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超越寫實的精神刻劃者,傾力追尋藝術高度與深度的陳夏雨

超越寫實的精神刻劃者,傾力追尋藝術高度與深度的陳夏雨

A Spiritual Depiction Beyond Realism, Chen Xia-Yu's Pursuit of Artistic Heights and Depths

踽踽獨行的陳夏雨(1917-2000)被視為臺灣美術史上承繼黃土水(1895-1930)地位的雕塑家,然因低調謹慎的個性,其創作脈絡始終未見完整的梳理與呈現,所幸在家屬、藝術工作者與藏家攜手合作之下,於今年成立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可望在日後進行深度推廣。在此藉由長年關注陳夏雨創作的知名設計師蕭文平之分享,引領大眾欣賞其作品的雋永之美。而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現正規劃在明年一月陸續呈現陳夏雨逝世25周年紀念活動,希冀重現陳夏雨所代表的時代美感以及窮其一生追求藝術的可貴精神,其曖曖內含光的作品儘管靜謐無聲,仍應當恆常地閃耀著。

踽踽獨行的陳夏雨(1917-2000)被視為臺灣美術史上承繼黃土水(1895-1930)地位的雕塑家,然因低調謹慎的個性,其創作脈絡始終未見完整的梳理與呈現,所幸在家屬、藝術工作者與藏家攜手合作之下,於今年成立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可望在日後進行深度推廣。隨著籌備工作逐步啟動之際,透過長年關注陳夏雨創作的知名設計師蕭文平之分享,引領大眾一窺其作品樸實卻飽含深沉能量之雋永美感。

陳夏雨,《裸女立姿》,樹脂原件, 1944。(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元平設計總監蕭文平在兒時住過日本,比起同時期的臺灣環境更易於接觸到許多西洋藝術展覽與作品的啟蒙,而後歷經純藝術與商業藝術的兩個學位訓練,並在國外求學與工作之餘到處走訪美術館。他對藝術品的鑑賞不僅奠基於純藝術的感性與設計的理性之揉合,更受益於平面設計包含許多心理學的概念,讓他能感受到作品在造型之美以外更深層的交流與溝通,而建構獨到的收藏心法,加上從不將增值效益納入考量,係以自身的背景與專業訓練來審視與收藏屬意的作品,範疇亦不分古今中外,擁有許多名家經典之作。

陳夏雨,《洗頭》,青銅原件, 1947。(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當誠品畫廊在1997年舉辦「陳夏雨作品展」,竟然只是年屆八旬的藝術家畢生第二次展覽,現場不到20件的展品卻讓首度知曉他的蕭文平驚嘆臺灣竟有如此優秀的雕塑家,自此對陳夏雨其人其作投以觀察與研究。

陳夏雨,《裸女坐姿》,樹脂原件, 1948。(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踽踽獨行,望不盡的藝術征途

在蕭文平看來,黃土水和陳夏雨可謂臺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兩位雕塑家。黃土水是第一位赴日接受現代化藝術學院教育,更成為首位成功叩關帝展的臺灣藝術家,成為許多後輩所企及的指標。而陳夏雨於1935年前往日本學習雕塑並未選擇學院系統,而是接連進入雕塑家水谷鐵也與藤井浩佑門下研習,在22歲便以《裸婦》入選由帝展改制的新文展,並連續三年入選而獲得「無鑒察」(免審查)的殊榮,顯見兩人的造詣和成就都受到當時主流藝壇的高度肯定。不過蕭文平則認為,黃土水所處的藝術體系以及擁有的廣大臺日仕紳人脈使其創作資源頗為寬裕,他所活躍的1920、30年代也與現在的臺灣人較有距離感。相比之下,蕭文平個人更加推崇在艱困現實環境中仍創作不輟的陳夏雨,其執著、謙虛以及努力值得後人尊敬與仿效,他與許多人共同歷經臺灣經濟起飛所產生的社會轉型過程,默默地將臺灣雕塑推展到極高精神性的層次,蕭文平頗是惋惜陳夏雨長年被外界忽視甚至淡忘的際遇。

陳夏雨,《婦人頭像》,青銅原件,1939。(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接受日式學徒教育的陳夏雨嚴謹自律,在戰後返臺就罕與外界接觸,其心性亦不願接受資助或任意接案,終日蟄居在工作室埋首創作仍憂慮時間不足以讓他達到自我設定的標準。由於創作從不以銷售為考量,許多作品往往歷經多年反覆審視與雕琢,更自製許多工具對作品進行各種質感肌理的實驗。在臺灣的社經環境與物質條件尚處在較為貧乏的階段,加上本身經濟狀況亦相當拮据,可以想見在當時翻銅技術與品質都不甚精良的情況下,自我要求極高的陳夏雨必然會持續對成品多加細修調整,以致作品雖然細膩卻也產量不多且流傳度不廣。

陳夏雨,《浴女》,青銅原件,1960。(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除了對作品的高度讚賞之外,其實在蕭文平心中有著一樁憾事。他回憶道,20多年前接到陳夏雨女兒陳幸婉的電話,表示久聞他的學經歷與美學涵養、長年關注陳夏雨作品而有獨到的觀察,希望他能來探望病中的陳夏雨並分享藝術見解。儘管彼此並不相識,但蕭文平在通話中仍能感受女兒對父親的深切孝心以及期待獲得外界肯定的聲量,然而當時因為工作行程而無法即時應允,不料從美國返臺時陳夏雨已經逝世。這段沉澱25年的未竟舊事,讓他始終想為推廣陳夏雨的藝術盡一份心力,幸而今年在旅法策展人粘蓮花的牽成之下因緣俱足,不僅重新與家屬取得聯繫並得以親炙許多原作,更獲邀發揮所長為陳夏雨基金會設計Logo,家屬也特地出借《農夫》以供品賞參考之用。蕭文平表示目前仍在構思,但計畫採用某件作品的形象再透過繪畫的轉化,使之極具標誌性且不失嚴謹地展現其精神。

陳夏雨,《農夫》,青銅原件,1951。(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蕭文平分析道,陳夏雨的裸女雖為年輕女性但通常偏於圓潤體態,如《梳頭》因為曲身擦髮而擠出的腹肉,以及蹲姿所形成的壯碩大腿都是相當真實的刻劃,女體不僅未經過理想化還是極為寫實的東方女性;而柔軟豐厚的臀腿也帶有母性、大地孕育萬物的象徵,讓整件作品呈現充滿力量的曲線美。而相較於裸女的豐潤,陳夏雨在1951年所做的《農夫》則呈現男性勞動者的精瘦體格,在比例上顯得特別結實的腿部反映出農人的辛勤,顯見他的創作都是以相當生活化、居家化的細膩角度切入。蕭文平表示,自己起初是以羅丹那種的西方作品來比較臺灣雕塑,但在近期有機會欣賞更多陳夏雨原作之後,益發觀察到他的質樸精神與雕塑家本質,並不止於作品造型的藝術性表現,更醞釀了深厚的內蘊精神在其中,像是女性的自然從容、農人的堅毅刻苦,這些由藝術家傾注的內斂情感都使乍看平凡無奇的作品散發著雋永的色澤與光暈,這是他以往未曾注意的層面。

陳夏雨,《梳頭》,青銅原件,1948。(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攝影/邱德興)

「臺灣不能邊緣化,但除了世界聞名的台積電之外,在這塊土地上還有什麼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蕭文平由衷呼求,儘管不見得要對外宣傳,但至少要讓臺灣人自己知道曾經出現過哪些偉大的人物。而基金會籌備處已在進行包括:數位影像的建置、口述歷史的訪談、出版品數位建檔以及作品文獻的保養修護等作業,並規劃於明年一月陸續呈現陳夏雨逝世25周年紀念活動,希冀重現陳夏雨所代表的時代美感以及窮其一生追求藝術的可貴精神,其曖曖內含光的作品儘管靜謐無聲,仍應當恆常地閃耀著。

元平設計總監蕭文平(右)正在陳夏雨工作室和攝影師討論陳夏雨作品《農夫》的拍攝角度。(陳夏雨基金會籌備處提供)
楊椀茹 (Yang, Wan-Ju)( 159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