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幽居有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

幽居有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

“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正舉辦「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特展,分前後二期(第一期2021/7/31-2022/1/9;第二期2022/1/31-2022/8/14),展出120餘件館藏書畫器物,探討中國藝術中的獨處和聚會主題。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正舉辦「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特展,分前後二期(第一期2021/7/31-2022/1/9;第二期2022/1/31-2022/8/14),展出120餘件館藏書畫器物,探討中國藝術中的獨處和聚會主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避世隱居被認為是個人修心養性、超越紅塵紛擾的理想境界,但同時,與契合友人的往來互動也是為人稱道的生活經驗。在獨身與集會的抉擇間,古代藝術家似乎有著更加複雜與意想不到的途徑來融合兩種處世態度。在過去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一年間,人們雖然經歷了實體隔離,卻也發展出前所未有的方式以與外界保持聯繫。這個以傳統文人之退隱和交流為題的展覽,將引領大家深思現今的人際分合處境。

面對自然

展場中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亮點是明代文徵明《東林避暑圖》。作為明代16世紀蘇州藝壇祭酒的文徵明,在此卷上繪有一幅畫並附三首詩文,充分表現傳統文人畫的風格和特徵。輕淡墨色和動感筆觸讓人想起元代倪瓚,倪氏經歷元末社會的動盪不安,在船屋中度過了避難生活與寂寥日子。此處文徵明畫裡船上的孤獨人物,概括了自然環境中文人隱士的浪漫形象,在那人煙稀少之境,文人透過與山水的交流,找到片刻的平靜安詳。

文徵明《東林避暑圖》,31.8×108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東林避暑圖》書法部分,第一首以宋代黃庭堅書風題寫〈寒食石湖舟中作〉,詩云:「澤國春深霧雨收,越城橋畔水爭流。斷烟西去浮蒼(靄字點去)嶼,斜日中川起白鷗。邨店寂寥寒食節,行人迢遞木蘭舟。芳情滿目東風急,欲采汀花不自由。」利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訴說周遭風物與心底感受。

文徵明《東林避暑圖》詩跋局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山川隱居

南宋李結(1124-1197前)的《西塞漁社圖》,是中國藝術中呈現文人棲隱城郊的早期存世作品之一。西塞漁社是李結對來日退休居住環境的想像,使用青綠設色和地景圖繪的方式,構築起一個理想生活的美好安樂景象。觀者可見到其優游泛舟於江河中,水面上荷葉綿延漂盪,對岸山嶺樹叢起伏錯落。1184年李氏從顯赫官場退休後,便遷居至吳興西塞山,其實他在1170年左右即完成這幅畫卷,早已表明其退隱山林之志。拖尾上的題跋者,包括當時著名官員與文士,例如范成大、洪邁與周必大等,彼此互以詩書畫唱和,留下了獨特的藝文紀錄。

李結《西塞漁社圖》局部,約1170,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生活於明末清初之際的雲遊僧石濤(1642-1707),在1696年時決定脫下僧服,結束遊蕩生活,並在繁華的揚州安家鬻畫為生。在這套名為《尋僊山水圖》冊頁中,藝術家從過往遊歷各地的豐富旅行經驗中汲取靈感,創造出多樣的自然風物景觀,讓觀者在每幅畫中都能感受到畫家的存在,並跟隨其恣意漫遊於山林江河中。例如此處的一名文士,獨自策杖漫步於石橋上,眼前的崇山峻嶺與身後的樹叢茂松,塑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隱居世界。此外,本套冊頁尺幅不大,利於摺疊攜帶,具有濃厚的私密性質。或許石濤雖然身處紅塵俗世中,但內心深處仍嚮往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永恆之處,一如其題跋自云:「窮力尋僊源,深入翠微塢。」

石濤《尋僊山水圖》冊,選一開,14.9×27.3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漁父樵夫

明代南京職業畫家史忠(1438-1506後)向來以古怪作風與奔放筆墨著稱,在本次展出的《雪景山水圖》中,便可見到其勇於挑戰傳統的特殊品味。史忠在此把淋漓盡致的水墨與隨意塗抹的線條相互結合,畫上岸邊溪石,樹木垂蔓,黑白墨色傳遞冬景寂寥的寒冷景象。江河上的一名漁父,則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執持釣竿,獨坐於篷舟之上。畫上自題曰:「湘僊庭館清如水,著得癡翁筆意真;泉石看來渾避俗,也知三昧解通神。」決心退出紛擾俗世,盼望單純享受山林中的樸實生活。

史忠《雪景山水圖》,142.2×32.1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另一幅同樣描繪冬日景象的《冬景山水圖》,雖然未署名款,但依其獨特的筆墨風格,館方推測為明代南京職業畫家蔣嵩(活躍於16世紀上半葉)之作。畫卷呈現戲劇性的、較為抽象的山水形式,瀟灑的筆觸皴法、微妙的層次渲染以及大膽的構圖對比。此外,畫中的兩位樵夫頭戴斗笠,肩負一綑柴薪,行走於山間小路上準備歸家。上述這類浪漫化的漁樵人物形象,多為文人官員的投射想像,欲藉此逃避社會現實與官場殘酷之處境,期望化身平凡百姓,寄情於山水林木之間。

(傳)蔣嵩《冬景山水圖》局部,31.1×703.6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傳統文化中,共融並非與隱居對立。相反地,若某人想要脫離俗世生活,通常意味著更需要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與知己,進而發展一種相互享受情誼的伴侶關係,所謂的「文會雅集」便由此而生。

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

時間│2021.07.31-2022.08.14

地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本展還有高隱文士、園林行樂、文會雅集等單元,欲知古人幽居如何有伴?請參閱完整全文:《典藏.古美術》2021年12月號,〈幽居有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作者:林逸欣。

本文摘自《典藏.古美術》2021年12月號,〈幽居有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作者:林逸欣。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典藏.古美術FaceBook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