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未知的歷史

未知的歷史

The Unknown History

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不斷在改變,其所涵納、包容的範疇也越見豐富。簡單如對「原民藝術」一詞的定義與討論,都在這20年中產生諸多變化。也因此,本月專題「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承續著我們近年對原民藝術的關心,不只是彙整近年對原民藝術的討論與展演現象,更期待透過不斷的爬梳、彙整與討論中,堅實我們發展出屬於台灣自身策展與論述原生性的基礎。

近來身邊無意間發生的兩件「小」事,令人警醒,也不禁再度思索起「知」與「未知」所造成的思考侷限。一件事是公共電視台於八月中旬開播的《斯卡羅》其所取材的歷史事件,另一件則是新店十四張區段徵收案牽涉的文資保留議題。兩件事一則來自社群媒體的熱議,一則則是無意間映入眼簾。令人驚心的,是自己對這兩段歷史的全然陌生,尤其是可謂隔壁鄰居的十四張,在新店成長、居住前後超過20年的歷程裡,竟然從未知曉這段可上溯至200年前的開發史。

在未知的領域中,我們從「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物中學會謙卑,但真正令人驚心的,往往是當「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諸多事物被呈現在眼前時,那份衝擊。幸運的是,隨著地方意識的興起,今日尚處求學階段的學子有著比我們這一代更多的資源與意識來認識過往。然而,隨時仍有新的資訊與討論不斷挑戰、質疑著我們的認知。歷史如此,藝術亦然。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不斷在改變,其所涵納、包容的範疇也越見豐富。簡單如對「原民藝術」一詞的定義與討論,都在這20年中產生諸多變化。也因此,本月專題「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承續著我們近年對原民藝術的關心,不只是彙整近年對原民藝術的討論與展演現象,更期待透過不斷的爬梳、彙整與討論中,堅實我們發展出屬於台灣自身策展與論述原生性的基礎。而「泛.南.島藝術祭」、「台灣的模樣」等展覽,也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再度認識生活的土地。

文化的深化與發展需要群體有意識地關注與呵護。今日屬於全人類的另類危機,莫過於位於阿富汗領土上,前途未卜的考古遺址與建築遺存。而象徵社群身分與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舞蹈、歌曲、工藝、烹飪、儀式等,其多樣性更是這波衝擊下,岌岌可危的項目。自塔利班戲劇性地重新掌權後,阿富汗境內運作的國際遺產和文化組織全部只能暫停手上的各項維護與保存計畫,儘管各單位密切監測著當下局勢,但無人能推斷未來可能的情況。雖然塔利班曾發表尊重遺產的聲明,但巴米揚大佛的歷史殷鑑不遠。2001年塔利班炸毀了位於阿富汗中部,創造於公元六世紀,全球最大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巴米揚立佛像,如今只徒留巨大的窟窿供人憑弔。事實上,在過去30年裡,阿富汗多數的考古文物與收藏,乃至於著名的考古遺址,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搶劫與掠奪。試圖建立新敘事的塔利班,是否會破壞其它高價值的遺產地標?無人知曉。而我們能做的,或許正是在猶未晚時,看見每一個文化事物的價值。希望,未來沒有未知的歷史。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9月號348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朱貽安(Yian Chu)( 131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