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他們用表演告訴你……10 Performing Arts must Know(下)

他們用表演告訴你……10 Performing Arts must Know(下)

1956年,吉原治良提出對身體、物質在藝術上的意義,發表「具體美術宣言」;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台灣藝術家謝德慶創造了5件為期一年的行為表演,承沿上篇,本文將持續介紹行為藝術代表作。
© 田中敦子
即興的創作形式/電氣服裝  1956
1954年,具體派在日本大阪成立,由藝術家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發起,鼓勵藝術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1956年,吉原治良提出對身體、物質在藝術上的意義,發表「具體美術宣言」,拒絕傳統藝術風格,重視即時性的表演形式,以自由且奔放的表現,傳達對藝術的熱情。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以身體為媒介創作,如女性藝術家田中敦子最為知名的作品《電氣服裝》,穿著閃爍燈泡組成的服裝亮相,藝術家村上三郎用自己的身體穿破一組一組的畫布,白髮一雄則以腳代筆創作,鷲見康夫使用振動設施、紙傘與算盤為媒介製造新視覺形式。本昭三將玻璃瓶灌滿顏料,再將其擲向畫布的行動。吉原通雄則是利用自行車胎的印痕,在畫布留下痕跡。這群藝術家在當時以另闢蹊徑的行為創作,引起不小的爭議,攻擊最為激烈的莫過於1958年具體派首度於紐約瑪薩.傑克遜畫廊舉辦的展覽。當時的《紐約時報》評論家多爾・阿什表示:「從某種程度上,這些畫作近似連串毫無秩序的動作,甚至只是平淡無趣的表象作品。」
不過在當時仍有少部分人士抱持肯定態度,甚至將具體派視為偶發藝術(Happening)的先驅。而這或許源自於東方藝術在當時尚未足以與西方藝術抗衡而備受忽視,而有趣的是,據聞吉原治良早在1960年代之前,就曾與偶發藝術的創始者卡普羅(Allan Kaprow)進行過交流。如今隨著時代的演進,具體派近年來受到學術與市場的肯定,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區即展出具體派的作品,隨之2013年在古根漢策畫的「具體:燦爛的遊樂場」,更被視為肯定具體派在藝術史上先鋒地位的關鍵展覽。
© Bruce Nauman
無論什麼都是藝術/牆壁地板 1968
受邀參加56屆的威尼斯雙年展主展館的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紐曼(Bruce Nauman),1968年創作的《牆壁地板》(Wall/Floor Positions ),藝術家以各種姿勢在地板和牆壁上移動,並以自拍方式將其拍攝成影片,長達60分鐘。有趣的是,正當其他雕塑家利用尺、鉛筆、鋼板等度量衡工具測量空間時,紐曼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測量空間的工具,探索空間。藝術家認為,如果我是一個藝術家,而且我在工作室,那我無論在工作室裡做什麼,都是藝術。
美國藝術家紐曼於 1941年出生,1960年代中即已放棄繪畫,改以多媒體形式作,包括表演藝術、影像、雕塑、攝影、霓虹燈等,其創作聚焦在透過身體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乃至透過語言文字的雙關語表達藝術創作概念。1967年起紐曼嘗試以自製影片方式拍攝自己的行為表演作品,最早之作為1967年的《Flesh to White to Black to Flesh》,他在影片中把自己的身體塗上白色顏料後再抹上黑色顏料,最後擦乾身體,這部影片由三組影像拍攝而成,表達藝術家透過片段和拼貼的敘述方式,探索自身與他人以及文化間的關係。紐曼於1980年中期後專注於雕塑與霓虹燈的創作,擅長以語言與視覺的雙關語創作的他,透過巧妙的字母排列組合,將人類無意識狀態以語言文字陳述,知名者如《從恐懼中逃跑》(After from Fear,Fun from Rear(1972))等。2013年Hauser&Wirth 以「Bruce Mauman/mindfuck」為題,展出具指標性的霓虹燈系列之作,而此展覽名稱正好呼應了紐曼對文字運用的敏銳度,如mind意指「心靈」,而mindfuck則暗指洗腦或操控者,描繪的是一種令人痛苦且無法理解的狀態。
© Adrian Piper
挑戰社會與秩序/催化 1970
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由非裔美籍藝術家安德里安.派普爾(Adrian Piper)捧走大獎。她以參與式觀念作品《可能的信賴登記:遊戲規則》(The Probable Trust Registry: The Rules of the Game #1-3)贏得評審的青睞。藝術家在這件作品中邀請觀眾與她簽署一份參與藝術創作的遊戲規則,並以登記和簽約方式信守約定,而簽訂合約的人會收到一份和自己做出同樣決定的名單,並透過藝術家基金會連絡對方,一起共事,整個行動過程,藝術家與觀眾都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1948年出生的派普爾,是第一代的觀念藝術家以及分析哲學家,創作核心以探索個人極限與身分為主,作品形式涵蓋攝影、錄像、在地雕塑、多媒體以及表演、聲音等。派普爾於1970年即展開一系列的行為表演,如在1970年代即以「催化」(Catalysis)系列,發表過數件相關的作品。1970年完成第一件作品《催化I》,她穿著一件浸泡在各種食材原料長達一週的衣服上街。這件衣服被浸泡在雞蛋、紐奶、醋和油一週後曬乾。她穿著這件五味雜陳的衣服上街,並選在尖峰時刻搭上公車、火車進行城市旅遊,甚至還參觀了帝國大廈頂樓的風光。她以「催化」為題試圖將自己的行動,喻為挑戰社會與秩序的催化劑。此外,最為知名的莫過於1973年的「神話」(Mythic Being)系列,她在自己的臉上貼上鬍子,並戴上非洲的假髮與圓形的有線邊框,打扮成非洲男子的模樣逛大街。走在街上她感受到旁人投以的異樣的眼光以及荒謬的評價。派普爾記錄下她出現在人群時,旁人的反應,並透過此行為表演說明人們總是會習以為常的以外表、性別、階級等,論定身分、地位,再加以歸類,貼上標籤。
© Robert Wilson
掀起舞台美學潮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1976
1980年代,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已從第一代以畫廊為展演空間拓展至音樂廳、劇場、俱樂部等跨其他藝術領域之場地,融合了音樂、戲劇、舞蹈等形式,或者輔以影像、攝影等媒介進行行為演出的呈現,開啟視覺藝術不受傳統規範的多元性,此時的行為藝術幾乎與前衛舞蹈、戲劇或音樂等同義。在1980年代初期出現了不少出色的「跨領域」創作者,其中包括以劇場、舞台設計為主的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身兼多重身分的威爾森於1941年出生,他除了是舞台劇場設計師外也是一位藝術家,1993年曾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Alice in bed)一作,摘下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桂冠。威爾森在舞台設計的表現使他一鳴驚人,其具革新的代表作為音樂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於1976年演出過,並於1984年及1992年重演,是他與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聯手創作而成。此作被公認為二次大戰後最為輝煌之戲劇作品,同時也是後現代主義之戲劇代表作。《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最大的成就即是掀起現代歌劇和舞台美學的潮流,而且至今影響不墜。這部作品長達5個小時,中場不休息,舞台設計充滿魔幻,融合了後現代主義的特質,包括去文本、去中心、流行拼貼、不確定性等。威爾森以拼貼且華麗的視覺效果貫穿全劇,觀眾從大量華麗的視覺經驗中挖掘對其有意義的精髓,再衍生出屬於自己的想法;作曲家葛拉斯使用簡單的音符,以重複或變奏模式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感受,營造出戲劇性的色彩。
© Robert Wilson
© Robert Wilson
延伸閱讀他們用表演告訴你……10 Performing Arts must Know(上)
© 謝德慶(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提供
為藝術而存在/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1980-1981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台灣藝術家謝德慶(Tehching Hsieh)創造了5件為期一年的行為表演,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與體能的競賽,他的一生可說是為藝術而活。今年(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謝德慶代表台灣館參展,在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策畫的「做時間」(Doing Time)將一年行為表演計畫中的「打卡」與「戶外」兩件作品,首度於威尼斯雙年展登台亮相。1978年起,謝德慶開始創作為期一年的行為表演作品,而《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Time Clock Piece)是他一年行為表演的第2件作品。此作於1980年4月11日下午6點開始,在嚴格自律的規範下,謝德慶在自己的工作室每隔一小時準點打卡一次。他以代表科學的時鐘,客觀且精準記錄時間的流逝,一天24次,長達365天。最後留下來的證據是:365張打卡記錄,365張膠卷,將一年壓縮成6分鐘的16釐米影片。藝術家從行動之初的光頭造型,到疲累不堪,留著長髮的樣貌,睡眠被剝奪後的謝德慶在身體上呈現出一種心力交瘁的狀態,在這場體能的競賽中,藝術家展現了「為藝術而存在」的生命歷程。另一件參展之作為《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是藝術家以自我剝奪的方式,將自己置身於嚴苛無情的環境中,試圖探討人類在身處於巨大的,被控制的系統環境,如何以其機智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1950年出生的謝德慶,服完兵役後曾經舉辦過畫展,但不久他停止繪畫創作,並開始籌畫一系列的行為作品,其中最早的行為作品《跳》(Jump)是在台灣完成,此作的攝影之作今年3月在Sean Kelly的香港巴塞爾展位展出,即有藏家以約1萬美元購藏。謝德慶服完兵役後接受船員訓練,於1974年於美國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跳船,偷渡到美國。1978年至1986年間陸續發表了5件表演作品,第一件作品為《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謝德慶在工作室裡打造一個籠子,並將自己監禁其中長達一年。在這個11.6×9×8英尺的籠子只有一張床、一條毯子、水槽和桶子,他嚴禁和自己說話、閱讀、寫作、聽收音機或看電視等。其後又發表「打卡」、「戶外」、「繩子」、「沒有藝術」。1986年,謝德慶對外宣稱並發表新作《謝德慶:1986-1999》 亦即《十三年計劃》,在13年間他將不再發表藝術,13年後的2000年他終於復出了,正式對外公布宣稱「我存活了」。
陳意華( 11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