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復活台灣美術百年風華:史上最全黃土水雕塑37件齊登國美館

復活台灣美術百年風華:史上最全黃土水雕塑37件齊登國美館

Reviving Taiwanese Art’s Century-old Splendor: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Presents Most Comprehensive Exhibition of Huang Tu-Shui To Date with 37 Sculptures

國立台灣美術館選在美術節(3/25)復活黃土水,舉辦「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陳黃土水37件經典雕塑作品及重要文獻資料,可說是近百年來台灣近代雕塑第一人黃土水最盛大的個展。黃土水短暫36載人生,卻為台灣留下無數不朽的經典作品,成為台灣藝術史的巨擘,既奠定台灣近代雕塑走向現代雕塑的基礎,也為台灣美術史開啟了後代可以追隨前進的道路。

「世之人往往有(稱)許余為天才,余則自嘆為天災,蓋世間之苦事,莫如藝術家。」──黃土水自述身為雕刻家之苦。

引自顏娟英〈徘徊在現代藝術與民族意識之間─台灣近代美術先驅黃土水〉(1998)

台灣近代「雕塑之父」:先驅者黃土水的不朽傳奇

黃土水(1895–1930),出生在台北艋舺祖師廟的後街(今日的萬華),那年正好是台灣割讓給日本的第一年。1915年他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在校長推薦下獲得保送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木雕部,直到研究科畢業。成為第一位進入東京美校就讀的台籍留學生,東京美校是當時亞洲地區學習美術的最高殿堂,競藝者無數。在此壓力及寶貴機會下,黃土水幾乎廢寢忘食的投入在雕刻創作中,天天守著石材不停敲打,甚至慨嘆世間之苦莫過於成為藝術家。本次展覽展出難得一見的史料,內容為當時國語學校推薦黃土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時的往返推薦信函。

1920年,年僅25歲的黃土水以具台灣特色的生蕃雕像〈蕃童〉榮耀入選日本官辦展覽「帝國展覽會」,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籍藝術家,台、日兩地震撼轟動不已。並且從1920年到1924年連續4屆入選「帝展」,其才華與創作實力備受日本美術界肯定。(註1)

黃土水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不僅是他的藝術天分造就他成為台灣近代史上第一位雕塑家。更因為他對台灣鄉土的熱愛,以短暫的人生及創作生涯,不斷的將臺灣元素、精神、風土民情展現在他的作品裡,期許心中所追求「一個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的來臨」。在殖民時代,此一自我覺醒的地方文化精神,也對後進的青年藝術家造成深刻影響。

黃土水本次展覽四大明星展件齊登場,左起為〈甘露水〉、〈少女胸像〉、〈釋迦出山〉、〈子供(男嬰頭像)〉。(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作為第一代台灣美術留學生,為了發揚台灣文化,他的創作題材始終不離台灣的田園風光。在他生命最後幾年廢寢忘食致力於創作〈水牛群像〉,企圖再次問鼎帝展,可惜於1930年12月21日因腹膜炎病逝,成為最後遺作。黃土水短暫36載人生,卻為台灣留下無數不朽的經典作品,成為台灣藝術史的巨擘,既奠定台灣近代雕塑走向現代雕塑的基礎,也為台灣美術史開啟了後代可以追隨前進的道路。

黃土水,〈水牛群像〉 ,555×250公分,1982(原件:1930),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喚起民眾記憶: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

黃土水可以說是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領頭人物,但因為過於短暫的生命,在很長的時間裡面被世人遺忘。研究黃土水的藝術史學者李欽賢教授,特別說明,黃土水在過去被徹底遺忘的原因,並非是學術界的懶惰,而是黃土水留下的史料太少,他沒有留下書信和日記,僅留下極少數的圖像。加上戰後台灣美術教育對於日本抱持否定排斥的態度,日治時期重要的美術活動,台展和帝展皆不被提及,黃土水在此背景下逐漸消失於歷史滾滾洪流之中。

如同皮克斯動畫《可可夜總會》(Coco)劇中經典名言: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近年國家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發展台灣美術史成為文化部的重要任務之一。2020年至2021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以及「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甘露水的出土和巡展,都讓台灣美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黃土水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國美館表示從黃土水過世至今舉辦過的個展,日治時期只有1931年遺作展,戰後時期只有分別在1989年與1995年史博館展出29件;與高美館展出22件。2023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在美術節(3/25)復活黃土水,舉辦「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陳黃土水37件經典雕塑作品及重要文獻資料,可說是近百年來台灣近代雕塑第一人黃土水最盛大的個展。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強調,文化部會持續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繼續挖掘臺灣歷史脈絡中藝術家的貢獻與藝術能量,讓臺灣的藝術家能夠站在自己土地上,向下扎根,並擴展至國際。

2023年「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場照。(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其中僅有四件黃土水雕塑作品為國美館典藏,其他皆為借展品。策展人薛燕玲提到(國美館資深研究員),尋訪擁有黃土水作品的藏家為本次展覽籌備階段最大困難,「尋訪的過程猶如化身柯南」。由於已知的黃土水作品不多且極為珍貴,許多藏家起初並不願意公開藏品。其中黃土水為日治時期板橋林家負責人林熊徵製作的翻銅胸像,亦是經館員多次請託,最後由前文化部長李永得親自出面商借促成。策展團隊為了盡力聚集史上最齊全的黃土水雕塑創作,其用心良苦,值得民眾肯定。館長廖仁義談及此次黃土水的復活,十分感謝三任文化部長的持續支持,亦特別感謝彰化高中、太平國小等收藏單位及民間藏家的共襄盛舉,成就此次黃土水在台灣最大規模的一次展覽。

黃土水〈林熊徵氏〉,1927,銅,67×60×40公分,私人收藏。(翻攝自展覽手冊)

黃土水1922年第二度入選東京帝展,撰寫創作感言〈出生在臺灣〉,他說: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完全被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這是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特展,展名的出處。本次展覽「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名以相同概念回應黃土水的藝術精神。他嘔心瀝血創作的雕塑,至今日仍留存於世,且盛大公開展示於眾人面前,見證他藝術生命的不朽,也彰顯臺灣這塊土地的自由與美麗。本次展出的黃土水雕塑珍藏,不乏首次公開亮相之作。例如兩件木雕〈鵝鳥〉、〈鳩〉、翻銅〈琵琶〉等等。

首度面世的動物木雕作品:(左)1928〈鵝鳥〉、(右)1926〈鳩〉。(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揭露展區三大看點:光榮事蹟、動物雕塑、贊助者胸像

策展人薛燕玲介紹,本次展覽並未細分單元,主要以六大區串聯展示黃土水的光榮、與贊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一、黃土水年表,以及敬獻給昭和天皇的雕塑〈歸途〉;二、燈箱展示入選帝展的四件作品,以及本次四大明星展件〈甘露水〉、〈少女〉、〈釋迦出山〉、〈子供〉;三、動物雕塑;四、贊助者胸像;五、身障民眾觀展區;六、道具互動區,介紹何為「雕、塑」。

展場環景照。(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看點 1|黃土水的光榮事蹟

黃土水的名字在台灣與日本藝壇徹底打響名號,要從1920 年以〈蕃童(山童吹笛)〉首度榮耀入選帝展開始說起。1920年10月《台灣日日新報》刊載了一篇黃土水在東京上野茶室接受記者採訪的報導。(註2)訪談中,黃土水自述選擇原住民題材參展時,也曾懷疑能否入選,但是:

在學校中曾聽老師說,藝術不僅僅是描寫現實,而是要儘量將個性表現無遺,把握此原則,才能肯定其真正的價值,藝術的生命也是以此為依歸。我是台灣人,故想要表現出有台灣特色的東西。今年春天,學校畢業後隨即返鄉,多方面地思考後,最想表現的就是生蕃。

燈箱四件入選帝展的作品,左起〈蕃童〉、〈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郊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隨著1921年、1922年、1924 年連續以〈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和〈郊外(水牛與白鷺鷥)〉入選第二、三、四、五回「帝展」,黃土水成為臺灣雕塑界的代表,藝壇最閃亮的明日之星。黃土水在日時期正巧趕上日本近代西洋雕塑興起盛行的時期,他在東京美術學校向高村光雲( 1852–1934)等學習木雕與塑造技術外,在校外師從義大利藝術家( Ottilio Pesci ,1879–1954) 習得雕刻大理石的技術,並且認為比木雕更容易上手。黃土水的大理石創作集中在約1918–1920年間,本次展出的〈子供〉,推測作於1918年,是黃土水極早期的大理石雕作品之一。

黃土水〈子供(男嬰頭像)〉1918,大理石,22.5×21×18.5公分,邱文雄家屬收藏。(翻攝自展覽手冊)

1921 年黃土水第二次入選日本 「 帝展 」 的代表巨作〈甘露水〉,從1919年開始創作,所使用的石材並非純白色大理石,而是帶有紋路的淡黃色石材,屬於當時較為便宜的建材,是學生時期黃土水能負擔的材料,但比起純白大理石,材質不均更難駕馭。〈甘露水〉不但是日本雕刻界少見以女性裸體為主題的作品,等身高的東方女性雕塑出女子閉眼,自信迎向雨露潤澤的形象,彷彿東方「維納斯」,也是台灣第一件女性裸體雕刻創作。

黃土水〈甘露水〉,1919,大理石,170×77×35.5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這件作品在 1958 年後消失了數十年,歷經60年的保管,2021年張鴻標家族無償將其歸還國家, 交由文化部典藏、國美館代管 。這一段消失又重建天日的輾轉身世,前幾年透過多次巡迴台灣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公諸於世。今年(2023)2月14日文化部已公告將〈甘露水〉指定為「國寶」,列管為國家珍貴的藝術資產。

看點 2|代表台灣色彩的動物雕塑

一想到黃土水,多數人會想到他的經典代表作「水牛群像」。黃土水在東京求學時體悟出藝術的價值,在於實現自我特色,因此台灣水牛成為他重點研究的對象。他不僅到屠宰場借用牛頭、四肢、腳蹄翻印石膏模,1923年回台時還飼養水牛,一起生活數月觀察其骨骼結構、習性及動態。隔年,1924年成功以水牛題材〈郊外(水牛與白鷺鷥)〉入選帝展,作品以三隻鷺鷥與水牛,共譜台灣田園悠閒的曲調。

1928年為祝賀日本昭和天皇即位,台北州廳委託黃土水製作〈歸途〉,由台灣總督府代表敬獻。〈歸途〉表現五隻水牛吃草緩步悠然前行的樣子,其創作典故出自《尚書》:「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山之野,示天下服」詞意,獻上對國家「天下太平」的祝福。(註3)作品由石膏原型翻製成2座青銅,一件典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另一件私人收藏品曾於1931遺作展展出過,事隔92年於本展再度亮相。

黃土水〈歸途〉1928,銅,23×123×29,私人收藏。

黃土水在動物題材的表現,不僅是代表台灣的水牛,在其他如鹿、猿猴、兔子、羊等皆有精湛的作品。為了改善生計,1926年他開始接受客戶訂製人物塑像,但塑像價格不斐,一般人難以出資訂製。因此,黃土水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編魏清德,以及該報社長赤石定藏的委請下,開始以十二生肖為主題,製作平價小型的裝飾藝品,透過日日新報社販售,鼓勵購藏,以維持黃土水的經濟。

隔年(1927),正逢丁卯兔年,首先登場的生肖銅像,是兔子豎起雙耳拱身吃東西的可愛姿態,一推出便廣受好評,報社便持續委託製作。1930年黃土水已經將隔年準備販售的羊年擺飾品製作完成,並落款1931年。可惜天不從人願,黃土水於12月驟然病逝。身後友人為其發起「絕作發布會」為遺族籌募資金,將〈山羊〉遺作翻銅,由日日新報社代售銅製品,售價一個25圓。

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左起1926作〈兔〉、1927作〈龍〉、1929作〈馬〉、1930作〈山羊〉,青銅製。(翻攝自展覽手冊)
2023年「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場照。(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看點 3|贊助者的人物胸像

黃土水為了實踐藝術的理想及維繫他創作與資金的來源,一方面創作參展之外, 自 1926 年起接受許多政商名人像製作的委託,名聲傳開後1928年塑像數達到顛峰。黃土水製作的人物塑像,面容刻劃細膩、傳神,他善於捕捉人物神態及氣質,對於人物的髮絲與服裝的質感總能精確掌握,表現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本次展出人物塑像,包括茶貿富商郭春秧、板橋實業家林熊徵 、基隆仕紳顏國年、大稻埕商人張清港 、政治家山本悌二郎 、實業家安部幸兵衛、臺電社長高木友枝氏等。策展人試圖以這群人物胸像,說明委製者對黃土水的藝術贊助,及其人際網絡關係,呈現黃土水短暫卻璀璨一生的創作心血。

延伸閱讀|參與過抗日聚會,卻幫日本皇室製作雕塑?藝術史明星黃土水的矛盾

2023年「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場照。(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左)黃土水〈數田氏母堂〉1927,櫻木,43.5×34×33.5公分,邱文雄家屬收藏。(右)黃土水〈山本悌二郎氏(山本農相胸像)〉2022(原件:1927),銅,66×55×28公分,國美館藏。(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除了珍貴的雕塑作品,大量的史料文獻也會一同陳列展示。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說,展覽除了介紹作品,也希望可以重建那個時代,希望未來讓更多散落在各地的黃土水作品,有朝一日能夠再相聚。策展人薛燕玲也呼籲大家能共同保存這些珍貴的作品,不要讓這些珍貴的作品遺失在歷史塵埃之中,希望透過公部門的國家力量,將作品永續保存。

《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圖錄》展櫃。(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最後|展覽彩蛋

本次展出黃土水之外的兩件藝術作品:一件為林玉山在日日新報記者魏清德家中,速寫黃土水的釋迦出山像,表現大師之間的惺惺相惜;另一件為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哈古(漢名陳文生)致敬黃土水〈水牛群像〉的木雕作品〈農村生活〉,是新興藝術家對前輩雕塑家黃土水的追尋與學習。

2023年「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展場照。(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左起)藝術史學者李欽賢、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策展人薛燕玲。(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102展覽室
時間|2023.03.25–07.09(每週一休館)


註1 日本帝展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停辦一屆。
註2 原文標題為〈以雕刻「蕃童」入選帝展的黃土水君,其奮鬥及苦心談〉,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1920.10.19,七版。顏娟英譯。收錄於《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
註3 引自本次展覽手冊,頁20。根據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的展覽圖錄說明,此作附之文件,標示作品典故出處為《尚書》。

朱佑霖(Chu Yu-Lin)( 79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