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一種以金屬絲在金屬胎上勾勒圖樣,再填入琺瑯釉燒製、打磨而成的工藝,其學名為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工藝於元代自拜占庭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後因17世紀鑑藏家的推崇,認為明景泰時期的掐絲琺瑯品質優良,最值得收藏,而逐漸以景泰藍的俗稱被人們所認識。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南院處現正展出「謎樣景泰藍」,策展人胡櫨文說道:「對比過往展覽多以元、明兩代掐絲琺瑯為主,此次特別突顯乾隆時期清宮掐絲琺瑯佳作,希望能夠藉由這個展覽,告訴大家如何欣賞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
本次展覽共分兩大單元,第一單元「景泰神話:傳說中的琺瑯精品」展出銘有「景泰款」的掐絲琺瑯器,透過同時展出不同年代的景泰款掐絲琺瑯,讓觀者能夠觀察不同時期的釉色變化,學習中國掐絲琺瑯器斷代方式,也探討這些景泰款掐絲琺瑯的來源。第二單元「乾隆新樣:宮廷的掐絲琺瑯文創」,聚焦乾隆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器,展品全數都為被乾隆選進多寶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收藏者,可謂「乾隆皇帝來選件」。

受傳統鑑藏著述的影響,景泰琺瑯被認為是中國掐絲琺瑯器巔峰,與永樂漆器、宣德爐、成化瓷齊名。然而,這些帶有景泰款器物,卻有不同的風格,實際上屬於不同年代製作的器物。為何不同風格的掐絲琺瑯器上都被銘有景泰款?胡櫨文解釋道:「從文獻的角度來看,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明末清初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中無不讚揚景泰藍之精巧,認為其與永樂漆器、宣德爐、成化瓷一樣,都是值得買的好東西。在眾人的吹捧下,17世紀的古董商人開始尋找景泰琺瑯,由於晚明的古董商人找不到真正的景泰藍,就自己做新的,其中最常見的作法有二:一為拼湊舊器為新器,二則為修補舊器。」此次展出數件「以碗改尊」的器型,細看這種壺尊不僅每層琺瑯釉顏色表現有別,其頸部、腹部的番蓮紋也不相同,且由器腹內側帶有花紋推斷,其原型應為碗,後被改裝為壺尊。由《活計檔》記載可知,景泰款掐絲琺瑯器也有部分來自乾隆之手。「《掐絲琺瑯番蓮紋雙螭耳蓋簋》器型仿自青銅簋,器表裝飾的纏枝番蓮紋與花卉紋井然有序,為乾隆時期典型掐絲琺瑯風格,然而其器底卻鑄『大明景泰年製』陽文楷款,為傳世乾隆作景泰款掐絲琺瑯器實例之一。」

登峰造極──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
掐絲琺瑯工藝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新樣百出,精巧細緻。被乾隆選入重要收藏的掐絲琺瑯,大部分都是乾隆朝的得意之作,依照類型則可分為:仿古青銅、宗教生活和西洋風格。

乾隆時期的仿古,其器型、紋飾皆來自古青銅器圖譜,是真正有意識地去做。這類掐絲琺瑯器上也反映出乾隆的個人喜好,最明顯的就是常模仿跟動物有關的青銅器。此外,承襲明代掐絲琺瑯器常用於藏傳佛教貢器的傳統,乾隆時期與藏傳佛教有關的掐絲琺瑯器亦不少見,其中以靶碗最具代表性。而西洋風格的掐絲琺瑯器,即指繪有西洋仕女之作,在技法上大多結合畫琺瑯、寶石鑲嵌技術,胎體則多使用金胎,也有少數以銅胎、瓷胎製成者,可謂乾隆時期集大成的作品。

胡櫨文歸納乾隆對於掐絲琺瑯的重要貢獻:「以往對乾隆掐絲琺瑯的認識都是針對風格,常評判其作品樣式化、過度規整、華麗、比較俗氣等等。然而,若從工藝史的角度來看,乾隆朝在琺瑯燒造、掐絲工藝的掌握,和鍍金技巧都是很高的,媲美早期掐絲琺瑯作品。又因帝國富強的歷史背景,其用料甚好、做工精細,即便是現在可能都燒不出來。重要的是,若非乾隆推動這項工藝的發展,中國掐絲琺瑯技術現在可能就已經消失了。」

—-
以上為節錄內容。完整全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2年6月號〈景泰藍,令乾隆也瘋狂的絕美神話文物─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謎樣景泰藍」策展人胡櫨文〉,作者:葉舜瑜。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