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隙縫中的光 馬凌畫廊喬遷展

隙縫中的光 馬凌畫廊喬遷展

在香港,畫廊的搬遷總會引起關注,特別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前夕。最近,本位於皇后大道中的馬凌畫廊(Edouard …
在香港,畫廊的搬遷總會引起關注,特別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前夕。最近,本位於皇后大道中的馬凌畫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遷往德輔道中的新址,相信租金是因素之一。舊址在皇后大道中及雪廠街交界,有落地大窗,行人遠遠便能看見畫廊,亦較接近畫廊林立的畢打行,相信搬遷原因跟舊址租金上漲有一定關係。新址仍然位於中環,沒有了落地大窗,但馬凌表示對於畫廊發展,另有好處 。「自2010年成立以來,我們曾舉辦亞洲與國際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如Laurent Grasso、Eric Baudart及周奧。我們希望探討藝術與空間的關係,讓藝術家之間有對話,也希望跟不同地區的策展人合作,因此選擇了德輔道中的新址。這裡占據整個樓層,空間廣闊,為策畫展覽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性,觀眾亦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隱形之光」展覽現場。 圖/馬凌畫廊
開幕展「隱形之光」(Invisible Light)集合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高倩彤、周奧、紐利.庫祖詹、艾域克.柏達以及傑裡米.埃弗雷特,有畫作、多媒體及裝置。展覽簡介引用了裡奧納德.科恩(Lenoard Cohen)的歌詞─萬物皆有隙縫,那正是光得以進入之法。「從字面意義或聯想,這歌詞跟展覽的主題『隱形』(invisible)互相呼應,今次展出五位藝術家的作品,當中有不一定在視覺上看到光。但當深入了解作品,便會發現它們跟光有著密切的聯繫,就像從隙縫中看見光吧。」馬凌說。
展品中有對光的直接表現,也有隱喻的層面。走進畫廊新址,立刻會看見周奧的裝置藝術《Untitled》 (2014)。周奧用了在香港最常見的藍白油膠布,利用了這種物料的半透明本質,在對正畫廊的入口處,做成了懸掛式的裝置,在日間,陽光從窗透過油布照進畫廊,整個空間便變得明亮,光線若隱若現,是 「隱形之光」點題作。
馬凌畫廊搬遷至中環舉辦的開幕展「隱形之光」,開幕會上擠滿了人潮。圖/馬凌畫廊
香港藝術家高倩彤的作品《收集光》(2014)是一組的裝置藝術,她將和從台北出租房的網絡圖像,放大至呈現圖元化效果,表面塗上白色顏料。作品啟發自藝術家留意到在台北租房子,居住空間要充滿自然光,有窗戶是項普通的租房標準,但在香港這要求卻是奢侈品。《收集光》顯示了高倩彤對現代城市裡疏離感的擔憂,她曾說:「如果窗的任務是將光帶入一個空間,那麼我願做一扇窗。」
光是啟迪、是明亮,就正如藝術的目的也在發掘人性真理,讓我們看見平日不曾留意的事物。傑裡米.埃弗雷特喜歡利用不起眼的事物創作,探索平凡與美麗。埃弗雷特在展覽中的其中一件作品《White Noise》(2014),是一件沒有照片的攝影作品。在傳統的類比相機,在人手開關相機後蓋的一剎,會出現單色的影像,藝術家把這一剎影像記錄下來,成為6件作品的系列,在今次展覽中展出了其中5件,在這開關的一刻充滿了神秘及詭異。
畫廊的新址空間大,展覽有足夠空間放包括艾域克.柏達及周奧的裝置,遷至新址的馬凌依然以中環為基地,今年在更大的空間下,將規畫更多不同層次的藝術體驗。
AY(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