硬體設備的強力支援,這對VR創作者們無疑是絕佳的成長土壤。

今年55歲的黃心健,1984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留學美國,定居國外十多年後選擇返國發展,吸納台灣藝術文化的在地養分後,思考藝術創作的意義、創作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於是,他逐步以科技作為工具,用科技說書人的角色,敘述人性與人類生命形式,許多被科技改變的故事,成為他的創作樣態。近年來,黃心健專注於VR、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等的大型新媒體製作,聚焦在科技與在地間的關係,探討如何以新媒體的形式分享私有歷史。作為創作脈絡,透過虛擬實境的營造,打開了無限可能的世界,頗具跨時代與跨地域性的創作思維。

至於邀請國外藝術家合作,黃心健也以自己和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跨界藝術的指標人物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1947-)的互補為例。黃心健從1994年就認識安德森,合作至今,已經是快30年的老朋友了。《沙中房間》便是兩人的合作案,在2017年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VR影片類獎項「最佳VR體驗獎」。他說,蘿瑞.安德森像是他永遠的導師,讓他對於現代藝術,不只是從書本上瞭解,而是從活生生的人上認識。黃心健說到:「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全程了解她的創作脈絡與背後的思考,從開始的規劃發想,到最後的執行與觀眾體驗的考量,和如何與媒體溝通、影展如何布置的策略等,都讓我學習良多,知道國際頂尖的藝術家,如何經營自己的創作事業。」黃心健非常珍惜這種亦師亦友,也是獨一無二的機會,也很推薦年輕藝術家用類似的跨國合作方式,來拓展自己的視野。

同時,黃心健近年來持續參加影展、擔任國際評審、協助策展等,都有助於他親身瞭解國際文化的脈絡,與目前世界各地藝術圈所關心的課題,所以在選擇與分享議題上,與國際沒有距離。黃心健指出,科技是台灣在國際站穩地位的關鍵,好奇,則可以讓藝術創作者對新的科技、新的敘事方式,保持著繼續鑽研精進的熱忱;而藉著無遠弗屆的科技,我們能夠更沒有障礙地,將故事以最適合、最動人的方式展示在觀眾面前,這正是他一直以來的期盼: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故事。他也強調,目前5G與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可能是台灣直接跳過地緣限制的一條快速道路,更容易也更快速的與國外連線,並有更簡易的交易平台,這些都很容易跟VR和科技藝術結合,更會是未來台灣藝術家的重要展演管道。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8月號347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21653830_4816149958419300_468832519133524861_n.jpg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