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夢迴巴黎,追憶張義雄的熱眼彩筆

夢迴巴黎,追憶張義雄的熱眼彩筆

Dreaming back to Paris Reminiscing about Yi-Hsiung Chang's passionate and colorful brushstrokes

臺灣前輩藝術家張義雄(1914-2016)在66歲時,遠赴神往已久的巴黎定居。此時期的畫風也因心境不同而有明顯地轉變。通過當時也在巴黎進修的學生李金祝之回憶與分享,讓外界一窺張義雄的生活與創作狀態。回望23年的巴黎時光,張義雄在夢想之地撫平了前半生積壓的稜角與壓力,得以全心探索更廣闊的藝術之境;其人其畫,都反映其堅毅且真切的不變初心。

1980年,66歲的臺灣藝術家張義雄(1914-2016)終於如願在神往已久的巴黎落腳,畫風一改先前的沉鬱凝重,尤其在用色轉而鮮豔明亮反映其心境的輕鬆愉悅。綜觀張義雄的創作可分為黑線條時期、彩色時期以及白色時期等三大階段,巴黎可謂至為關鍵。於此,透過當時赴巴黎進修的學生李金祝之近身觀察與分享,讓外界得以窺見藝術家至情至性的一面。

喜歡畫畫的李金祝表示,一直都很傾慕張義雄的創作,收藏的第一幅作品就相當於先生的三個月薪水,「拿到畫的時候,先生的手都在抖。」而之後成為最後入室弟子的機緣也相當戲劇化:她在展場中偶遇張義雄帶學生來看畫,沒想到突然被張義雄問哪三件是他自認最滿意的作品,而李金祝全都說對了。看過她的素描後,張義雄在當晚便帶著畫具到李金祝家中創作並表示要收她為學生,在此之前已有30年未再收徒了。年齡相差近40歲,張義雄則讓李金祝稱他為「阿伯」而非老師。當時長居巴黎的張義雄,每天都打電話詢問李金祝的創作進度,她也要將作品拍照後寄給張義雄。就這樣維持近兩年的「函授教學」,張義雄鼓勵李金祝直接來巴黎學畫,並安排她在知名的大茅屋畫室(Académie de la Grand Chaumière)進修。

張義雄位於巴黎的畫室一景。(李金祝提供)

被張義雄如此看重,甚至寓居在其巴黎住所的李金祝回憶那段時光則直呼辛苦。早年生活的窘困讓張義雄即便已獲頒法國藝術家年金並且置產,飲食起居仍相當清簡,把重心全然放在創作。尤其夏季天色晚得慢,更是經常畫到半夜,而甫自畫室下課的李金祝往往也跟著老師繼續創作;不去畫室的時候,師生倆不是到戶外寫生就是參觀美術館,範圍不只法國更走遍鄰近國家。在技法之外,張義雄也相當重視自我風格的建立與批判能力,像是:寫生時,他總是把畫架擺在後方,不讓自己的作品影響她的創作。等車的零碎空檔也會抽問周遭環境的色彩狀態,藉此提點「觀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體會。」身為秋季沙龍正式會員的張義雄也具有審查新會員的資格,他讓李金祝看申請入會的畫作並評論優缺點,藉此培養鑑賞力。而面對創作十分嚴謹的張義雄,其實有暖心的一面,李金祝憶及,在巴黎的某個冬日,兩人無語前後走著,張義雄突然買了一包烤栗子塞進她手裡,說「天氣冷,這給妳取暖。」

張義雄,《希臘的夏天》,油彩、畫布,116.7×80.3 cm,1989。2013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生命的禮拜天:張義雄百歲回顧展」參展作品。(藏家提供)

即便畫風已臻成熟,張義雄在繪畫上仍積極尋求突破,曾創作一系列的相擁男女以立體派的移動視點合而為一的造型意趣,是他為人類總是陷入生命興衰與情欲糾葛的困擾,遂大膽提出雌雄同體的救贖之道,1982年的《男與女》便是199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80歲回顧展的主視覺海報。而極具標誌性的小丑亦是張義雄移居巴黎後才開始創作的主題,對小人物的關注與刻劃也投射出自己早年為了生計曾在街頭賣藝、畫人物速寫的同理心,尤其張義雄喜歡變魔術娛樂大家,畫小丑頗有喻己意味。此外,一系列的西班牙舞孃,也呈現主角的自信與風采,都反映出張義雄精準捕捉人物情態的功力。

張義雄,《小丑》,油彩、畫布,72.7×60.6 cm,2009。喜歡與小動物為伍的張義雄將自己飼養的綠色鸚鵡入畫,作為陪伴小丑的慰藉。2013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生命的禮拜天:張義雄百歲回顧展」參展作品。(藏家提供)

除了自年輕時就以彈吉他、養寵物作為自娛,張義雄也喜歡逛跳蚤市場,尋覓適合創作的擺設物件。此時期的靜物畫皆呈現用色亮麗明快的特色,屬於彩色時期的代表。而創作於1990年的《靜物》原名為《荷蘭鐵罐》,後方裸露的紅磚牆也遙相呼應著臺灣建築的意象。不過,在巴黎的生活也非全然順心,張義雄曾因情緒煩悶而萌生自我了斷的想法,當他環顧畫室四周與作品進行最後的告別時,覺得許多畫面都還需要補筆加強,便中止了上吊的舉動又繼續畫畫,而從這段有驚無險的軼事更凸顯他對作品的高度要求。

張義雄,《靜物》,油彩、畫布,90.8×72.7 cm,1990。2013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生命的禮拜天:張義雄百歲回顧展」參展作品。(藏家提供)

李金祝也解析張義雄的「白色時期」是用白色顏料調以大量的油來創作,原本是出於想改畫而做,卻意外為畫面呈現柔和氤氳的效果,創作於1991年的《西班牙風景》可謂第一幅白色時期作品,自此展開新階段。2003年,相伴在旁的太太逝世,張義雄決定從巴黎返回日本與家人團聚。隔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90歲回顧展後,他被診斷出罹癌便積極服藥以控制病情。李金祝指出,單看在此之後的畫風改變會以為他是年事已高以致體力不濟,實則因為心境轉為平和而連帶影響創作手法,原本肌理厚重、不拘小節的風格,改以更多比例的捨刀就筆,是有意將畫面處理得更為輕柔溫暖。

師生到夏德(Chartres)寫生時,李金祝不斷被掉落的栗子打到卻誤以為是張義雄開玩笑用小石頭丟她,便頻頻回頭確認而被張義雄拍下。(李金祝提供)

回望23年的巴黎時光,可謂張義雄漫漫創作生涯之中最自在的狀態,邁入人生的下半場,飄零四方的藝術家終能放緩步伐,在夢想之地撫平了生活的稜角與壓力,得以全心探索更廣闊的藝術之境;其人其畫,都反映其堅毅且真切的不變初心。

楊椀茹 (Yang, Wan-Ju)( 151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