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野火災情的洛杉磯,在新年伊始就佔據了新聞版面。助長火勢的聖安娜焚風幾乎每年都會從南加州內陸地區颳起,但在這個尤其乾燥的一月,極其嚴重的後果因極端氣候與天氣因素加總而致,幾乎無法控制。
野火中許多藝術機構、博物館、畫廊空間受到不同程度毀損,或是被迫關閉以避免人員傷亡;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和家園受損,甚至存放其中的作品毀於一旦。雪上加霜的是,由於近年來洛杉磯一帶野火災情頻傳,一些保險公司此前就已停止受理當地的火險。
在脆弱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系統之下,任何閃現的希望都值得反思。
某些建築幸免於難的消息,讓人思考理性策略和防患於未然的周全準備,依舊必不可少。災情肆虐之中,1997年建成時起就以防火安全而知名的蓋堤別墅博物館(Getty Villa),截至一月中旬為止經受住了考驗,硬體上的耐火建材、園區的空曠緩衝及地面灌溉設計,應對過程中及時敏捷的防範措施,都值得成為美術館、博物館規畫建造的範例。在臺灣各地硬體先行的美術館興建過程中,值得針對機構性質和工作所需而謹慎設計。

在搜尋新聞的過程中,偶然發現同樣被迫臨時關閉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福勒博物館(Fowler Museum),原本將在一月中旬開幕、但因野火災情而推遲的新展,名為「火之親族:南加州本土生態與藝術」(Fire Kinship: Southern California Native Ecology and Art)。這一包含藝術作品、檔案與物件等不同形式的展覽,旨在透過回溯南加州地區原住民社區傳統中與火、與自然共處的歷史、知識與智慧,串聯當代的原民社群,激發反思與對話,為永續的未來提供一條集體性的道路。展覽切中現實的精準令人感慨,也在持續燃燒的野火中提供了一些思路,像是,當地原住民傳統中並不恐懼火、甚至為促進植物健康生長而採取小規模燃燒方案,這樣的環境管理策略與背後的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似乎也具有相當的啟發性。「火之親族」既包含這種對在地智慧的頌揚,也彷彿成為一種呼喚:人若要成為火的親族、自然的親族,知識、信念、理性與智慧,皆不可或缺。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2月號389期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