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享譽海內外的國際觀光都市,它吸引人們前來的魅力莫過於漫長歲月中孕育出的歷史遺產與傳統文化,茶道即是其中之一。
在西化極速推進的明治時代,美術史家岡倉天心(1863-1913)致力於向海內外宣傳日本美術的價值。他在英文著作《茶之書》(The Book of Tea)中提到,茶道是紮根於日本社會與生活的傳統文化,日本的工藝美術、繪畫、文學等各個藝術領域都受之影響。而且,在茶室中賞玩繪畫與書法,並用茶碗飲茶這一系列的行爲都是藝術鑑賞。岡倉天心的這些看法,與我們現在所見的茶道藝術展覽一脈相承。
日本的飲茶文化被稱爲「茶之湯」。「茶之湯」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即12世紀末從中國傳至日本的宋式點茶法,歷經鎌倉時代(1185-1333)、南北朝時代(1333-1392)、室町時代(1392-1573)的發展,逐漸脫胎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如今,日本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而被全世界所認識,茶道各大流派的家元(掌門人)以及茶人們多以京都為根據地,從中可窺見京都在日本飲茶史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此次特展聚焦發展於千年古都京都,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日本飲茶文化「茶之湯」,透過傳承到現在的各件時代名品,來帶領大家感受京都茶文化生動而又深厚的歷史。
與飲茶文化的相遇
茶葉與飲茶的習俗,大約在8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 作為當時最前沿的文化而被吸收。至12世紀末,宋代流行的「點茶法」,即將餅茶或葉茶研碾成粉末,並注水攪拌飲用的飲茶方式,透過中日禪僧的往來與交流傳至日本,成為現代日本茶道的起源。隨著佛教的傳播,茶葉不僅作為緩解疲勞的藥物,亦作為儀式所用的供品而在日本普及。
展品《喫茶養生記》為兩度入宋的日本禪僧明庵榮西(1141-1215)撰寫的日本首部茶書。此幅是該書現存最早的寫本「壽福寺本」的斷簡,相當於下卷的内容,主要記述了茶葉的醫用效果與飲用方法。《法語(破虛堂)》為宋代禪僧虛堂智愚(1185-1269)在79歲時寫給「日本照禪者」的説法之語。中國禪僧的墨蹟在日本作為裝飾茶室壁龕的掛軸而被茶人珍重。此作歷經多位茶人之手,其中在京都豪商大文字屋處時,僕從不小心將其弄破,因而得名為「破虛堂」。
唐物賞玩與會所之茶
鎌倉時代(1185-1333)後,禪宗寺院內禪僧的生活規範「清規」詳細規定了飲茶時的禮儀做法,並發展為成套的茶禮。與此同時,武士階級的會所中也誕生了在待客或聚會時飲茶的文化。會所不僅是飲茶之地,同時也是舉行連歌以及品香會等文藝活動的場所。會所中,隨著中日貿易被運載至日本的器物「唐物」裝點室內,供主賓賞玩。
傳牧谿《遠浦歸帆圖軸》原是以瀟湘八景為主題的畫卷中一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為室內陳設而將畫卷截斷,並重新裝裱為掛軸。以裝點茶室壁龕的掛軸形式,深受歷代掌權者與茶人們的推崇。此幅作品用水墨的微妙濃淡,表現了從水面刮向岸邊的強風與在霧中若隱若現的船影。
《茉莉花圖軸》曾是室町幕府將軍足利氏一族的收藏品,傳為寫生名手趙昌(約959-1016)所作,他的繪畫在日本極受歡迎,尤以折枝花果與草蟲畫知名。此幅作品描繪了從畫心右下方伸出枝椏的茉莉花,花朵沿著樹枝從含苞待放到飽滿盛開,葉片翻轉,清新自然,栩栩如生。
南宋13世紀《龍泉窯青釉茶碗》(馬蝗絆)不僅是龍泉青瓷的名器,其軼聞故事亦廣為人知。據傳此品在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手中時,因碗上有裂痕,義政為了求同樣的碗而派使者將之送往大明,然而當時龍泉青瓷的風格已與南宋時不同,因此只能請人鋦補後再帶回日本。鋦釘的樣子看起來像蝗蟲(或螞蝗),故得名為「馬蝗絆」。《唐物文琳(蘋果形)茶末罐》(燈籠草文琳)則為盛裝末茶的陶製小罐。這類小罐在中國是日常用器,用於盛裝香料等物,然而被運載到日本後,作為茶器而被賞玩珍重。此品因釉色與器型像燈籠草而得名。
在飲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日本開始生產優良的茶葉,產量亦不斷上升。隨著茶葉的普及,在神社寺院的門前或者風景名勝等人群聚集之地,出現了向參拜者或行人販賣茶湯的「一服一錢」茶攤。狩野秀賴《觀楓圖屏風》描繪了人們在京都高雄地區的賞楓活動。圖中正在宴飲的女子們旁邊可見被稱「一服一錢」的賣茶人。扁擔一邊是用來燒煮熱水的風爐與茶釜,另一邊的水桶上擺放圓缽,裡面的茶碗看似是中國舶來品。
京の生きる文化─茶の湯
展期│2022.10.08-2022.12.04
地點│京都國立博物館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2年11月號〈生生不息的京都茶文化─茶之湯〉,作者:降矢哲男)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