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便移居美國的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其攝影創作風格明顯迥異於同世代的日本寫真攝影,以西方攝影理念與技法接合東方禪意與思維方式,其不受地域文化所束縛的普世性,讓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大受歡迎,不僅於2001年獲頒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更在近10年內全球拍賣紀錄中穩居亞洲攝影家之冠的地位。
1974年自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攝影系畢業後,杉本博司很快展現出旺盛的創造力,許多後來成為他整個創作生涯代表作的長期系列都於這一時期便開始了,並迅速進入觀念攝影的範疇。其系列攝影處女作「透視畫館」(Dioramas),源自他遷至紐約後在自然歷史博物館所見的不同動物及其所處人造環境,藉助攝影之眼,他發現、也深入挖掘攝影在製造假象上的可能性。這一處女作系列當時即被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購藏。而在探索真實與虛假之邊界的方向上,拍攝名人蠟像的「肖像」(Portraits)系列也與之異曲同工。
藉其知名的「劇院」(Theaters)系列,杉本博司深入時間性的探索,這也成為其攝影語彙中最為深層的重要線索之一。他帶著大片幅相機遍訪美國各地1920至1930年代的電影院、後又延伸至世界其他地區以及現代的放映場所,以一部電影的放映長度為曝光時間拍下戲院內景或環境,白熾的銀幕成為時間的貯存之處。這針對電影(動態影像)藉由時間製造幻覺、攝影強調時間(片刻)的逝去這樣的傳統理念,提出了有趣的挑戰與悖論。也是從這一系列起,杉本博司逐漸深入需要精心佈局與設計的儀式性攝影,固定的拍攝形式(取景、構圖、景深等)與攝影史上貝歇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代表性的工業建築群攝影系列產生共鳴。後來的「建築」(Architecture)系列與之形成對話,以失焦的著名建築輪廓來容納時間的攝魂術,藉此思考建築記憶在時間進程中的演變。
杉本博司的另一知名系列、同樣延續多年的「海景」(Seascapes),將時間性凝注於遠離人類活動區域的海域,這一「地球上唯一未被時間流逝所改變的景象」。這一系列同時也充分反映出杉本博司作品中濃厚的繪畫性,從羅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繪畫,到南宋的繪畫觀(牧溪、馬遠),都與他的攝影產生了時空連結。1990年杉本博司拍攝海灘上正遭風化的現代文明廢棄物之特寫的「海灘上」(On The Beach),於2012年作為「海景」系列的對照而發表。
杉本博司《東中國海,天草》,明膠銀鹽攝影,42×54.4cm,1992。(圖片致謝:藝術家和常青畫廊,聖吉米那諾/北京/穆琳/哈瓦那)
近十幾年來杉本博司的創作逐漸步入更為抽象的層面,探討攝影本質與人類理性發展史的交匯,這其中包括以數學模型為拍攝對象的「觀念之形」(Conceptual Forms)系列,及不使用相機、在暗房中透過靜電原理將電直接燒印在銀鹽相紙上的「放電場」系列等等。杉本博司也藉由這些作品,直接與藝術史中的雕塑、繪畫產生對話。而以拍攝化石、甚至隕石為主題的「前攝影、時間記憶装置」(Pre-Photography Time-Recording Devices)系列,則透過揭示和轉化在化石中發現的攝影與記憶特性,創造性地重新思考人類的藝術史。
雖然杉本博司也廣泛進入建築、設計、舞台設計等領域,但位居其創作生命核心的依舊是攝影這一經典的現代性媒介,透過在不同主題與地域上的長期踏查與探尋,杉本博司不斷以敏銳的攝影之眼與創造力叩問著人類的觀看之道。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7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