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春季拍賣緊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在解封之際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正式來臨,保利香港拍賣董事總經理張益修接受本刊專訪,以約三年的時間跨度來談論針對市場趨勢的觀察,以及對拍賣行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的觀點。
三年來的全球疫情對社會的整體影響深遠,就較大的市場趨勢而言,張益修認為最大的變化在於市場所追逐的潮流,以及在藝術品價值認定上,曾經受到追捧的一些流行趨勢有所退潮,藝術品買家間出現了一些流動,或是藏家在收藏上作出調整與改變,例如兩年前以區塊鏈金融投資為主要導向的一些客群隨著市場退潮而放緩投資甚至退場,這些都為整體市場帶來了改變。與此同時,藝術品消費模式的轉變也在兩三年間顯著發生,線上拍賣得益於新興科技而讓所有人都得心應手,也推動著整個市場的模式轉變。

就總體而言,張益修認為當前市場尚未完全回溫,藏家尚處對景氣的觀望中,不見得願意拿出最精彩的作品,因而整體來看徵件數量有所下降,但可預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趨向穩定。在他看來,市場熱點集中在頂尖藝術品上的趨勢依舊,高價位、為藝術史所肯定的拍品在市場上仍受高度關注,市場上的資金仍在,真正願意購買高單價作品的藏家、或是更為接受西方藝術的藏家其實並未改變。擁有自身事業發展並建立自身收藏體系、持續購買高單價藝術品的香港本地藏家群,也一直都是香港藝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就收藏趨勢來看,雖然市場的整體走向尚未完全確立,但比較明確的,是藏家對於收藏的規畫方向會愈來愈國際化。原先將重點放在華人現當代藝術的藏家,也開始有轉向西方大師的趨勢;就年輕藏家而言,有些本身在海外接受教育,也與西方畫廊或藝術機構都有往來,對於藝術收藏大體上已確立喜好的方向;而另一類獨立創業的年輕藏家收藏品味則更為多元,也更有可能聚焦於高單價藝術品。

在這樣變動的市場情勢下,張益修觀察近兩年新加入藝術市場、並真正建立自己收藏的藏家,從增長比例上來看並非表面上那樣蓬勃,但他強調,近年來確實存在著藏家在地域上的流動或變化,拍賣行如何去面對這樣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認為必須要保持拍賣行自身的活力、掌握時代的趨勢,作為二級市場中的角色,要因應趨勢和時代變化去作出策略上的調整,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藝術市場的長遠性,即便如拍賣行這樣的商業機構,需要在變化速度愈來愈快的市場中,也同步帶給藏家超越商業的更多價值資訊與客觀建議,而不應扮演制訂市場行情的角色。疫情期間曾出現過有些藝術家硬生生被推上拍賣市場的現象,不見得是正向的好事。拍賣行需要謹守專業,審慎分析藝術品的學術價值與市場行情之間的關係。

雖然亞洲仍是個兼容並蓄的市場,但作為亞洲拍賣行,張益修認為保利香港也會更關注在於中國當代藝術上的發展,發揮優勢,也旨在建立文化上的話語權,因而對於中國生於1970至1980年代、甚至更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在其切入國際市場的契機與側重點,也投以更多關注。香港巴塞爾期間,保利香港於設於總部的展示空間內,除呈現本季春拍現當代藝術的焦點作品預展外,也特別與仚東堂合作、展出中國80後藝術家左岩峰的首次香港個展,既展示當季拍賣重點,也為亞洲和中國的新興藝術家、為市場的新動向提供實體展示的空間,在平面式圖像體驗之外,也有助於深入那些尚未為市場所熟知的當代藝術家的原作本身與創作生命。多層次、多類型的展示與活動與經典的拍賣形式結合,呼應一種多維度的市場知識需求。

疫情三年中蓬勃發展的線上拍賣,也連動著改變了過往以春秋兩季為主的拍賣節奏,對於二級市場有著深刻的影響。張益修認為純線上拍賣對於吸引新藏家有一定吸引力,也可透過線上拍賣相對低單價的拍品來逐步培養新晉藏家的收藏路線,保利香港也將發展更為多元的線上拍賣形式,例如傾向於將藝術與時尚奢侈品牌相結合,因應隨時序變化而產生的市場需求。
就亞洲市場的板塊新局,張益修認為儘管經歷了疫情及社會變化,香港始終是亞洲最有活力的市場,其自我更新和發展動能有目共睹,無論是大型的公共建設、還是金融政策的調整,皆可看到這座城市的活力。香港在稅制、金融體系、物流交通上的優勢依舊明顯,其務實與效率同時為商業發展和文化交流帶來巨大便利。反觀台灣,雖然在人文層面相當友善而具優勢,但金融、物流層面、以及政策的開放度上,都還有成長空間。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